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23

史明艳 王育娜 周晓君 陈雪冬

摘    要: “新农科”建设要求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产学研融合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洛阳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理论、实践训练和生产实习进行多方面产学研融合,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符合“新农科”建设需求的合格人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关键词:新农科;产学研;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0.11.01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SHI Mingyan, WANG Yuna,ZHOU Xiaojun, CHEN Xue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934,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the creation of a new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number of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s conducive to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resource advantages, deep integ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It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university, with the goal of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ctively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 And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is also carried out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ersonnel who meet the need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alent development

農业是国家发展百年大计之本,乡村振兴和建设需要科学技术、农业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新时代新农科,是高等教育践行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的一个战略举措。“新农科”建设要求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1-2]。涉农高校为乡村振兴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但在实际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社会实际需求,毕业生缺乏实践应用技能,教学内容缺乏对区域农业产业的融入,尤其是现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的广泛运用,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地方院校农业专业是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智库作用推动农业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积极探索[3]。所谓“产学研”(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产”就是industry,即产业,企业;“学”就是university,即学校、学生,同时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计划;“研”就是research,即科研、研发。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共同为社会服务[4-5]。产学研融合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6]。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新农科”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产学研融合育人新模式,培育合格的农林人才。

1 高校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

1.1 国家教育政策引导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重申“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7]。因此,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为高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宽了渠道。

1.2 原有培养模式急需转变

原有的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偏离社会需求;(2)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缺乏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农业生产领域的实用技术,难以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3)协同发展和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区域合作缺乏针对性,合作内容粗浅,合作模式简单,缺乏可持续发展基石。

2 “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2.1 与时俱进更新指导思想和明确培养目标

根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以及河南省2015年启动的高校分类发展计划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需要,与时俱进更新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培养总体目标是坚持“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能够胜任农业领域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多角度不断深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建立“加强基础、分流培养”的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抓住学生考研、就业的主方向,本科前两年夯实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专业渗透,并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后两年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行分流,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同时与企业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花卉育种、红枣加工、大鲵养殖、纳米生物材料开发等真实项目,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问题导向式、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2.3 多层次提升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校内实验课程,考虑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构建实验基础技能——学科基础技能——初级专业技能——高级专业技能四层实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个中心,两个发展点”新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即在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总原则的前提下,执行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等4项改革原则,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能力为中心(一个中心),鼓励和重视发展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发展点),同时为保障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程中和课程之间实行技能达标考核机制;还在实验室开放管理、相关素质课程开设与调整、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关系等方面予以相关的措施配套。

对于校外实践课程,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努力合作高质量的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选派专门的专业教师负责现场辅导和与企业沟通,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培养的目标,安排到生产、质检、研发等企业多个部门进行轮岗实习,使半年的生产实习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获得就业的基本经验。

2.4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根据新农科建设新要求,遵循双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原则,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阶段:经学生自愿报名和考核选拔等方式从农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成立“新农科拔尖创新班”,实施农科教结合培养创新型高端农业技术人才。根据企业需求结合本校导师课题,从二年级进入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根据具体需求任务,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研究计划,全方位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提升,增强师生关系。

第二阶段:大三学年开始,把部分课堂转移到企业及课外,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堂的转换改变课内教学的单项灌输性,又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大四学年的暑假开始,组织选拔专业能力强、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国家重点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夏令营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前介入研究生培养工作。最终实现想就业的同学通过校企联合实现高质量就业,想深造的同学通过夏令营等活动能继续深造,增强新农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2.5 多举措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产学研融合高效实施的首要条件。学院坚持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以科研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优化科研人员结构和科研资源配置,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院外特聘和院内培育相结合,全方位吸引创新人才。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改造和锻炼,鼓励教师外出进行学术交流、短期培训、进修和访学,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创新成果的资助奖励力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此外,还积极邀请相关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生物农业类企业锻炼,并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进行授课,增加企业与专业教师的互动交流,合作申报科研项目,联合研发关键技术,促成“项目引领”的合作模式,推动和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高效性。

2.6 建设产学研融合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

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拓展了多個农学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形成纳米生物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4个省级研发平台和洛阳市纳米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配合建设有枣科学研究应用中心,从事枣树病育种、枣活性物质提取和枣树病虫害方面的研究,河南省冷水鱼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冷水鱼的养殖与技术推广,其他羊肚菌果蔬种植,牛羊养殖等20多个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了洛阳润竹特色高效农业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洛阳龙门海洋馆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作为课堂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在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重点涉农高校合作建立稳固的研究生生源基地,为其提供高质量研究生生源。

2.7 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扶贫

鼓励学院科技专家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创新创业,带领学生深入一线实习见习,为当地农民提供果蔬种植技术(枣树,南瓜,烟草,辣椒,白菜,桃树,牡丹、蓝莓、种植技术)、蔬菜有机种植技术及冷水鱼养殖技术培训,着力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增强对口扶贫地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脱贫提供科技人才支持,量身制定实施特色产业脱贫方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3 “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成效

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抓手,切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物类应用型专业校企联盟协同育人平台”入选洛阳师范学院首批协同育人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建立了一批高质量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高达96%以上。在高层次人才输送方面,连续6年研究生录取率均位于全校第一。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的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生物学实验技能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院学子每年均获得近10项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奖励,立项及获奖数名列全校前茅。

4 结 语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发展,通过整合合作各方力量构建长期、深度的合作模式逐渐成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协同创新、有效运转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6-18.

[2]刘竹青.“新农科” :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 2018(1):15-21,92.

[3]孙丹丹.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3):32-36.

[4]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14-120.

[5]宗成倩.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职业技能人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3):135-137.

[6]张文彬.产学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7(24):67-70.

[7]陈艺璇.广西应用技术大学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途径探索[J].轻工科技,2018,34(11):190-1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