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乡村振兴尽职教担当

时间:2024-05-23

王健平

全国农村创新创业讲师团2018年完成“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任务过半。近5万名职业农民参与培训,反响强烈。

对于讲师团来说,讲授创新创业是课程也是责任;开拓创新是生存更是发展。为实现课堂和田间的有机融合,讲师团走出课堂进乡村,下田间,调研探索,答疑解困,幫扶助贫,公益服务,使许多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公益指导中有了答案;让诸多课堂上顾及不过来的“死角”,公益行动中有了具体的方案。公益行动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极大支持和真心欢迎。讲师团深化教学、丰富经验,农民们真实获得学有所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任重道远。

走进乡村,贴近“三农”

2018年的暑夏,高温闷热,酷暑难捱。在这样一个持续极端天气里,全国农村创新创业讲师团拉开赴河南农村开展公益指导行动的序幕。

7月12日至15日,讲师团一行5人走进河南驻马店地区,对曾经在培训班上参加学习的部分学员进行回访和实地面对面创新创业指导,受到了当地村镇政府和被访学员的高度赞誉。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乡村衔接,已成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讲师团的教学构成和授课效果的支撑点。长期的教学工作,使讲师团形成了多套教学方案和方法。其中,走乡村,下基层,一对一,“接地气”作为讲师团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驻马店确山薄山湖贫困山区的学员,迫切希望双创教师到实地进行指导。对于公益指导团的到来,村书记和学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面对大山,怎样把自然生长的山货销售到消费者手里?怎样开展山区旅游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怎样选择最好的创业项目带动全村尽快脱贫?一个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让公益指导团的成员深深感到延伸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自身的担当。

“乡村当教室,农民做教员”不是一句口号,它有着真实的内涵。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有一节是关于教给学员一种创新工具:“难道只能这样吗?还能做什么改变?”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能接受这个创新工具,并牢记它。然而,回到乡村怎样做改变?怎样改到最佳?是课堂无法深入解读和解决的课题。公益指导团深入到乡村第一线,亲身感受到了教室是那样的宽广,提升的空间是那样巨大。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第二战场,在乡村地头;解决农民现实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来到农民中间。

学员给公益指导团讲师讲了这样一件事:家人从加工厂拿回来一袋豆饼,想喂在山上散养的山猪。这个学员提出不能用豆饼喂养。理由是豆饼的安全性不确定,“我们自己都不吃,怎么能够给待出售的山猪吃呢?”山区农民的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公益团成员的心,做公益指导有了更大的激情和充足的“底气”。

此次公益团下乡,最直接的是感受到了乡村乡民对于双创培训的真实需求,体会到了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的真谛所在,实现了为讲好培训课的动力“充电”。“零距离亲密接触”三农,实现了课堂向乡村一线延伸;理论向农业案例延伸;教学向面对面研讨延伸,由此拉动了整个讲师团培训教师的三个提升:培训授课质量提升,课件设计水平提升,培训学习效果提升。

迈开双腿走乡村,使整个讲师团教学业务水平上台阶。丰富了教师的课件内容,掌握了一线农民的所求所需,增强了对培训效果的信心,同时也使被访学员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解渴”的指导信息。从休闲度假村的布局建议到山区天然农产品上电商平台的引导,从利用地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建议到污染企业转型改造的设想,无不传递给学员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念,那就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实现中国农业走向强大的唯一选择。

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课堂到乡村,教室扩大了;面授到辅导,课程深入了;耳听到眼见,有了针对性;理论到实践,效果明显了。探索新的途径,开发新的方法,走出新的道路,获得更大收获。这就是此次公益指导团的最大收获。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负使命再出发

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前夕,全国农村双创讲师团再次赴河南驻马店,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公益活动。

初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令我们惊讶和不解。惊讶的是这里是一座我们从未感受到的特色县域。一句“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鲜明口号,令我们大开眼界。一个小小的正阳县,如今的花生产业做到了全国老大,被誉为“中国花生之都”。引来了像鲁花、君乐宝等大型企业落户正阳。然而令我们不解的是,这里依然还属于国家贫困县。这一惊一惑使我们公益讲师团深感此次公益活动意义的重要和紧迫。

***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时,明确提出了当前脱贫攻坚战的三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二是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三是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此次公益团的授课,正是按照这三个“着重”点来完成的。

9月3日,讲师团公益授课在正阳县阿大礼堂开讲,近700人前来参加听课,大大超乎我们的预期。讲师团针对前来听课的各级领导和来自农村的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种养殖大户等农民群众做了创业心理指导、创新创业能力指导的培训。与会者均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一位听课的农民朋友写了一首打油诗:

农业专家进正阳,

传授双创新思想,

易学好用实在棒,

授渔总比送鱼强。

还有位听课的村干部这样写道:“三位导师,晚上好,我有一个请求,你们可以把昨天给大家伙讲课的PPT发群里吗?我们好多学员都认为那是非常精彩的讲课,发群里让大家伙多学学你们思想,智慧的结晶。”

这次培训课程正如县委宣传部长说的,通过课程的开讲一定能激发大家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大家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促进正阳花生产业乃至整个正阳县经济社会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

正阳之行,收获颇丰。我们的体会有以下三点。

培训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不可熄灭的一只“烛光”。照亮前沿,启发思路,它是一项持久工作。整合资源,梳理脉络,调整结构,创建模式对一个地区、一个村落、一个产业、一个项目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正是我们以往农村工作中的“软肋”和“短板”。因此從面上到广度再到深度的组织培训,任重道远,时间紧迫。

农民愿意参加培训,乐于接受“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希望有更多的“落地”培训项目。因此,指导课程应立足于“一对一”。力争做到指导精准,受众精准,课程精准。例如我们对“村两委”的培训课程,就着重于对他们做“引领者”的创新培训。如何做时代的引领者和带头人,以自己的创新思想,影响更多农民创新发展,获得收获。

多角度培训,多课程设置,满足不同需要。此次我们公益团开讲的“创业心理”课程,为很多听课者打开了视野的“窗户”,摆脱了对创业恐惧的心理,以一个积极健康求进的心态投入农村双创中来。

我们也很期待。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培训活动,彰显和发挥全国双创团队的优势,培养人才,提高广大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全面提升正阳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美丽幸福新正阳目标开辟崭新的空间。

点燃历史名村新亮点,迈开坚定脚步图振兴

初秋的天津郊外,已经有一丝凉意。

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在文革期间闻名于世。这个小村庄因为“战天斗地”而与大寨齐名。又因为能唱样板戏,搞地头赛诗会而闻名天下,在全国树为榜样,广为宣传。当年大批外宾慕名前往小靳庄参观,名声在外。

1976年10月,随着政治风云的突变,小靳庄一下子从巅峰跌到了谷底,彻底沉寂下来。随后的40余年中,有着奋斗精神的小靳庄村民们,却被困惑、焦虑、思索和求索缠绕。他们期待着新的指引和重新崛起。直到5年前,小靳庄依然还是个贫困村。产业无几,民生穷困。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号角的鼓舞下,小靳庄人民再次挺起了腰杆,走上了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新的起跑线。小靳庄与中国千万乡村一样,同步走进新时代。

当创新创业讲师团的三位老师来到小靳庄做公益指导的时候,村里的农业新格局初步建立,新的产业风生水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一个集红色烙印、历史记忆、水陆生态、印象村庄、名优特产为一体的崭新村落。创新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

历史名村怎么搞?怎么能快速融入新时代潮流?怎样摆脱“阴影”实现振兴和升级?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这是我们公益指导团小靳庄之行探讨的主题。

我们注意到,历史名村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员素质高,凝聚力强。老党员历史责任不丢弃,新生代继承传统有决心。有这样的村集体领导团队,走出困境,摆脱贫穷,再次引领时代,实现乡村镇兴是有基础的。成功率很高。

集体经济有“底气”。历史名村大多保留着相当的集体经济班底。在包干到户的历史潮涌中,他们往往是分的少,合的多。集体经济有底气,乡村振兴能集中财力办大事。这是优势之一。

资源整合易“出彩”。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取得成就的主要因之一。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名村要想好重整旗鼓,抓住重点,突破一点,带动一片是不难做到的。

公益指导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几点感受和建议,力求助力小靳庄和与小靳庄有同样背景的乡村实现创新发展。

首先,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故事,文化引人来。历史就是足迹。回味历史,探索足迹,有真实的历史回忆,又有让人回味难忘的经历过程,更会让人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名村的历史就是资源,文化就是特色。整合资源,抓住特色,创造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是出路之一。

其次,发展特色产业和传统名优产品,利用品牌,综合发展。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名村的一些特色产业被“淹没”在口号的“云雾”之中。小靳庄的“六瓣红”大蒜和“白马牙”玉米等特产是他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产品。可以借助小靳庄的历史“名气”做品牌,创名优,打造市场,再次让传统名产品焕发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借助良好的资源基础,开展特色休闲、红色旅游。历史名村一般在生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积淀和基础。小靳庄提出了以水路大生态带动乡村特色旅游的思路,箭杆河边一个新兴的休闲农业和旅游新天地,正在被更多的人看好。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创新创业培训导师团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