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4-05-23

何江泉

(剑阁县东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剑阁 628300)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多发性、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牛病。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性疹病、牛疙瘩皮肤病或牛结节性皮炎,是牛的一种痘病,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肤水肿并形成直径3cm左右或更大的坚硬结节,深度1~2 cm,小结节可能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个别结节可出现坏死破溃形成痂皮,脱落后留下深洞或凹陷。牛感染该病后出现发热消瘦,发病率在5%~45%,死亡率低于10%,牛发病可引起流产,不育,产奶下降、肉牛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皮张无法利用。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生对牛生长发育及养牛业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多年以来,本人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动物防疫及检疫工作,现就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进行探讨交流,不足之处,请海涵。

1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特征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其病毒同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均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病毒在 pH6.6~8.6环境中可长期存活,37℃温度条件下保持5d,病毒滴度不会显著减低,喜中性环境,在干燥圈舍可存活几个月,在皮痂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病毒在-20℃以下保存可存活几年,病毒对热敏感,病毒在55℃中,2h可灭活;65℃在10min可灭活,受感染的组织液保存在4℃环境中,其病毒在6个月仍可恢复感染能力。牛结节性皮肤病由痘病毒对酸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敏感,可使其灭活。结节性皮肤病毒极其稳定,该病毒顽固、耐受力强,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抵抗力较强,尤其在干的结痂中,常温条件下能够长期存活;在坏死的结痂中,可以存活超过30d;在自然干燥的皮张中,可以存活超过18d;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长期进行繁殖活动;在被污染的动物排泄物中,可以存活数月。

2 流行特点

牛结节性皮肤病于1989年在埃及首发,在非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2019年8月,传入我国新疆伊犁地区,2020年6月传入我国福建、云南、黑龙江、山东等地。LSD主要感染牛,各个品种的牛均易染,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血液、内脏、肌肉、唾液、口鼻分泌物及精液中,因感染病毒数量和机体反应不同,病情有轻有重。非人畜共患病,所以不感染人类。牛结节性皮肤病最显著的发病临床特征是全身皮肤出现结节性病变。该病毒为结节性皮肤病病毒,该病毒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环境中能够长期保持繁殖活性,不易清除,牛结节性皮肤病能感染所有品种和各年龄段的牛,无年龄差异,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4周,一般为7d左右,本病多呈季节性发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利于节肢动物繁殖的春、夏、秋三季。

3 传播途径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吸血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机械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吸血性节肢动物通过从动物体吸血,接种病毒到易感牛血液中,病牛感染严重时,苍蝇等昆虫也可通过吸食病牛血液携带病毒后进行传播共用水源和新引进的牛到牛群,大大增加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爆发风险。该病毒还可通过母牛子宫内传播,被污染的牛奶或母牛皮肤破损的乳房和乳头也可以将病毒传播给犊牛。牛结节性皮肤病也可通过污染的精液传播,在该病爆发期,自然配种和人工授精均存在传染疫病风险。牛结节性皮肤病也存在间接性传播,病毒污染的环境,污染物及媒介,如饲养用具、草料、垫料及病牛排泄分泌物、毛皮和体外寄生虫等为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4 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典型特征是全身皮肤出现广泛性结节,牛感染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后,临床症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轻度感染牛全身病变不明显,也不表现发热,皮肤上有少量小结节,食欲略有下降,重度感染病牛症状表现为流泪和流鼻,肩胛下部、腹股沟处和耳下部等浅表淋巴结出现肿大,四肢依赖性组织水肿,持续高烧40.5℃以上,可持续一周,临床症状还包括厌食、抑郁、机体消瘦症状,伴有鼻炎、结膜炎,全身皮肤出现高度特征性皮肤结节性病变,皮肤上出现2~5cm左右圆形硬实结节、结痂,呈圆形隆起,在牛的头部、颈部、乳房和阴部等部位出现结节性病变尤为多,结节少则1~2个,多则几百个,触及结节,病牛疼痛躲闪,结节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有些甚至会涉及皮下肌肉,可集聚成不规则肿块,最后坏死,病牛发高烧。小结节可能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个别结节可出现坏死破溃形成痂皮,脱落后留下深洞或凹陷。重度感染的牛康复较为缓慢,可因病毒过量增殖或继发性细菌感染等引起肺炎、乳腺炎等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病情严重化。受影响最大的是母牛,怀孕母牛会流产并持续数月不发情,公牛常出现不育,并以精液的形式长期排毒。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病率、死亡率不高,但是病程较长、恢复时间久,对养牛产业影响大,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5 诊断

饲喂时应注意观察牛群的健康状况,发现采食减少、牛皮肤有疙瘩状结节的病例,要第一时间对症状有异常的牛进行隔离,并上报给畜牧兽医部门,请专业人员进行确诊,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下一步处置。牛结节性皮肤病重症临床症状极其明显,但轻度感染同牛伪结核性皮肤病、牛疱疹性乳头炎、牛皮蝇感染疾病容易混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不难对本病做出初诊;但确诊还需采样通过实验室做PCR监测进行诊断。

6 防控措施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主要依据传染病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开展防控。

6.1 阻断传染源

2020年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均应高度重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工作,以保障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1)开展疫情排查:对辖区存栏牛开展全面排查,发现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病例,应立即隔离发病牛并限制移动,组织动物疫控专家及时开展临床鉴别诊断。

(2)及时诊断和报告疫情:对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牛,所在地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采集病牛皮肤痂块、抗凝血、唾液或鼻拭子等样品,按要求送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后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

(3)严格处置确诊疫情:疫情确诊后,必须立即扑杀所有发病牛,并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杀蚊蝇等昆虫传染媒介。同时对养殖场户饲养相关物品、饲料、粪污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6.2 免疫预防

山羊痘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当前,还没有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特殊治疗药物,养殖场一旦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养殖场损失非常大,因此要提前做好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在我国是新发病,防控经验不足,目前还没有该病的专用疫苗,可使用国家已批准的绵羊痘或山羊痘弱毒疫苗进行替代,国外对此病的防控通常是注射5倍剂量的羊痘疫苗进行免疫。1月龄以上牛都可以接种牛结节性皮肤病使用的羊痘疫苗,只有皮内注射效果才好,因痘病毒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疫苗,抗体不起主要作用,这是痘病毒特点,痘病毒疫苗要求在皮内接种,皮内接种刺激细胞免疫效果好一些,如果不按照要求注射,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在牛尾根即牛的后海穴,牛的尾根与肛门之间凹陷中靠尾根2cm处)皮内褶皱注射,因为尾根皮肤软,容易进针,相对颈部来说尾根注射更好操作,疫苗在皮下注射时,疫苗体积不要太大,稀释疫苗时要掌握疫苗的浓度,注射剂量用0.9%生理盐水10ml稀释1瓶山羊痘疫苗(50头份规格),每头牛注射1ml,注射后注射部位形成黄豆大小左右的圆形牛群进行免疫时为了安全起见,首先选择10头左右的牛群进行免疫实验,观察2h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再进行全群免疫;疫苗稀释时要按照在疫苗免疫时,应首先对牛群进行抗体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处于潜伏期或亚临床症状的牛,紧急免疫后可能会激发临床症状,因此应该谨慎免疫,紧急免疫就是给没有发病的牛注射疫苗,对出现明显症状的患病牛及时予以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对有感染风险的牛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疫苗免疫,在夏季吸血昆虫活跃繁盛时期,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这样的牛群免疫效果更好。一般,疫苗进行免疫后,7~10d产生免疫力。

6.3 加强宣传培训引导

牛结节性皮肤病传播范围大、传播途径广,所以首先还要加强养牛户自身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认识,强调增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范意识。为此,要利用微信、抖音等通信聊天网络媒介向养牛户宣传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知识,提醒养牛户做好防护,重点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宣传。力争做到对养殖户的全面有效教育,让养殖场户真正认识到该病的危害等,增强自主防范的思想,增强从业人员综合防控意识。

6.4 强化牛产地检疫

切断牛结节性皮肤病源头,严格疫情传入。做好引种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严禁随意引进牛,切实加强检疫监管,务必做好牛产地检疫及牛产品监督、检查、消毒和登记等工作,对发现的有问题的病牛,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应立即上报,一旦本地区发现确诊病例,由专业人员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实施全面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全群及全区牛都应进行紧急免疫,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查明疫情源头和密接接触者,控制传染源,控制流动区域,及时消除疫情隐患。对来自疫区的牛和牛产品,应即刻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并按国家规定果断处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6.5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养殖场要提高认识,重视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努力建立完善一套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鼓励实行封闭饲养,牛场周围建围墙(围栏)、完善消毒设施设备等防疫硬件设施,对进入牛场人、车辆、物品、药品、饲料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携带病毒进入牛场,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做好驱蚊驱虫工作,要加大周围环境中的虫媒调查,可采用防蚊网和杀虫剂,杀死杀灭吸血昆虫,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源是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到及时排查诊断,按时上报,确诊后应按照规定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及运输车辆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杀灭蚊蝇等传播媒介加强环境的清洗、通风、光照和消毒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这样牛群感染发病的机会就会降低,散养户消毒由各村组织实施,确保所有散养户圈舍及周围环境每星期至少开展一次彻底消毒。规模养殖场应严格落实定期清洗消毒的制度,消毒频率至少每星期两次。在人口密集区开展集中统一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不到位密切相关,加强饲料管理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营养,保证日粮营养均衡,并做到科学合理搭配粗饲料和精饲料,满足牛生长营养需求,保持圈舍环境干燥卫生,提高机体免疫力。

为防止继发感染,控制病情,在治疗上要多管齐下,帮助患病牛尽快康复,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牛结节性皮肤病用药配方:双黄连4支+银环素4支+青霉素头孢4支;链霉素2支+地米4支+柴胡2支,分两侧肌肉注射,每1次/d,连用3~5d。可以每日使用碘伏涂敷患部一至两次进行治疗,能有效控制患部感染,加快伤口尽快愈合。个别病情严重的牛只可发展为肺炎,呼吸困难,出现流脓性或带血鼻液,此时应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和磺胺,连用5d;眼部、腹部、腿部有水肿的,待水肿部位的皮肤破溃后,做好伤口的日常护理防止感染,伤口会逐渐结痂康复,该病节结破溃越早,牛只康复就越快,反之节结迟迟不破溃,牛只越是难以好转,病程亦越长。该病药物治疗方案较多,以上为实践检验较为有效的方案之一,仅供参考;药物治疗后,一般病情3~5d后可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康复,病情严重的需加强护理,一般2个月左右即可康复;要注重对发病牛的精细化护理,本着“护理第一”的核心原则并结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在正常情况下死亡率是很低的,一般不会超过10%,在这方面与牛口蹄疫极为相似,只要注重对发病牛的精细化护理并配合有效的治疗方案,就可以将发病牛的死亡率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但药物治疗目前不属于农业农村部推荐的防控方法。

7 结语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传染病,也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外来动物疫病。首先,从业人员要高度重视并提高认识,在紧急免疫接种前,应该采样检测牛群是否感染牛节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如果对发病牛或隐性感染牛以健康牛标准紧急接种免疫,可能会导致不小的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四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规范处理,参照农业农村部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处理。其次,要加强“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一旦出现疫情,必须果断采取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扩散,确保养牛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