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社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时间:2024-05-23

蒋学杰

培训学校如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有多年的办学资质,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和成熟的办学经验,具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从事的产业具有超前的思维和较高的科技含量,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土地、资金、人员等资源,是科学试验、实习实训的理想场所,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校社”即培训学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即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升。“校社融合”,就是学员在培训学校室内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答疑,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让学员学习从当地学不到的成功经验,山东莒县组织学员到周边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学习所从事产业中成功的高产高效典型,培养学员学先进、找差距、定改进措施的能力,真正把学员培育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又有开阔创新思路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校社融合”的背景

莒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80万人。虽然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莒县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系统接受过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0%,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素质不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生产经营观念、手段、方法滞后。由于生产经营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大部分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迫切想脱离既收入少、又劳累的农业生产环境,出现了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村人才问题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近几年来,综合农业发展现状,农民教育培训部门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条件,同时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作主体。

二、“校社融合”的主要做法

(一)构建教育体系

强化培训学校如农广校教学设备、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田间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阵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的教育体系。

(二)選准培育对象

优先培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加大在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地域和扶贫工作重点村的遴选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组织引导其参加职业农民培育,并严格身份审核、登记造册。

(三)“校社融合”

围绕莒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需求,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段开展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探索出以县级培训学校为培训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的培训模式。县级培训学校负责室内教学等整个培训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熟悉、掌握本产业现状及需求,提供学员实训所用的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并提供部分实训教师,为此,以产业规模200亩的莒县志昌葡萄专业合作社为培训葡萄产业的实训基地,依托振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培训设施蔬菜学员的实训基地,实现了室内和室外、理论和实践两个课堂的融合统一。

三、“校社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主阵地人员和师资力量不足

以前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惠农培训,由于培训完就算完成任务,许多地方都在尽可能多地争引培训数量和培训资金,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有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机化学校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后,县级农广校成为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据调查,鲁东南地区在职在编的农广校人员数量很少,从事主导优势产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更少。面对庞大的培训数量、每位学员共90学时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技能、再加上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巨大的工作量,人员显得严重不足,难以实现高质量教学,因而有的农广校不能或不愿多承担培训任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含量不高

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多数,第一学历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几乎为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社的劳作中,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接受系统的、高科技含量的培训,也很少拿出时间外出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科技含量高的高产高效典型。但他们有土地、资金等资源,敢想、敢闯、敢干,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技能的实践者,他们的场所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训基地,往往是具备某一项具体技术、技能条件。有的合作社经管人员对该项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训基地只是暂时的、不确定的。合作社中开展的研究通常仅限于某一项试验、某一项技术、甚至某项技术的某一个环节,而合作社整体科技水平不足,形不成产业链条。有的合作社社长知识面不宽、知识老化,研究应用的对自己是新技术,而实际上是多少年前就研究成功并应用的老旧技术。如脱毒苗繁育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就推广应用,可在莒县有的机构还在大力宣传脱毒苗繁育新技术,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致使研究的课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无高科技含量的东西。

四、“校社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培训机构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承担培训任务的主阵地农广校人员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在整合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农广校自身体系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和数量,充实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职师资力量,培训提升现有农广校人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配备属于农广校所有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广校的监督管理力度,为农广校加强自身体系建设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二)提升农民合作社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试验者和实践者,农民合作社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决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农民合作社经管人员和从业人员要分期分批参加合作社经管人员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合作社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提升农民合作社科技含量

一是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引进提升本合作社科技含量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购买先进的科学技术,招引科研院所在合作社建立分支机构,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合作社的研发、应用、转化,形成集研发、试验、示范为一体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组织,同时也作为高科技含量的科研教学培训基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智力平台。

(四)跟踪服务

学员把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培训机构、专业合作社、培训教师加强与参训学员的联系与沟通,强化跟踪服务,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时有效地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实际效果,把培训知识变成增收致富的财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农业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