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23

张振锐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玉米作为较为常见的农作物,其种植水平与市场供应情况及地区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众所周知,玉米从生长到收获需要经过较长周期,整个生长过程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所以种植阶段需要全面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控制好温湿度,光照度等自然因素,尽可能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外,结合我国玉米栽培实际情况来看,病虫害始终是影响玉米成活率和产出率的常见因素。尤其新时期,各地区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和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其中很多隐蔽性较强的病虫害,由于初期不易发现,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大肆蔓延,进一步增加了防治难度。基于此,本文将根据种植经验,对玉米栽培新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为玉米高产、丰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玉米种植;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0 引言

玉米在人们日常饮食中较为常见,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膳食纤维素、黄体素等,在清肺宁心、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新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健康意识也与日俱增,对无公害、低污染的玉米作物有了更高要求,为各地区农业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背景下,各地区政府不仅出台了各种惠农政策,还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玉米种植逐渐向产业化、规模化趋势发展,为农民致富增收、地区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生产力,充分满足经济市场供应需求,不断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各地区需要积极引入新型栽培技术,尽可能将病虫害隐患扼杀在摇篮中,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玉米栽培新技术分析

现代化农业生产已经彻底转变了传统靠天吃饭的思路,虽然农作物生长依然会受到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但积极引入各种先进栽培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界负面影响因素。以下将对玉米栽培新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1.1 翻整土地

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与土壤条件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栽培前,农户需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翻整,通过改善土壤条件,为玉米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环境。结合栽培经验来看,翻整土地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保墒性、透气性和肥沃度,还能够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土地翻整主要涉及以下环节,第一,深耕。需要将耕作深度控制在30cm左右,通常与秸秆还田或肥料施加同时进行。深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土壤透气性和肥沃度,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尤其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通过深耕还能够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加快盐分淋洗速度[1]。第二,基肥施加。农户在土地翻整前需要将肥料均匀撒入地表。现阶段,我国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节约用水目标,大部分地区在玉米种植中都选择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既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也能够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为玉米植株健康生长提供保障。第三,科学整地。整地作业一般在春季开展,这是因为春季温度逐渐上升,并且风速较高,能够加快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所以农户可以在地表解冻的同时进行春耙。在整地过程中,为了保证作业连片,需要先对黏土区域进行翻整,后对砂壤土区域进行翻整,保证将土壤中的根茬,地膜残片等全部移出地块。第四,整地标准。土地翻整需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松”,即保证土壤松散,无板结现象;“碎”即种植区域的土壤颗粒大小均匀;“净”即田间干净整洁,无任何根茬、残膜等杂物;“齐”,即整个田间都要翻整到位,確保无任何遗漏;“墒”即翻整后的土壤要具备较强的保墒能力,全面提高植株的成活率;“平”即翻整后的地块要平整、均匀,无沟坎。第五,封闭管理。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为了避免田间杂草丛生,需要做好土壤封闭管理工作,也就是播种前的1~3d,将66%乙莠滴辛酯悬浮剂均匀喷洒到土地中,封闭管理24h,即可开展播种作业。

1.2 玉米选种

玉米选种与植株成活率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直接关系,想要实现稳产丰产目标,需要农户科学选择玉米品种。尤其新时期,各地区已经培育出了不同种类的玉米,这些玉米品种的生长要求、发育特点不尽相同,需要农户基于因地制宜原则进行选择,也就是在充分了解地区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要素基础上,选择抗病能力强、生长态势旺的玉米品种。在保证玉米品种选择合理的基础上,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2]。具体来说:第一,浸种。也就是将选择的玉米种子放在25~28℃的温水中浸泡,一般时间要控制在2~3h,在浸泡过程中,为了保证种子受热均匀,需要农户使用木棒不停搅拌。结合栽培经验可以看出,科学浸种能够有效避免种子腐烂,同时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寒能力。第二,拌种。也就是将玉米种子与立克秀、多菌灵等药剂拌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种子抗性,从源头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在实际操作中,农户需要合理配置药剂和种子的比例。第三,晒种。晒种前,农户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将瘦籽、杂质全部去除,确保留下的种子色泽较好、颗粒饱满,这也是保证种子均匀发芽的有效措施。根据栽培经验总结,晒种工作通常需要在播种前10d进行,最佳晒种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4点,在晒种过程中,必须保证晒场的光照条件良好,同时将种子均匀摊铺开来,摊铺厚度一般在5cm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种子不能直接摊铺在铁板上,避免铁板温度过高将种子烫伤。下午4点后需要将种子收起,次日继续晾晒,连续3d。科学晒种既能够增强玉米的酶活性,也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还能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有利于提高种子抗病、抗虫能力。

1.3 种植时间的选择

合理选择玉米种植时间,能够缩短种子的休眠期和发芽期,从而提高种子发芽率。想要保证播种时间合理,需要农户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玉米品种进行综合分析。上文提到,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过较长周期,在此过程中,植株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农户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态势和地区自然环境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等,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强调宜早不宜晚。通常早期播种的玉米产量更高,质量更好[3]。

1.4 种植方法的选择

近年来,在多种先进技术支撑下,国内玉米种植也逐渐向机械化趋势发展,也就是在玉米栽培中,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力劳动,以此来提高玉米种植效率,降低人力劳动成本,并且机械种植相对于人工种植而言,播种均匀度更高,出苗更齐。尤其针对产业化、规模化玉米种植区域,使用机械种植方法呈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种植的玉米品种不尽相同,所以在机械种植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这就需要农户对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保证玉米植株的种植密度科学合理。例如,部分品种的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植株会呈现松散性特征,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则会降低玉米产量。所以,农户必须要考虑地区自然条件、土壤肥沃程度以及玉米生长特点,对种植密度科学控制[4]。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也可以采用间作套种技术,要注意间作的农作物与玉米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结合大量实践来看,间作套种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还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5 合理施加肥料

玉米生长具有周期性特点,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农户需要根据玉米生长状况进行合理施肥,才能够促进玉米健康生长,从而实现稳产丰产目标。具体需要根据农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如果土壤保水性和透气性较差,或者当地降雨量较少,土地较为干燥,养分流失过快,则需要适当增加施肥次数,以此来增强土壤中的养分[5]。相反,如果土壤条件较好,养分充足,则可以适当减少肥料施加量,保证玉米健康发育。

1.6 玉米去雄

玉米植株在授粉阶段,为了避免其出现杂交、自交等现象,需要农户及时去除植株中的雄花和雄蕊。结合栽培经验来看,如果农户在玉米栽培中忽略去雄的重要性,则会导致玉米错乱结果,不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农户需要通过。去熊或双基因型兼作方式,尽可能为玉米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以此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通常是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与田间管理工作同时进行,也就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灌溉、合理施肥等方式提高玉米抗性,减少人为、环境等因素对玉米植株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其中包括很多降雨量较少、风力较高的地区。由于田间过于干旱,所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灌溉工作,并科学选择玉米种植时间。同时,农户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和环境变化情况,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6]。另外,农户还要转变传统粗放管理思路,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手段,对玉米的生长环境进行人工干预,尽可能破坏病虫害来源和传播途径。当前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无公害玉米已经成为农业种植的大趋势,所以在栽培过程中,农户需要优先选择绿色种植技术,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肥料和药剂,优先采用有机肥或腐熟肥,以此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玉米植株抗性。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现代化玉米生产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方式,也就是基于物理原理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的侵蚀。与传统防治技术相比,物理防治技术不仅天然无污染,而且防治效果较好。以下提出几点较为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

选择性诱杀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玉米螟是极其常见的虫害,如果不及时治理,会大范围繁殖,并直接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传统防治大多采用农药施加方式,虽然防治效果较好,但是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残留在农作物和土壤中,同时会增强害虫抗药能力。而使用选择性诱杀技术,将玉米螟诱剂喷洒在虫害泛滥的田间,能够大规模剿灭害虫,从而达到诱杀效果。为了降低防治成本,农户需要优先选择持久性较强的诱芯,并定期更换,以此来提高杀虫效果、另外,诱芯和诱捕器要分离开来,避免互相干扰。

趋光性诱杀技术。这种技术是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根据玉米种植规模,在田间设置一定数量的杀虫灯,以玉米螟为例进行分析,由于这种害虫经常在夜间出没,并大量啃食玉米新叶和嫩叶。如果不及时处理,害虫会持续繁衍并扩大危害范围,所以农户可以在夜间点亮杀虫灯,将玉米螟集中在一起并捕杀[7]。

趋色性诱杀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很多害虫对黄色极为敏感,在繁殖过程中喜欢聚集在黄色物体上。众所周知,玉米果实为黄色,并且能够为害虫提供食用价值,所以在玉米栽培过程中,极其容易招引各种害虫,为了尽可能降低害虫滋生率,农户可以基于害虫的趋色性原理,根据农田种植规模和害虫侵害程度,将黄色的粘虫板布置在田间,以此来诱杀害虫。由于玉米植株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高度,所以在布置粘虫板时需要控制好粘虫板与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当前,很多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中将这种防治技术与农药喷洒技术同时使用,有效提高了杀虫效率,达到了理想的病虫害防治目标。

2.3 化学防治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化学防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手段,也就是在病虫害发生前或发生时,将农药均匀喷洒于田间。结合使用效果来看,化学防治技术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治理速度快。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在土壤或玉米果实上,会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8]。众所周知,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除了受到害虫侵蚀外,也会滋生各种疾病,如小斑病、黑粉病等。一旦治理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农户可以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危害程度,合理选择农药。较为常见的农药包括多菌灵、井冈霉素等。另外,当前市面上已经研发出了诸多低污染、低残留农药,需要广大农户积极推广并使用,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栽培需要根据地区环境变化、土壤条件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种植的合理选择、种子科学处理等工作,在明确种植时间、种植密度基础上,对田间进行精细化管理,并根据往年栽培经验,选择合理的技术防治病虫害,为玉米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桂海.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式[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7):176-178.

[2] 吳迪.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3):88-90.

[3] 白秀红.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4):45-46.

[4] 黄霞.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方式[J].新农业,2021(15):17.

[5] 马秀丽.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21(13):53-54.

[6] 吴明明.浅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1,39(12):25-26.

[7] 丁丽姣.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21(7):49-50.

[8] 支慧.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1(6):29-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