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蚕桑产业发展与高效种养技术创新

时间:2024-05-23

刘国峰

摘要:近几年,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省蚕桑产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桑蚕规模化种养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目前桑蚕种养产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技术人才培养不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桑园发展规划不科学等。本文将结合安徽省桑蚕养殖的实际情况来详细探讨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效种养技术的创新,希望能对全国桑蚕种养产业的长远发展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桑蚕产业;发展现状;高效种养技术

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养蚕历史,自西汉以来,桑蚕制品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广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现如今桑蚕养殖技术迎来了飞速发展,我国的桑蚕养殖产业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升级桑蚕养殖技术,为广大蚕农提供更好的种养条件,确保我国的桑蚕种养产业能够蓬勃发展。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桑生产概况

在国家“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影响下,我省桑园面积略有下降,但桑园利用率明显提高。根据统计,在2022年全省桑园面积2.70万hm2,同比减少7.73%,全年一共向养殖户分发了39.2万张,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3.99%,张种产量为43.36 kg,比上一年的40.6 kg增加了6.8%,全年平均单产2 631元/张,同比增长1.65%,新鲜茧销售年均价为52元/kg,与去年持平,鲜茧总产量2.00万t,同比增长6.13%,蚕茧产值10.31亿元,同比增长5.64%。我省小蚕共育达20.55万张,占发种量的52.42%,比上年增加32.93%。我省综合利用产值12.37亿元,同比增长37.9%,综合总产值达22.68亿元,比去年增长21.28%。

1.2 高效种养技术的推广

经过各级桑蚕部门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科学、省力的养蚕模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切桑、伐条、采茧以及电动撒药机等养蚕机械广受养殖户的欢迎。蚕桑养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养蚕机械的使用为蚕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养蚕工作也变得更加省力与简单。

通过对小蚕集中共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大蚕规模化养殖模式也得到了普及。这2种养殖技术的推广,进一步保障了我县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养蚕技术每年饲养春秋两批次家蚕,现在根据实际养殖条件,可以提高到每年7~8批次不等,有效解决了因规模化养殖而导致养殖大蚕用工紧张和养殖场地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桑叶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支出[1]。

1.3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蚕桑养殖产业的特点十分契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因此,大力发展蚕桑养殖产业是脱贫致富的绝佳途径。养蚕业相较于其他养殖行业具有投资低、回报快等优势,又由于桑树属于经济作物的一种,且附带环保作用,适合许多贫困地区进行大规模养殖,还能推进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据统计,安徽省内有10个蚕桑养殖重点县的蚕桑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万hm2桑园,养殖户的总收入接近10亿元人民币,而参与养蚕的贫困户就达到近8万户,解决了无数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还有部分养殖户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主义宏伟愿景。

为了更好地执行国家颁布的扶贫政策,早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各地区正在积极扩大桑园面积以及养殖规模,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养殖户们都兴建起了养蚕大棚,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科学养蚕的方法。为了养殖户的利益,政府鼓励大家购买农业保险,并且按照市场价赔偿因受自然灾害、农药中毒导致养殖不成功的损失部分。在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安徽省养蚕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2]。

2 蚕桑高效种养技术创新

2.1 桑园的建设与管理

科学的桑园管理有助于桑树的茁壮成长,桑园管理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桑叶的产量和品质,还影响着桑园的整体产出。养殖户在选择桑园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桑园的土壤肥沃,且没有污染。二是所选桑园的地理位置务必要远离垃圾处理厂、化学加工厂以及高速公路,将外部因素对桑蚕养殖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桑树不能与烟草、油料类农作物共同种植。四是桑园与养蚕室越靠近越好,但也要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家蚕病毒间接传播到桑园,污染桑叶,再次采桑叶饲喂时造成病菌传播危害。五是种植人员根据桑园面积、桑树长势、劳动力情况需要确定好养蚕数量,避免因桑叶量不足或空间不够而导致养蚕效果不佳。

在选择好桑园位置后,养殖户要在12月份—次年3月份开展整地、施肥、浇水、栽植、封土及田间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及时对桑园清除杂草,以免影响桑树生长发育。二是及时进行土壤深翻,首先要将桑园土壤深翻40 cm,整理土壤,力求土壤碾碎耙平无坷垃,以确保土壤疏松通透,避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缺氧而发生枯萎,也便于后续的挖掘工作。三是在整地完毕后晾晒土壤,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的天气情况以及土壤湿度灵活调整晾晒时间;四是在桑园土壤条件可以保证栽植成活率后,立即开展挖坑工作,坑深30 cm以上,坑之间的距离在30~50 cm,在进行移栽之前需要施加坑底肥,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有机肥料或者农家肥料。一般来讲修剪桑树要选在3月中上旬,剪掉部分枯萎的桑树侧枝后将其丢弃在园外,避免健康的桑树被病株传染疾病,还有助于桑树获取养分,提升发芽概率,保障桑叶的总体产量和品质。在春季最适宜的耕种方式是浅耕,且在桑树苗萌芽之前进行,最迟不能晚于3月中旬。在桑园中进行浅耕可以起到防治越冬病虫害危害以及疏松土壤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清除桑园杂草,避免杂草与桑树争夺养分。

2.2 科学施肥

桑树属于落叶类乔木的一种,具有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缓慢、根系发达、需肥量高、肥力消耗大等特点。桑树在一年内分为2个时期,即生长期与休眠期,但是仍然要在四季开展施肥工作。尤其是春季和夏季,蚕农应该在这2个生长高峰期给桑树追施足量的肥料,以此来促进其生长发育。据研究表明,每产出1 000 kg桑树叶,就需要消耗6 kg氮、1 kg磷以及4 kg钾。由此可见,在生产桑叶的过程中,消耗的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为了减轻桑叶污染情况,避免桑园内部土壤肥力下降,养殖户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避免因大量多次施肥而导致桑树苗徒长或因肥害被烧死。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化肥量也不尽相同;其中春季由于生长发育周期最短,所需的化肥量大约占全年比重的20%~30%;夏季和秋季由于生长周期较长,所需的化肥量大约占全年比重的50%~60%;冬季施肥量大约仅占全年比重的10%~30%。总而言之,桑树需要四季施加有机肥或复合肥,且需要避免施加氯化物。此外,桑树喜硝基肥以及尿基肥是最合适的复合肥品种。

目前,安徽省的桑树种植每年一般施肥3次。

第1次施肥选在冬春季节桑树移栽时或春季伐条后,被称为施春肥。春肥对于桑园来说有着重大意义,可以有效为桑树苗补充生长养分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选择应用范围最广的农家肥及复合肥作為春肥。在春蚕饲养结束后夏季桑树夏伐后开展第2次施肥被称为夏肥,这时候桑树正在快速发育,因此,对养分的需求也比其他时段更加高,为了确保桑树快速生长及桑叶产量,蚕农应该选择专用桑树肥料以及农家肥施入较好。在冬季的第3次施肥是为了保障桑树可以安全越冬,冬肥主要以有机质腐烂物为基本原料,施肥密度为3 000 kg/667 m2以上,保证肥料能够均匀地覆盖在桑树周围[3]。

2.3 选择品质优良的桑苗

当前我省内桑树苗培育方面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育方式。较小规模的桑园建设更加适合无性繁殖,而较大规模的桑园建设则运用有性繁殖的方式。保证桑园丰收的前提就是引进适合移栽的高品质桑苗。有计划地开展如下工作,依次是采摘桑叶、防治病虫害、施加肥料、监测生长情况以及清除杂草等,这样做能够避免桑树在生长发育期间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还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除此之外,桑树在生长发育时,养殖户的桑叶采摘工作应该选在特定的时间段,采摘标准如下:首先是1龄期,桑叶呈嫩绿色,梢端向下第2~4叶位;其次是2龄期,桑叶颜色向浓绿色过渡,梢端向下第4~5叶位;最后是3龄期,桑叶呈浓绿色,三眼叶第6~7叶位。

2.4 小蚕共育技术

小蚕对于生长发育环境的要求很高,养殖人员在饲育时不仅要保持养殖环境内具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还需要对蚕房进行及时清扫,来维持其洁净和舒适,养蚕标准如下:在1龄时期,最合适的饲养温度为27~28 ℃,湿度保持在90%以上,饲养形式为全防干育,每天分3次给桑,在晚上消毒1次;在2龄时期,最合适的饲养温度为26.5~27.5 ℃,湿度维持在82%~88%,饲养形式为全防干育,每天分3次给桑,早晚各消毒1次;在3龄时期,最合适的饲养温度为25.5~26.5 ℃,湿度控制在77%~83%,采用半防干育饲养形式,每天分3次给桑,早晚各消毒1次;在4龄时期,最合适的饲养温度为24~25 ℃,湿度控制在70%~80%,饲养方式为普通干育,每天分3次给桑,早中晚各1次消毒;最后在5龄时期,最合适的饲养温度为23~24 ℃,饲养湿度控制在65%~75%,饲养方式为普通育,每天分3次给桑,还是早中晚各1次消毒[4]。消毒材料一般选择“防病一号”蚕药和生石灰,在家蚕眠起时选择蚕药消毒,止桑时选择生石灰消毒,尽量采取蚕药和生石灰交替使用。

要想培育出品质良好的小蚕,就需要为其提供适宜生长发育的养殖环境,并且为养殖大蚕做好准备。小蚕由专业养殖人员统一进行养殖的方式被称为小蚕共育。对于小蚕共育技术来说,该技术可以为小蚕生长提供设备齐全、环境适宜的发育空间。蚕农通过学习专业养殖技能来对小蚕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还能定期在蚕房内开展消毒以及施药工作,这样做可以提升小蚕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将小蚕分发给养殖户进行单独饲养的最佳时机一般在其生长到3龄后。

3 大棚养殖技术

目前安徽省已经基本普及了大棚养蚕技术。提升桑蚕成活率以及抗病虫害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将大棚养蚕技术与小蚕共育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为后续上蔟、吐丝、结茧工作做好准备。大棚养蚕技术对养蚕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将家蚕在生长发育到四龄期以后选择合适的温度条件下移入养蚕大棚开展饲养。大棚养蚕时尽力将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在最适宜养蚕的区间内,除此之外,家蚕移入养蚕大棚前还要对养蚕棚室进行清理消毒处理,为家蚕带来最适宜生长发育的饲养环境。大棚养蚕技术具有选址灵活、操作方便、实际投入资源较少、降低养殖成本等优势,从而最大化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在开展大棚养蚕工作过程中,养殖户最常用的饲养方式为家蚕条桑育或片叶育。长度60 m,以宽度10 m,肩高1.5 m,五道拉杆,四道卡槽,内膜、隔热棉、PPE膜、卷帘、围裙膜或纱网为例,蚕座可顺着大棚方向设置4行,蚕座宽1.5 m,蚕座与养蚕大棚边距、蚕座与蚕座行距1 m留操作通道,以方便操作为基本原则。在大棚养蚕过程中,注意周围环境保护以及病虫害防治,尤其要注意防范鸟雀、老鼠、蚂蚁、癞蛤蟆、苍蝇等危害。养殖人员需要加大消毒力度。在进行移蚕工作之前,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务必要按计划进行,每天都需要按时喷洒新鲜石灰,还要注意灭蝇防虫。在大棚建造完成7 d后开展大棚消毒工作。养殖人员首先应该进行地面消毒,铲掉10 cm左右表层土壤,换上全新的土壤,紧接着使用浓度为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棚内以及四周消毒。为了避免消毒不彻底的情况出现,养殖户可以先将大棚密封起来,之后使用毒消散进行熏雾,在消毒完毕后,进行为期7 d的通风换气。小蚕在1~3龄时期在小蚕共育室集中共育,等到4龄期适时将其移动至大棚内部进行饲养。在将其移入大棚内部前需要对棚内地面以及大棚的周围进行处理,先是在地表喷洒一层氯丹粉或灭蚁灵,之后再将新鲜的生石灰喷洒在上面。大蚕最容易发蚕病的时期为5龄中的第4~6天,由于大蚕通常不会进行除沙工作,因此养殖人员每年应该坚持使用新鲜石灰粉进行棚内地面消毒,以此来维持蚕座干燥洁净,将发热、发霉以及感染蚕病的概率降至最低。大棚养蚕的方法容易受到蝇蛆的威胁,饲养过程中适时喷施灭苍蝇蚕药,及时进行灭蝇灭蛆。如果大蚕感染脓病、僵病,立即用竹筷拣出病蚕集中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瓶子里带出处理,将防僵粉喷洒在蚕体以及蚕座上[5]。

4 自动上蔟技术

养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吐丝结茧,结茧效果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上蔟质量,因此养殖人员必须重视上蔟工作。对于部分较大规模的养蚕场来说,上蔟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与物力的工作,其具有工作量大以及工作内容复杂等特点,自动上蔟技术的发展进步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随着蚕桑现代化养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学养蚕技术也逐渐被养殖户们所接受。根据家蚕不同的生长周期,养殖人员可以运用相应的自动上蔟技术,从而掌握准确的时间节点开展上蔟工作。具体的上蔟时间应该根据蚕不同的成熟期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成熟之前,可以为蚕提供叶片,在成熟之后,可以喷洒蚕蜕皮所需的蜕皮激素。

5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安徽省在桑蚕养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比传统的养蚕业,仍然存在养殖规模不足、机械化推广应用较低、产业化进程缓慢、科研能力滞后以及推广力度不强等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省内蚕桑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出台惠民政策,注入更多的补助资金,以此来提高养殖户的栽桑养蚕积极性,扩大产业规模,为我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与桑蚕高效种养技术相关的科研力度,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发挥科技引领创新功能,为我省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冬生,姚金宝,曾兵.江西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20(1):9-11.

[2] 王仁信.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32(1):24-25.

[3] 罗正宏.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34-35.

[4] 张春吉.蚕桑产业发展与高效种养技术创新[J].蚕桑茶叶通讯,2023(1):12-14.

[5] 张伟丹,张健.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3):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