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蔡运记,陈俊炎,程 昆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上述政策文件均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因此,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更加凸显出乡村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因素,青年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更应当主动作为、全面参与乡村振兴。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要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来了解国家、坚定信念、磨砺自我、增长本领,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为乡村的振兴添砖加瓦。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应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之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社会实践则是青年大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普及,多数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浪潮之中,但对于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挖掘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加强对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和乡情乡愁元素的宣传,用乡土情怀共同推动、引导青年群体返乡留乡,使青年群体认识到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与价值等问题还未明确,如何高效高质地参与社会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探索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现阶段,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和振兴的存在生成性困境,一些地方的乡村治理机构中青年人口比例较低,青年在村庄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建设、资产分配等问题上缺乏实质性的发言权;加之部分青年仍未破除“回农村没出息”“年轻人应到城市去”等观念,改变农村缺乏政策、发展缓慢的刻板印象;高校青年返乡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发展机制以及多元化形式还未形成合力。
高等学校在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探索社会、融入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动员是为了达到指标而动员,“为了实践而实践”难以从根本上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中,多数社会实践活动仅由学校团委一个部门负责。近年来,随着“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更加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工作部门和专业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工作,各个单位单独推进,缺乏统筹规划。
实践活动中,缺乏前期筹划,仓促完成任务,使得实践活动跑题,内容空洞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认为社会实践就是走过场,“为了实践而实践”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不到教育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动员是为了达到指标而动员,多数社会实践活动均是按部就班,“学校怎么说,下面怎么干”,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表面,创新开展特色、品牌化的实践活动较少,主题不鲜明,进而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且未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做出明确要求,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主要多由学生独自完成,受学生自身社会认知的局限,实践育人活动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在契合度有所差距,活动的过程往往是自我设计、自我感受和自我验证,缺乏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有效引领。
通过总结学校近些年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明确乡村政府对青年学生的期盼和要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在对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活动主办方、比赛组织方、实践活动地(乡村)、优秀实践团队展开相关研究,解决社会实践选题、对接、开展等实际问题,探索大学生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从而指导青年学生主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本文坚持强化政治功能、贯通育人链条、深化需求导向的思路,探索构建以“两个引领、三位一体、四重保障”为核心的“2+3+4”参与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高校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强化思想引领,整合学校资源,联合不同部门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牵头,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各专业学院共同组织动员学生参加;强化课程引领,探索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配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科学选题方法指导,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做到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全覆盖。
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探索链条化、阶梯化育人机制,实现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多类别实践项目整体设计和有效衔接。强化思政,“课堂实践”重启发。立足学校,“校园实践”重引导。扎根基层,“社会实践”重实效。
发挥学科优势,传承和发扬校史文化,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新模式,增强实践育人成效。落实教师指导作用、发挥信息平台优势、挖掘实践优秀成果、把握重大活动契机。通过召开成果表彰会、经验分享会、组织成果汇报会、成果展等形式展示实践成果,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度,充分发挥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和个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引领示范作用。
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关键工作之一,以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视角推进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是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在基层做实的一项创新。以“两个引领、三位一体、四重保障”为核心“2+3+4”参与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形成后,将高校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活动主题鲜明,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升。
思想是决定一个人行为模式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加强高校青年人才的思想建设,强化社会实践培养人才以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愈发地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比重的要求。青年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是普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于乡村的认知也相对较浅,因此在将高校青年人才与乡村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经常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实践效果不佳情况的出现。
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必须积极引导激励青年参与国家的号召,致力于国家的战略规划,深入基层,帮助乡村实现经济发展。因此,在培养青年的过程中,对于高校来说不仅仅要培养青年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为青年创造实践机会,提供实践平台,这样才能够磨炼在校青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开展有关于志愿服务专题培训以及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活动,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在校青年加强对乡村志愿服务的了解和理论认知,同时掌握针对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培养高校青年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以此来提高乡村志愿服务的组织能力,建设完备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体系。高校通过鼓励在校青年积极参加一系列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青年学生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最终在学校的帮助下以及淳朴乡土乡风的感染下,提高自己作为乡村志愿者的核心素养,同时将自身所学的技能与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匹配结合,将乡村振兴的目标融入进自己的内心之中,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并非政府或者是高校一方就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项需要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共同配合的重要活动。因此,在高校青年培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将地方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等多个领域的力量进行整合,以此来保障青年在进行乡村振兴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健全的基本安全制度的保障。而地方政府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号召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校来搭建一个具有较强信息传播能力的平台,开展更加丰富的活动,全面促进青年学生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重大举措。同时,还可以与当地媒体进行沟通联系,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向以及内心诉求,并将这些信息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最终为国家,为乡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青年人才,使更多青年参与到高校对口帮扶志愿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此外,高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对现有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整合,组织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的帮扶项目。开展一系列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同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青年学生主动参加,争取在一次又这次的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推动地方乡村经济的发展。而高校青年也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成长和进步,为将来正式走向社会、建设国家做好准备。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切实在社会大课堂和投身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近两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2+3+4”参与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于实践中,校团委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共同部署和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通过召开“三下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开展专题培训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各专业学院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微信群等方式组织动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教师在课堂的教育引导等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强化课程引领及思想引领,突出政治内涵和课程建设。2021年至今,共有102支实践团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师生人数831人次,其中指导老师180人次;以非团队形式参与的人数有8200余人次,做到19级、20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覆盖。其中每年在乡村振兴和广东省“多彩乡村”等类别上参与学生占比超过50%。
学校要求各个实践团指导老师跟团出行进行实地指导,结合当地特点,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进行国情、社情等调查研究,通过新媒体、校园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项目品牌,服务经济产业发展。依托开展社会实践表彰会、经验分享会、成果汇报会、成果展等活动扩大学校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发挥高校的学科、人才、平台优势,广泛动员全校师生、各界校友及合作单位等多方力量,助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优质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近两年来,我校社会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评全国重点团队立项2个、省级重点团队20个、“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立项团队2个、“走进千村观察,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立项团队2个;连续两年获评广东省“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广东省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团中央优秀调研报告2篇,全国百强社会实践团队2个;社会实践活动在央视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平台等174个省级以上媒体对我校社会实践进行报道,报道总数达552篇。
乡村兴则国家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大战略,高校青年群体参与这一战略的时间是长期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方式肯定也是灵活多元的,通过社会实践这一主要载体,鼓励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高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务实行动服务乡村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