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藏藏猪的生物学特性、传统养殖与特色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4-05-23

张 建,曾勇庆

(1. 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农牧局畜牧兽医站,西藏 林芝 860200;2.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1 藏猪的品种特性

1.1 体形外貌

藏猪体形小,头嘴尖,头狭额面直,无皱纹,耳小直立,身躯窄,背腰稍凸,四肢结实紧凑,适宜爬坡,善于奔跑;被毛多为黑色,部分猪额部、肢端、尾尖为白色,鬃毛长而密,并有大量绒毛,能够抵御严寒;嗅觉灵敏、视觉发达而便于觅食,并能逃避兽敌;公猪前躯较后躯略高,母猪后躯较前躯略高,母猪一般有5~6 对乳头。

1.2 生产性能

藏猪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甚慢,在放牧为主的条件下,6 月龄母猪体 重 仅(15.34±2.15)kg,2 岁 以 上成年母猪体重(33.04±2.76)kg,是我国目前体重最轻的猪品种之一。放牧条件下,母猪初情多在4~5 月龄,发情周期20~30 d,发情持续时间为3~4 d,放养条件下一般采用公母混养随机交配。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为(4.47±0.08)头,第2 胎和第3 胎平均产仔数分别为(5.40±0.23)头和(5.58±0.23)头,是我国微型猪品种中产仔数最少的品种。藏猪初生重一般为0.4~0.6 kg,2~3 月龄自然断奶,体重约为2.5~4.0 kg。藏猪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基因资源,在发展我国高海拔地区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西藏藏猪(公猪)

图2 西藏藏猪(母猪)

2 藏猪的生存环境

藏猪为适应野外放牧饲养,为防止野兽猛禽袭击,抵御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的饲养管理条件,长期以来形成了视觉发达,嗅觉灵敏,能奔善跑,头长嘴尖,心脏发达,体躯狭窄,四肢结实,鬓毛粗长,绒毛昆生,耐粗放、抗病力强等生存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虽然高原型气候较为恶劣,但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猪的生存环境则较为优越,首先是丰富的植物资源,放牧藏猪生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一般都在70%以上,藏猪的栖息对食物链的选择性极为明显,一般会选择在青冈、野桃树以及可食性草本植物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蕴藏了大量的植物果实、野生菌、根茎等饲料资源。其次是藏猪的放牧栖息地地表水源都较为丰富,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的饲料资源,这是放牧藏猪生存的必备条件。

3 藏猪的放牧生活习性

3.1 放牧制度和放牧方式

藏猪在传统的养殖习惯中,为全年野外自然放牧。放牧时间自断奶开始,直至宰杀,长达1~2 年均无人看管。放牧距离近至村庄附近,远至5 km 处。

藏猪放牧方式分为直接和渐进放牧2 种。前者多为妊娠母猪、仔猪、体弱猪的较近地放牧,即直接将藏猪驱赶到预定放牧点,途中不补饲。后者多为种猪、后备猪的较远地放牧,即边驱赶、边放牧、边补饲,直至到达目的地。

3.2 特有的放牧生活习性

3.2.1 群体习性

放牧藏猪群体性很强。藏猪群在行走、奔逃、觅食、饮水、栖息及其他活动时,一般结群而行,从不分散活动。放牧藏猪在野外生产的仔猪亦尾随母猪,同大群一起活动,从不离群。藏猪群基本是以一个家族为独立活动单位,极少有户群混杂现象。每群藏猪中都有“头领猪”,其余猪均尾随其后。若遇外来猪群和敌害侵扰时,头领猪会奋力争斗和驱赶,尤以公猪和哺乳母猪最为突出。若抵敌不支,便全群迁移、逃遁。

3.2.2 采食习性

藏猪觅食范围很广,采食能力极强。从草本到木本,从根茎到叶果,从地上到地下,从水面到陆地,均可采食。采食的主要种类有各种野菜类、草根、树叶、嫩条、野果、青冈籽、青稞、小麦、豌豆等100 余种;并且时常在浅水中捕食鱼类。饮水主要是山涧河流等地表水,冬季春季常以积雪为饮。

3.2.3 栖息习性

放牧藏猪多选择于背风向阳、遮雪御霜、温暖干燥之地为栖息场所。一般情况下,藏猪可直接拱土为窝或以穴、洞、坑为窝。带仔哺乳母猪则多以独立拱土为窝,并上盖枯枝、叶草等作为简陋栖息地。其他猪扎堆栖息。猪群白天在栖息地附近觅食、饮水、活动。其活动范围一般在1~2 km 以内。藏猪傍晚返回栖息地之前,习惯于在栖息地附近排泄粪便。放牧活动一般在白天进行,天明开始、日落返回栖息地。除偶尔排泄粪便和受到惊扰外,晚上基本停止活动。

图3 西藏藏猪群体

3.3.3 迁移习性

放牧藏猪具有集体迁移的习性。迁徙频率取决于食物、饮水、敌害等诸多因素。在水草丰茂、食物充裕、敌害较少之地一般滞留时间较长。一旦采食、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猪群便自发性地迁移别处。同时也存在季节性迁移,迁移距离近则数百米,远则数千米。

4 藏猪的传统养殖习惯

传统的藏猪饲养管理方式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粗放养殖方式。用于补饲的饲料主要是农户自产的青稞、小麦、豌豆、土豆、萝卜等。自行觅食的饲料主要是野生的可食性草本植物、食用菌、人参果、野果、青冈籽、松籽等,饮用地表水,水质天然、无污染。补饲的饲料是没有进行粉碎、混合等加工的原料,直接投放,自由采食,不存在任何添加剂和激素类制剂,加之生长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可谓是原生态传统养殖。由于饲养管理粗放,饲料的补给量不固定,营养也不全面,因此,传统养殖藏猪饲养周期较长,需要1.5~2.0 年、体重30 kg 左右方可出栏。

5 藏猪肉的特点与传统食用方式

5.1 藏猪肉的特点

藏猪在极为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肉质特性。藏猪腿部肌肉发达,胴体瘦肉比率高,皮薄肉细,肉质好,平均屠宰率为67.23%,胴体瘦肉率51.94%。藏猪具有肉质鲜嫩、高钙低脂、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等特征,是在特有高原生态环境当中生产的绿色健康特色风味肉食品。

5.2 藏猪的传统屠宰、储藏方式

由于西藏特殊的气候环境和人文习惯,藏猪的出栏季节较为集中,基本上是在藏历十月十五以后(公历11 月底以后)出栏宰杀,宰杀基本采用绳索勒死或猎杀,退毛后开膛,将内脏切碎与腔血、糌粑、藏茴香、食盐、辣椒等混合制作灌肠食用。胴体不去除头、蹄、皮,以木棍在胸腔部、腹部做支撑,倒挂于阴干处储藏,或将胴体带骨切割成5 cm左右的条状,挂于阴干处储藏。藏猪风干后,可在常温下储藏6 个月以上不变质。

5.3 传统的加工与食用方式

极具藏域地方特色的食用方式主要有:1)生食。将风干的藏猪肉切片,佐以辣椒酱生食。2)烤食。将风干的藏猪肉条,带皮放在铁板或直接置于炉火上烤熟,切片或切块,佐以辣椒酱食用。3)清炖。将大块猪肉置于清水中,佐以食盐、藏茴香慢火炖熟后食用。4)灌肠。分为肉肠和血肠2 种,可煮食和烤食。

6 藏猪养殖业的现状

藏猪是藏族先民长期饲养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型猪种,普遍放养,以天然食物为主,适当补饲农户自产的农作物籽实。由于产区内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植被、农作物种类各异,农户养猪数量多寡不一,而且藏猪从原始养殖到户养的历史不是很长久,因而还没有形成集约化养殖。2004 年来,通过西藏自治区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农户养殖规模迅速增加,主要采取舍饲+放牧的饲养模式。2010 年,工布江达县藏猪养殖规模达9.5 万头,工布江达县因藏猪品种纯度高,养殖规模最大,已经成为西藏藏猪中心养殖地带,藏猪产业已经成为工布江达县极其重要的特色产业。2011 年7月,国家农业部批准在工布江达县错高乡、朱拉乡、巴河镇建立西藏第1 个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区,为藏猪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布江达县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要求,狠抓农牧特色产业,2009 年,工布江达县提出了“与旅游业紧密集合,因地制宜,深度开发,重视环境,科学发展”的特色农牧业发展思路,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藏猪这一珍贵的遗传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养殖效益逐渐提升,全县藏猪养殖户户均年增收8 000 元以上。

7 藏猪的利用价值与开发前景

7.1 藏猪的利用价值

藏猪是青藏高原唯一的地方原始猪种,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适应高寒气候、耐粗放的独特的高原型原始品种,是极为宝贵的高原型地方猪种遗传基因库。保护好这一资源对丰富生物多样性、遗传育种、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藏猪潜在的利用价值极高,藏猪以其特有的种质特性,结合其特有的饲养、屠宰、储藏和加工方式,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色、香、味肉品品质。藏猪的猪鬃具有粗、匀、长、密等特点,品质上乘;另外,放牧型藏猪的粪便还广泛用于藏药加工配伍当中,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图4 西藏藏猪前后腿

图5 西藏藏猪胴体

7.2 开发利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西藏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内地省区众多消费者开始认识和青睐藏猪肉,由于藏猪生长周期较长,西藏当地的产出量有限,还没有形成大规模供应市场的能力,有众多省区商业人士陆续在西藏引种、在内地饲养藏猪,但由于环境、饲料和饲养方式的变化,其独特的肉质特性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西藏本土藏猪肉原有的特色风味也随之消失。因此,西藏本土发展藏猪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西藏藏猪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如何引领其健康发展值得深思,目前而言,亟需开展的工作:一是尽快对藏猪的种质特性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例如,过去对藏猪肉的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性一直停留在感觉印象和定性的描述,而缺乏能够表征其肉品品质的客观科学数据。因此,对藏猪的肉质特性、生长发育、繁殖特性等种质特性进行研究,可为其更好地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二是开展藏猪适宜的杂交利用模式、适度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规范化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技术等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研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保持藏猪品种特性和肉质特点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出栏率和扩大养殖规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