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黄娅蓉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一词的内涵已悄然更新,正在由一种身份标识转变为一种全新的职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新形势下将成为支撑农村、农业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山区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将担负起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任。
一、西部欠发达山区农村的基本状况
农民队伍老龄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西部欠发达山区农村呈现出空心化、务农农民队伍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以石柱县为例,石柱是地处四川省东南部大娄山和湘鄂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集老、少、边、穷于一体,一直以来属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属于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山区。目前在石柱,除了少数公路沿线和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落的部分适龄劳动力常年留居在家以外,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很多地方有产业但发展状况不足以留住农民在家务农,所以整个石柱县,保守估计农村至少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适龄农民相对较少,特别是45岁以下、知识和观念能跟上时代的农民更是凤毛麟角。这使原本素质就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欠发达山区农民队伍,离现代农业所需的“在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涤荡中精选出来的”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差距更远,所以给这些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带来了不小挑战。
农业生产兼营性。在西部欠发达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兼营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即使在家的农民也不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一般都是将务工和务农相结合,以务工为主,务农为辅,农忙时在家突击三五天,种点水稻玉米等可供自己食用的作物即可,比如石柱县东木坪村的村民留居在家的较多,他们主要在周边乡镇修桥、铺路、建房等基建工地务工,而黄水镇的农民依托旅游地产的发展主要就在黄水镇务工。另一方面,西部欠发达山区一般都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这些地方的政府也尽心尽力致力于农村农业的发展,探索引入多种产业,但多数产业还处在摸索调整阶段,产业效益尚未凸显,所以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辅助以其他产业,比如石柱有莼菜产业,但只限于冷水、黄水等极少几个村落发展突出,其他的莼菜田有的无人耕种管理已经撂荒,当地也有辣椒产业,但村民在种植辣椒的同时也不会落下水稻、玉米。生产的兼营性影响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和参训愿望,因为他们不是从发展专业产业的角度出发,而只是将所学习的产业作为一种辅助性副业来考虑和对待。
农村发展潜力日渐凸显。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农村电商模式已经开启,同时城镇化水平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优质、生态、特色等农产品拓宽了市场,这给西部欠发达山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特色产业等发展带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但是,“由谁来做,如何做”成为了横亘在这些地区的亟需突破的难题。
二、参训农民凸显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的日渐增强,像石柱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亦有机会参加各种农业项目的培训,就目前参训农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参训动力不足
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社会养成了农民深厚的小农意识,他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现状,对于通过培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需求度似乎没那么高。在他们眼中,培训就是“开会”。来参加培训,要么是出于对村委的指派免不过人情,要么是冲着培训补助金而来,对于培训本身,似乎并不抱多大的兴趣,因此,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会不自觉地露出“混日子”的状态。
(二)产业意识欠缺
首先创业自主性较差。石柱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拔梯度层次明显,雨量适中,适合种植不同的山地农作物和发展不同的养殖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积极探寻产业发展之路,先后发展了黄连、长毛兔、蚕桑、烤烟、辣椒、中药材、肉兔、肉牛、马铃薯等多种产业,但这些产业都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于农民而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销售渠道等都是靠政府安排,产品也几乎是被动地等人收购,很少有人真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探寻、求索,因此,在这片土壤中,很少成长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企业家。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对于市场所需的商品规格、质量以及市场行情等知之甚少,市场稍有变故,他们都难于应对。
其次,传统产业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农民很少追求产品深加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项目中,全县黄连、长毛兔、桑蚕、烤烟等产业曾一度形势大好,规模喜人,90年代以来,又相继发展了辣椒、中药材、肉兔、肉牛、中蜂等产业,但到目前为止,除辣椒、马铃薯、肉牛等产业在逐渐走向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向产业链方向发展以外,其余大多数产业仍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只能亏本出售或根本无法卖出。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滞后
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石柱农民普遍还处在凭借以往经验、以分散和兼营的方式组织生产的阶段,鲜有倚靠系统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来助推产业发展的,特别是在农业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等方面,农民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主要仍是靠天吃饭,因此抗灾害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难于达到高标准,导致部分产业日渐萎缩,比如长毛兔、蚕桑等。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根据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对农民诸方面的素质要求,创新培训思路,改进培训方式,培育具备对市场敏锐洞察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脱毛换羽、脱胎换骨
对西部欠发达山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是先导,这是比发达地区农民培训任务更艰巨的一个重要方面。常年生活在大山里、队伍趋老龄化的农民队伍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陈旧,通过培训,以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和要求去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由兼营农民转变为专职农民,由靠天吃饭的农民转变为科学种田的农民,增强其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意识。转变观念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问题,也是其难点。
首先,让他们树立科学生产的职业农民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农业哺育工业阶段,政府向农民投入的相对较少,农民无法得到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农业生产都是靠天吃饭,抗灾害能力差,收入较低,同时也使人们对农民这个身份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只有找不到出路的人才会当农民。而如今我们已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追求城乡统筹、协同发展,需要人们对“农民”这一称谓在认识上有所转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间的不同将越来越多的只是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而在生活品质和质量上将会逐渐消除差异,走向城乡等值;随着农村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的深入,城乡收入的差距将越来越小,而当农民也只是对职业的选择;同时也要让他们真正切身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不再是往昔的 “恶水穷山”了,认识到当前当地的发展契机,并引导他们带动子女亲友等受过良好教育的年青人投身到农业产业中来;此外,也要让现有的农民意识到农业生产也将越来越走向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只有依靠技术、科学生产,才能提高抗险抗灾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通过培训,让他们树立商品市场意识和产业自主意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像石柱县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相继引入过长毛兔、烤烟、辣椒等产业,但这些产业基本都是由政府主导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应有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并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发挥。而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将农民真正培养成为能灵活应对市场的主体,他们才能在偌大的经济浪潮中游刃有余,成为职业农民。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培养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产业自主意识已迫在眉睫,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更多地转向“引导”和搭建平台。
再次,树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合作化意识、专业化意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农业正由分散化、兼营化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市场迈进。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优质化要求将越来越高。如何在农业生产中达到这样的要求,欧美的农业出口大国往往通过农业主体的高度组织化来实现。农民人口只占2.9%的德国,之所以能养活整个德国并出口大量农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组织的发达和高联合度。德国的农业合作社按职能主要分流通合作社、购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合作银行以及为社员提供特定服务的各种服务性合作社。合作社之间相互联合形成地区性的合作联盟,区域合作联盟的联合形成国际性的合作联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农民参与合作社不仅可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精细分工来获得丰富的经济利润,而且能减少中间损失和债息风险。
(二)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
对于西部欠发达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言,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而要将其培养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还需根据农民的要求,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点。具体来讲,主要提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科学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生产是科学化生产,培育现代农业的主体,就是要培育掌握科学化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分产业、分专业、分主题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专项技术等培训,让他们具备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技能。
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精通现代化的生产技能,而且还需具备发展现代产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按照企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力量,西部欠发达山区无论是种养大户、农场主,还是合作社带头人,有很大部分人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对其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必备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市场应对能力。现代农业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农业产业化,产出的主要是商品,面向的是市场,这就需要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懂生产,会经营,还熟市场,具备灵活应对市场的本领。通过对电脑、手机网络等新兴信息媒介的学习培养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让他们时时了解市场供需、产品规格、市场趋势等,及时作出应对。
现代营销能力。现代营销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只倚靠代理商和销售商的门店销售模式,其订购和促销手段都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目前来看,移动网络和电子商务是很重要的新型营销平台,具有高效、便捷、低成本等优势。此外,规模化的实体销售网也是农产品销售的又一重要形式。“拥有门店超过500家的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该集团生鲜采购部经理何立新说,想要进入农工商超市的销售网络,生产规模的起步门槛是年产大米3万吨、肉类6000吨、鸡蛋500吨以上。”这在上海是六七年前的事情,而在西部欠发达山区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探秘索源、雏翅展飞
让学员在专家、团队的分析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之路,这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创业农民一开始在行业选择上就偏离了适合自己的方向,以后的努力和投入也将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眼界、经验、信息渠道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创业农民对于产业的选择存在多种风险,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又一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产业,依据当时当地的发展条件和个人状况,组织相关专家、团队作可行性论证。选择什么产业、如何生产、销售渠道、消费群体等等,都需专业的团队帮助作出科学评估,引导创业农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四)大鹏展翅、鹏程万里
创业农民在创业扶持团队和后续服务团队的帮助下,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和壮大。
西部欠发达山区传统农民普遍从事着简单生产,对产业发展所需的一系列惠农支持、工商管理、投融资政策以及创业流程等方面的创业必备知识接触较少,因此,为帮助渴望或已经走在创业路上的农民提早成功创业,在培训中,可组织由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师资团队和咨询服务队伍对农民的产业发展提供专门的指导与帮助,如由农委、劳动保障部门、财政、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经贸、银行等部门组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和咨询团队,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及有关协调服务工作。逐步建立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为农民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农村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
总之,对西部欠发达山区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放在较发达地区稍低的起点上,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环环相扣、节节过关,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