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胡兵 李高瞻
编者按: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多方合作、上下互动的参与式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模式,不但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农民主体意识,激发了农民创新意识,增强了农民协作意识,农民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高。本期专题聚焦各地农广校探索实践,总结了一批有影响、可复制、能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经验,敬请关注!
面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为及时高效便捷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河南省农广校以省市县三级农广校为依托,大力推行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农民田间学校新载体推广应用模式,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遴选建设了1577所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达到了产业和区域全覆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解决了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发力,有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
1.率先启动,广泛宣传。2014年,河南省农广校在全省农广校系统进行部署安排,树立“抢先占位,抢滩登陆”意识,做到覆盖在先、覆盖到位。及时印发《关于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通知》,对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意义、操作程序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说明,动员全体系力量,着力推进县域农民教育培训基础平台和网络体系的构建。
2.持续推动,规范建设。河南省农广校制定了《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制度》,印发《关于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意见》,明确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规划和组织构架图及校牌编号规则。先后在洛阳市等6所分校试点,并在前期按照“五有四统一”规范建设标准,制订“点—面—体”的发展要求,提出“六项”建设原则,明确目标任务,河南省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3.目标导向,分层推进。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育理念,根据学员不同层次需求,将农民田间学校划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进行规划建设。对有发展潜力和致力于高端农业产业的农民,重点安排在高等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学习,实现了资源与要求的有机统一。
(二)多策并举,规范管理农民田间学校
1.统筹规划,坚持建设原则。河南省校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上遵循以下六个原则:一是科学规划原则。研究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布局,制定详实有效的发展方案,做到区域布局合理,实现基层教学全覆盖;突出“一产一校”,形成农民田间学校“特色立校”新模式;突出发展主题,重点布局,形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二是立足产业原则。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培训需求,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制定在农业产业链上建设特色产业的农民田间学校发展计划。三是服务农民原则。主动开展调研,认真研究农民的学习意愿,掌握农民参加培训的需求,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学习,增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贴近产业、贴近农民、贴近需求的优势作用。四是规范运行原则。要求各地对加挂农民田间学校牌子的农民田间学校进行认真摸底,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按照“五有四统一”建设标准健全规范。五是融入体系原则。强化对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运行的指导、服务和支持,将农民田间学校纳入农广校五级建制办学体制,使其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工作落脚点。六是示范带动原则。县级分校每年重点建设3~5个县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省辖市、直管县(市)分校每年重点扶持3~5个市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省农广校每年重点支持15~20个省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
2.确保运行,健全管理机制。一是结合农民教育培训进程和课程要求,制定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计划,做好跟踪服务和档案留存工作。二是建立农民田间学校考核评价制度。三是定期召开农民田间学校校长会议,加强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工作指导。四是制定动态管理机制。对管理到位、运行有效的给予表彰,对不发挥作用的实行退出机制。五是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管理纳入对市、县分校的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指标,督促农民田间学校规范运行和高效利用。
3.精准施策,提高建设品质。为提高基层分校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河南省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助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发展。一是促文化,提升内涵。采用“田间学校+农广书屋”模式,改变过去“农广书屋”单一建设模式,把“农广书屋”建在农民田间学校上。二是促创新,链接互联。采取“田间学校+农广通”教学手段,以“互联网+农业科技”为支撑,省农广校把自主研发的“农广通”手机客户端免费安装给在农民田间学校学习培训的农民学员,由专人培训指导使用操作。三是促持续,建立机制。由省农广校搭建平台,指导建立农民田间学校联盟,制定联盟章程,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农民田间学校间相互交流学习。四是促规范,评优示范。建立奖励机制,开展省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创建活动和评选年度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校长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民田间学校良性发展。五是促宣传,搭建平台。省校在“农广通”手机客户端设置农民田间学校专版,定期发布农民田间学校信息,宣传推介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典型。六是促示范,帮助提升。据统计,在省农业农村厅遴选建设的全省60个实训示范基地中,农民田间学校占33個,省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占9个,在为青年农场主搭建实训实践孵化平台的同时,又提升了农广校和农民田间学校的影响力。
二、模式特点
(一)发挥农民田间学校平台作用
河南省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坚持“农民需求第一”导向,创新农民田间学校应用方法,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加强过程管理学习,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契合,技术与田间的“零距离”,确保农民科技素质快速提升。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田间学校+”高效使用模式:一是“田间学校+农民教育培训班”。在田间学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将田间学校的实训和培训内容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二是“田间学校+中专班教学”。开展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习的现场感,实现“理论培训—实践验证—再理论提升—再实践发现”的螺旋上升循环教学模式。三是“田间学校+科技推广”。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发挥田间学校的科技转化平台作用,实现科技与生产的优化结合。四是“田间学校+产业培训”。根据“产学结合,服务产业”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在技术集成、装备集成、人才集成、信息集成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集中点、技术的推广站、实训的试验场和致富的孵化地。
(二) 丰富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形式
一是“课堂+田间”的培训形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采用“课堂+田间”的培训形式,使受训农民达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提高。二是“课堂+田间+科技书屋”的培训形式。在“课堂+田间”培训的基础上增加“科技书屋”,引导和鼓励农民学员经常到科技书屋自学。三是“在线教育”的培训形式。在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培训中引入“在线教育”的培训形式,大力推广“农广通”,作为辅助教学及后续服务的手段,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四是“参观考察”的培训形式。组织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到外地去参观考察和农民田间学校接待外地学员到本校参观考察,使学员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五是“学员互相指导”的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聚集学员的作用,开展经验交流,促进合作互助。
(三) 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方法
一是订单教学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前开展需求调研,了解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农民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用工需求等,科学设置课程进行教学。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即田间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设立在田间地头,室内讲理论,出门进田间,随时可实践。三是以农民为中心,农民与培训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实行教师走出讲台,来到学员中间,充当主持人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游戏、文艺表演、插播科教片、问题抢答奖励等项目,使他们与老师零距离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四是定期授课与不定期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专家授课、农广校教师不定期辅导与农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的三级贯通的师资链条。聘请当地农业专家承担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根据不同作物的关键时期跟踪辅导,结合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机制,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给予技术指导与服务。五是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取固定课堂+“农广通”+微信服务群三个平台相结合,根據不同作物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并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跟踪服务。尤其在重要农时季节,通过每2周左右举办一次的“农民学习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试验示范田、农民专题讨论等,让学员参与田间观察、实际操作和互相交流。六是田间学校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方法。以种养基地为平台,动员贫困农户抱团组建专业合作社,由农民田间学校提供技术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田间学校+贫困农户”的农业生产体系和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在每个生产基地建立田间学校,按照龙头企业所需产品的要求,对贫困农户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三、取得成效
(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实现全区域、全产业覆盖,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实训平台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河南省农民田间学校已经被打造成为可供各专业、各区域的学员实训实践实验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河南省1577所农民田间学校承担过实训任务的有468所,占比为29.7%,覆盖了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
(二)优秀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河南省农民田间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批优秀农民田间学校的建立,为相对落后地域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引领并促进了全省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从2016年开始至2019年6月,省农广校先后8次组织全省农民田间学校开展相互参观和学习交流,进一步催生一批新的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数量占比由原来的1.3%,提高到目前的2.0%。
(三)农民田间学校已经成为中职教学班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
教学班的理论性教育与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了学习的现场感。全省农广校中职教学班的实践环节教学基本上都在当地的农民田间学校完成。
(四)农民田间学校承接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成为农广校的有益补充
选择专业突出的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承担农民培育任务,让省市县三级建制农广校和农民田间学校共同构建的四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平台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强大,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形成良性发展。据统计,河南省农民田间学校针对高素质农民开展过培训的有420所,占26.6%,开展过冬春大培训的370所,占23.5%。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