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胡发明
重庆市梁平区集平坝、丘陵、深丘陵为一体,发展极不平衡,到2014年还有33乡镇344村9560户28045人为贫困人口,2015年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而要实现与全国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从梁平的脱贫实践看,通过教育培训使大批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者、知识技术的运用者和高素质的管理者,成为农村产业的领头人,是推动梁平农业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加快梁平区农广校的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对培育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助力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梁平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梁平区来说,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需要从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三峡移民的素质,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农业职业教育,实现智力扶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当前,梁平区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逐步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正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力量。
在多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梁平区农广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2012年3月农广校在聚奎镇举办的种植业技术培训班的学员熊三,从2007年开始捡撂荒田地268亩种植水稻,到2017年返租农户田地,种植水稻1120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年种粮纯收入达到40万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三峡移民培训班学员李世全2010年参加培训后,投资100万元建设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年存栏肉牛300余头,饲料主要是从村民中收购的稻草和自己种植的牧草,既降低风险又节约成本,他还带动多人养牛,年年获利增加。梁平区农广校精准扶贫培训班学员陈正宣是曲水镇中鹿特困村支书,2012年创建调味品厂,实行“动员百姓种植小麦、葫豆、海椒,调味品厂直接收购,加工成调味品出售,再返利给百姓”的做法,达到“双赢”,厂子现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利润500万元,是“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化企业。
事实证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助推梁平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聚焦精准扶贫
随着梁平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深入,各级政府把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增收的主渠道,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创新性工作,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目标,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从主要针对农户经营方式下的单项技术培训,转变为送教下乡,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
(二)找准差距,制定规划,面向精准扶贫
要弄清梁平区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农业生产、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等新情况,找准发展的差距和短板,围绕区政府制定的培育发展梁平柚、辣椒、木本油料、畜牧、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打好特色效益农业牌。农广校应拓宽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办学空间,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是要在“农二代”中举办大、中专学历班,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有服务农村意识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继续教育。实行2~6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主要招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经考试合格颁发成人大、中专学历证书。
二是要建立农广校创业平台,鼓励农广校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创业平台,积极探索“创业创新+技能”新模式。通过开设创业指导、农学相应专业课程,让学员掌握专业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进行全程参与,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得到创业体验,使他们学有一技之长,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先就业、再创业,先做员工、再做老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创办更多高质量的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就業创业服务。
(三)精选对象,量身定做,助力精准扶贫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扶贫先扶智”,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学到技能,是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以明确培育重点、精选培育对象、拓展培育渠道为目标,对贫困地区留守人员着力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以推动脱贫,切实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2003—2010年,梁平区农广校大胆实施“村社工程”,与市委党校、西南农大联合办学,共计培养毕业965人,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村村有技术人员的目标。2004—2017年,先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429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130人、三峡移民培训1910人、绿色证书培训7200人、农村实用技术引导性培训13500人、扶贫开发培训8061人,其中学员主要为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三峡移民、特困家庭、退伍军人和“双带头人”。农广校在“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探索中,逐步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规范化的培训模式,拥有专兼职教师队伍,编写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情况的课程教材,重点培训家畜家禽饲养工、农艺工、园艺工等。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加快职业农民培育
一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各类涉农培训项目和政策。以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支撑,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完善农广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面向每个贫困户,定向培养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旅游业、电子商务等方面专业人才。
二是以政府推动、指导为前提,实现区农广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个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公益化+市场化”的技能培训运营模式,从选择培训对象、认定培养机构、选定内容、选定师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及管理机制。对筛选的学员,分产业、按区域组建教学班,教学班大多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生产基地。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挥区农广校优势,依托基层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和“互联网+技能培训”课程资源,借助微课教学,搭建课程体系,对课程开发、培育标准、考核标准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有效的资源和网络,开展远程网络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统筹农民工职业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培训等项目和政策,依托政府专项经费,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模式,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扶持他们做大做强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促进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带头人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决策能力的提高。培训留守在家人员,依托当地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增收致富产业进行培训,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优先接受培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梁平区分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