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4-05-23

梅兴旺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着重从农民培训需求、典型培训模式等做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规范管理、细化培训、循环提升农民素质的培训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培训方法;培训管理;培训模式

农民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和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手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满足农民知识技能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可以为实现“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做好需求调研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较多。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层次多,变化快的特点。为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充分了解乡村农民队伍发展变化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程度,摸清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发展对农民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等,为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明确调研内容

通过调研,要了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农产品初加工现状、农民队伍发展现状、农民教育培训情况、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人才支撑需求等方面情况,对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和培训模式确立及改进提出建议。了解目前农业农村人才现状,分析乡村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人才队伍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的有效路径。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从教育培训方式、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好调研,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1.2 确定调研对象

调研活动的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了农业专业生产大户和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岗位上工作的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1.3 优化调研形式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以准确把握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现状,形成基础数据;在充分掌握本类别人才数据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对策,形成综合调研报告。

1.4 调研结果分析

现结合我们2021年开展的一次市级农民培训情况调研的典型案例分析做一经验总结。

1.4.1 产业规模

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一,差别较大,有的县(市、区)参与调研的农户,规模农户总体数量偏低,主要分布在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产业。有的县(市、区)土地流转较快,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了较快发展,建立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经营主体提供“菜单式”“全程化”托管服务。还有的县(市、区)中草药、林果、茶叶、养殖、农机服务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发展势头很好。农户经济收入随种植规模增长有显著增长。

1.4.2 受教育程度

被調查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上,具备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基础条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较少,个别取得了农民中级以上职称。

1.4.3 年龄结构

2020年底,市内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 207 038人,占22.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4 918人,占15.62%。分别比2010年上升7.40和6.04百分点。另外,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较大,与2010年相比,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减少753 893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增加731 903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57百分点。农村从业者老龄化现象、人才流失和新生劳动力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1.4.4 教育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1)接受培训对象学习热情高。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别是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及重要性,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特别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增收致富的能力,也希望通过培训获得证书,以便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

(2)培训的知识内容要新。在培训内容上,农民最需要的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具、新模式的示范推广,特别是具有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训。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想使农业的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则迫切需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类培训。农民最希望接受集中办班和实地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尤其是现场教学,可以边培训、边实践,边看、边学,边问边答。

(3)灵活的培训时间及培训方式。农民最喜欢的是依农时季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比例分配:现场培训和实习50%,面对面授课30%,网上授课10%,网上连线答疑10%。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教育培训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低学历和高龄化仍然比较明显,这也是影响人才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调研中的问题和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选择合理的培训地点和培训时间,聘请既了解上级有关政策、农业基础理论,又熟知当前农业发展状况、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以保证有的放矢的进行授课,才能真正起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

2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探索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1 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重视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筛选和培育工作,从培训学员中筛选出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熟悉农民、农村工作的“土专家”担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同时,逐步拓宽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养渠道,完善他们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培训。

2.2 加强田间学校建设

农民田间学校作为推进农民培训方式的创新、打破培训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结合农业产业情况创建,如创建小麦、玉米、大棚蔬菜、综合开发等类型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田间技术培训和指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科学地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使田间学校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探索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培训模式

选择粮食、蔬菜等产业,从种、养到加工需要的关键技术,到营销、运作、管理等方面系统教授,让学员参训1次就能掌握该产业必备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我们探索总结的“培训+服务+提升三连循环”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被列为全国50个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三位一体”农民职业培训案例列入2019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十大宣介”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形成了“规范管理,细化培训,循环提升农民素质”的典型模式。该模式围绕农民培育全过程,培训注重“精准”,管理做到“规范”,服务突出“指导”,效果彰显“提升”。通过“点单”“接单”“评单”方式,使“精准+指导+提升”路径优化,模式创新,靶向准确,药到病除,实现了“招生-培训-提升”的良性循环。为有效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村振兴示范带头人探索出了有效路径。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现实问题:如参训意愿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学了用不上,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自身解决不了等等。

2.3.1 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线上考核管理。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培训规范和农户培训需求,遴选培训对象。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动态管理,线上考核。二是完善全程监管机制。实行“一班一案”,结合线上平台以及教学APP,将培育对象、师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等各类信息,按要求100%及时录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班组织和培训效果进行线上动态信息化管理,开展培训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实行准入和退出动态管理,并通过平台在线进行评价、考核,实现培育全程可监测、可追溯。搭建高素质农民互学互助平台,持续跟踪农民培训后产业发展,确保培训效果的长效性。三是完善资金管理流程。建立项目建设实施辅助账和相应工作手册,记录每笔报账和资金领取的事项、金额,以备查询和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

2.3.2 细化培训

培训夯基,实现“照单式”培训。围绕农民参训实际情况,实施以农民为中心的培训。培训前农民先“点单”,实现“照单抓药式”培训,抓实几个环节:一是精准调研“寻单”,让农民愿意参加培训,学到急需知识和技能。二是“按单”培训,引人入门。生产技能培训通过乡村人才潜在资源,分产业,按生产周期在附近的实训基地实施培训,主推田间课堂。每年结合农时,分产业都举办多场次的生产技能专项培训班。三是“照单”设计课程和培训内容。围绕产业聚焦全产业链,一个班次一种设计,一个产业一项对策,贴近农民急需、贴近一、二、三产融合。四是“依单”打造精品课。聘请农业大学、农业科研单位专家、教授组成骨干讲师团,站在产业的前沿,传授系统知识,打造农民满意的精品课。五是模块化“用单”,边学、边练、边设计。精心策划培训模块,融理念化、知识化、实战化、激情化为一体,以班组为团队展示的方式进行项目实操演练;圆桌式教学进行产业规划设计。管理教师全程跟班参与,极大增强了师生向心力、凝聚力,确保到课率和培训效果。

2.3.3 循环提升农民素质

(1)做好跟踪服务,提质增效。建立“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项服务”的跟踪培训模式,积极通过电话回访、实地指导、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跟踪服务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一是成立一个支持服务中心。以市农业农村部门和县区农广校为依托,定期调度培训情况,强化与农民学员联系,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建立两支服务队伍。组建专家教授兼职指导服务小组和农广校管理教师及“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服务小组,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对参训农民开展“对症下药式”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打造三个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网上(微信、腾讯)交流平台、电话交流平台、学员交流平台,促进基地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信息、技术、经验共享。四是强化四项跟踪服务。以跟踪服务为主线,重点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继续培训服务、项目推介服务、政策咨询和扶持服务等延伸服务。

(2)坚持党建引领,注重精神锻造。一是为发挥农民培训中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参训的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召开了民主生活会,由党员带动学员们共同抓好培训期间的生活、学习等工作。二是组织学员到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奋斗热情,汲取前进力量。三是积极与电视台合作,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方式宣传发动,营造高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氛围。挖掘打造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定期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介典型学员创业事迹。组织参训学员做客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参加《锵锵新农民》节目,展示新农人的风采。

(3)坚持农民培育工作政府主导,建设“政策平台”。一是成立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领导机构,助力培育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根据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三是鼓励认定的高素质农民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规定给予补贴。

(4)积极推动高素质农民发展提升,建设“金融平台”。结合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与县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开展合作,牵线搭桥,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共同为高素质农民提供信用贷款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2.4 提升农民培训效果

(1)在科学调研基础上,采用“规范管理,细化培训,循环提升农民素质”的新模式能有效地解决乡村人才培训招生难、培训意愿不强的问题。通过参训农民的产业规模扩大,品质提升,效益提高,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2)突出服务提升,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凭借培训班期间搭建的服务平台,培训教师、专家教授及田秀才的鼎力相助,资源、技术、信息、指导、帮扶、政策、项目组装配套,成为参训农民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3)通过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得以优化提升。“规范管理,细化培训,循环提升农民素质”的新模式通过“点单”“接單”“评单”三单贯通,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的难点,“招生-培训-提升”良性循环,破解农民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将不断促进农民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3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议

3.1 优化农民培训架构

一是微观上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帮助农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职业理想“萌芽期”的教育引导,打通其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

二是宏观上要跳出教育思考农民培训,从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改革,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有机融合。

3.2 科学遴选培育对象

一是跳出“农圈”选育人才,将那些虽是“非农户口”,却愿意或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类人员纳入其中,拓展培训对象。二是根据农民职业水平的高低、从事产业的类别等细分培训对象,促进部省市县分工协作,分类分级地开展精准化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道霞.基层农广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22(7):106-1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