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时间:2024-05-23

吕青青 欧宇

人才兴则产业旺。人才队伍结构优不优、素质高不高,决定农业变革转型的动力和效率,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成色和质量。***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专门强调,“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新时期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按照自身特点规律,在培养、评价、管理、使用等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建好建强。

一、人才工作通行思路不完全适用于乡村产业领域

我国人才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公家人”,即从事政府公益性事业、工资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各类公职人员。在农业农村领域,各级涉农政府部门、农技推广体系的在职人员、乡镇干部等均属“公家人”范围。对来源于这部分的人才,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以及培养、评价、管理、使用等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而乡村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与“公家人”相对应的市场人,即农民群体。通行的人才工作环节并不完全适用于他们:在评价环节,由于中国农业尚未实现职业准入,农民无需持证上岗,包括职业技能鉴定在内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他们而言,由于评价结果含金量不高,农民参评动力不足。在管理环节,对于庞大基数的产业农民而言,政府的人才管理制度套用不了,也欠缺管理动力。在使用环节,农业产业人才一般自主经营,工作岗位相对固定,即使一些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存在岗位流动,也属于市场行为,“公家人”的使用机制不适用。在培养环节,人才培养属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品范畴,是面向社会全体人群的。开展在岗培训和职业教育也是各国促就业、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通行做法。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农民培训、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逐年加大,目前建有1700万高素质农民队伍。总体看,现有人才工作的通行思路和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大力气加强人才培养环节,为产业兴旺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二、有所为应当怎样为

培养乡村产业人才上有所为,首先是找准对象,聚焦产业急需人才。包括能带动发展、聚集资源要素的农村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聚焦规模化种植、设施园艺、集约养殖、特色种养、休闲农业等产业领域,重点培养农业经理人、农村电商等复合型人才、农业企业家以及返乡下乡创业人才。其次是加强教育培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实施各类教育培训工程。面向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等开展高端培训,强化示范引领。突出产业导向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聚焦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需求,提升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大户为重点,围绕复工复产、保粮保供,加大专项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产业效益。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统筹中高等涉农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推动农民培训和学历教育贯通培养,培养一批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农民。实施农业农村技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乡村规划、社会事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挖掘培养技能人才。

再次是加强产业扶持。健全面向乡村产业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公益性机构把乡村产业人才作为服务重点,提供技术推广、质量检测检验、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务。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现有渠道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扶持乡村产业人才成长。加强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乡村产业人才开发多样信贷产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优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融资门槛和费率。探索适合乡村产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导乡村产业人才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最后,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主要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人才成长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会对人才环境的营造、人才资源的配置、人才的流动流向等产生影响。而人才成长规律主要包括人才需要通过学习增长知识、通过培训增加技能、通过产业实践提升素质和本领、通过正心修身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规律是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不可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三、有所不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关于乡村产业人才的评价、管理和使用,所谓有所不为并不是不可为、不能为,而是分清轻重缓急,由点到面、由弱到强逐步作为。当前应注意跟踪各地的趋势性动向,积极引导,逐步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工作范围。

目前各地已在积极探索把面向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适用于产业农民。如浙江省,2017年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评审并轨、证书统一。实行“弱化论文、突出技能技术”申报条件,体现“政治合格、论文写在大地上”评价结果。当年有43名新型职业农民分别获评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工程师等。2019年,这一探索措施上升至国家层面,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这项改革为农业一线选拔造就高端人才提供了经验,使得农业领域的人才政策更具针对性、精准性。

随着近几年返乡创业人员的逐步增多,城市下乡人员的“引进来”成为新的工作领域。这类人群前期在城市二三产业工作生活,在各种动机下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但是乡土人才流向城市、乡村产业难以留人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要将外来人才引进来、使用好,仍需久久为功。

另外,要加强对产业存量人才的使用。近年在全国832个县实施了农技服务特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中特聘4200名农技员,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帮扶,通过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有效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能力。

时代在进步,产业在发展。新时期的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在有所为的培养环节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培养供给结构的外延和纵深,又要在评价、管理、使用等可以少为、慢为的环节加强探索,积厚成势,逐步建立适用于乡村产业人才特点的体制机制。总之,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发展需要,以重点带全局,不断推进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新作为。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