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杨春柳
(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 廊坊 06500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廊坊市处在河北中部偏东的位置,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因此被称为“京津走廊”。廊坊的林业资源植物有127科,400余属,大约有920种,这些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进步。
影响森林病虫害常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相关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了病虫害防治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将目光投放在了生产经营等收益活动方面,这就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缺少一定的防病虫害理念,防治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在防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态度上存在积极性不高、热情度较低的情况。另外,由于工作人员缺乏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对森林的监管力度不严,使造林的成果得不到保护,导致林业成果受损,使部分的自然林地保护进度十分缓慢,不能够体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指导目标的有效实行。
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仍采用传统的防治方式,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难以实现,而防治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影响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防治工作的资金不足的原因,监管工作无法实施到位,使防治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导致病虫害发生初期不能及时发现,影响处理效率,从而促使森林植物的损失十分严重。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病虫害问题的不重视,造成预警以及调查工作都实行得不到位,无法准确地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时期、原因等因素,导致森林植物的病虫害暴发时,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就使相关部门难以提前做好病虫害发生的预防工作,无法降低病虫害暴发的损失。
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依靠着我国的可再生资源的帮助,使大部分森林植物在建设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灭种。为保证未来生态环境的良好、经济发展的提高,提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导。通过人工地介入,种植大片森林植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种植后,逐渐认识到人工造林与自然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自然林的生态系统是非常稳定的,内部已经具有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对于病虫害的发生,无需人工介入,就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进行解决恢复;而人造林在这一方面与自然林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种植前期相关部门为保证建设的质量,尽量考虑选择对当地情况适应性强的品种,但品种上普遍选择数量较少,品种单一,造成人造林生态系统可循环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病虫害的防治[1]。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药产品种类更加的多元化,但大部分农药都具有强毒性,而且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在防治工作中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大部分林区在实际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时,会大量地使用农药,忽视农药毒性对植物、土地、病虫等方面的影响,对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使用大量的农药,使短期内得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但农药毒性的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可逆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长期来看,过量农药的使用,提升了病虫害的抗药能力,从而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率更高、暴发面积更大,提高了未来防治工作开展的困难程度。
从生物角度防治病虫害,能够实现“病虫害防治”“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相比传统的防治技术手段,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防治效果要更好、防治消耗成本要更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更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
2.1.1 林木多样化
种植多元化的林木品种,能够提升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谐化,从而帮助林木提升成活的概率,形成良好的林区生态效应。实施多样化的种植,首先要在种植工作开展前,实地考察种植区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土壤、气候、水源、病虫害品类、周边植物品种等,以考察的资料数据作为选择种植植物种类的依据,再根据选择的植物品种特性进行分布规划,从而实现科学、高效的种植技术应用,提升种植效果。其次,在种植工作进行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多样化种植的进行,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抗病虫害的生态系统,实现丰富、美好的森林系统。
2.1.2 针对性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手段包括合理种植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的科学利用,是新型绿色符合生态科学发展的重要防治技术。因此,在实际运用生物防治手段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手段。比如廊坊市利用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蛀干害虫天敌白蜡窄吉丁肿腿蜂、蒲螨等,进行“以虫治虫”的无公害生物防治手段,降低林间虫害的数量,响应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针对性地无公害控制虫害的目的。另外,针对四季温暖、绿树常青的南方,可以利用瓢虫、螳螂等益虫益鸟;寒冷的东北地区使用微生物生物防治手段,实现针对性的生物防治,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1.3 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研发的一种无公害、有针对性的绿色农药,主要分为昆虫病原细菌农药、病原真菌农药、病原病毒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这几种。若发生病虫害,可以根据发生病虫害的类别进行选择,实现有效防治效果。同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甚至没有影响,能够节省防治的成本,实现有效地防治措施[2]。
加强森林病虫的预防措施,能够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防治的效果,抓住病虫害发生的主动权,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为更好地实现预防的效果,需要工作人员了解病虫害的各方面实际情况,确定病虫害主要发生类型、发生情况、发生时期等,全面掌握病虫害的相关信息。预防森林病虫害可以从以下几点措施进行,第一,构建科学的病虫害监测信息化体系,将群众监测与部门专业测报结合,实现有效监测;第二,划分区域进行针对性监测,应用全林监测,把森林划分几个区域,开展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效率;第三,针对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对森林植物进行检疫,能够防止病虫害的传入,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落实。检疫工作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我国检疫工作的开展,主要进行方式有:加强群众对检疫工作的认同;加强对森林植物相关事件的检查。加强群众认同,通过广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规定,普及检疫的重要程度;加强对森林植物相关事件检查,比如廊坊市在植物运输路口增加检疫工作站,确保植物不具有病虫害,源头上防止病虫害的入侵。
病虫害防治指导就是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群众等,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推广。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走街串户、创设板报、分发宣传单、拉防治横幅等方法,提升整体的防治水平。另外,组织人员通过各家走访、组织村内干部学习等多种方法,将防治措施和防治理念分享给林农。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指导,提高相关人员整体的防治技术水平,促使防治手段广泛应用,实现科学有效地防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低病虫害发生造成的损失[3]。
我国的森林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五,森林蓄积量排在第七,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的61.52%,且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森林面积才到世界平均的1/4。根据专业人员推断预测,这组数据的改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森林资源的需求都比较大,直接影响到我国森林资源的水平,因此很难短时间内将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准,可以说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根据林业资源调查数据发现,我国林业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这也就导致我国想要改善自然环境面对着很大的难题与挑战,很难开展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影响林业资源的保护效果,以及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
我国目前林业资源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及漏洞,影响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进行与落实。第一,责任划分不明确,林业资源管理覆盖多个领域以及多个部门,不明确的责任划分,导致管理权责界线模糊、责任空缺、权责重叠等,难以实现理想的配合工作。第二,基层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工作的开展由于制度的不足、缺漏,导致工作进行时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撑以及保障,影响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拥有高水平林业资源保护知识是保证林业资源实现有效保护的重要基础条件。目前的林业资源保护队伍的人员相关素质,不足以胜任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基层的工作人员人数较少、人手不充足的情况,难以实现高效率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4]。
将森林的覆盖面积进行扩大,提升覆盖面积,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帮助。在不断深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下,林业资源建设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将目光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生态化发展多样经济”转型,通过不断建设林业资源,保护林业资源,提升林业资源的多样性,转变保护管理的理念,使林业资源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国当下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提升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将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目标,使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出重要转变,深刻将林业资源保护融入到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并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实现与林业资源保护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思想上的提升,为开展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打下意识基础。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过程中,首先要以林业资源保护作为战略重心,结合实际的林业相关情况,进行工作的开展,充分保护林业资源。其次根据林业资源实际情况以及建设指导,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促进森林覆盖面积的提高。
林业资源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推动。首先需要进行合理地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林业资源的具体情况,组织讨论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宜的发展规划,为林业资源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向作用。同时在开展造林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予以足够的支持,推动林业资源的发展。另外,资金的投入是促进林业资源发展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此外,相关部门要展现自己的领导效能,对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从而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林业资源管理体制影响着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是工作实行的重要依据。完善林业资源管理体制,能够实现规范化、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明确管理责任,将责任划分到部门以及个人,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把责任规划到指定负责人,实现实质性的管理落实,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其次,健全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审查,避免钻漏洞情况的出现,从而实现理想的配合效果,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质量。
对林业资源队伍人员进行扩充与能力提升,打造专业的林业资源保护队伍,为实现高质量林业资源保护提供重要基础。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扩大基层队伍的成员数量,增加队伍的基础力量,实现完全性的监管,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并通过集中的专业化培训,提高队伍成员的专业素养,使队伍成员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各方面信息有专业化的了解与运用,对设备的使用具备专业化的操作。通过提升基层林业资源保护队伍人员的林业资源保护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林业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林业资源保护使用设备以及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经验专业化能力、提高队伍知识力量,使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量地实施[5]。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与林业资源保护管理之间互相影响,良好的防治措施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林业资源保护,同时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能够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因此,要全面了解病虫害防治与林业资源保护管理的现状,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管理措施,贯彻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我国自然环境条件,推动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