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沿淮地区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时间:2024-05-23

蒋家昆,郭永生

(霍邱县种植业发展中心,安徽 霍邱 237400)

1 沿淮地区稻茬麦田土壤特点

由于前茬作物是水稻,土壤保水性较强,含水量高,土质黏重,土体结实,商情不佳,难于耕耙,土粒大,精耕细作较难,适宜耕作耕期非常短。

2 沿淮地区耕作模式特点

沿淮地区种植模式为稻麦轮作、稻油轮作。其中以稻麦轮作为主,这种耕作模式对水稻、小麦的品种、生育期、抗性要求较高。稻茬麦前茬水稻腾茬晚,特别是近几年水稻机插秧和直播面积加大,腾茬更晚,适耕期更短,难以适期播种,晚播面积较大,夺高产难。

3 科学选择品种

品种选择原则是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抗逆性较好,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尤其是针对沿淮地区稻茬麦赤霉病重发的现状,选择抗、耐小麦赤霉病半冬性偏春性或春性品种。前茬水稻品种要求生育期在135d左右,在9月底至10月初收割腾茬;小麦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综合抗逆能力强的品种以恒麦、扬麦、宁麦、镇麦系列品种为主。

4 科学播种技术

科学播种是指为了实现小麦苗齐、苗全、苗均、苗壮而采取的一整套整地和种植技术。其内容包括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品种和在不同土壤质地类型、不同产量水平下种植小麦的最佳播期、最佳播量、较好墒情和较好的整地及种植方式,以及在不同播种期的情况下,科学地调整播种量等。必须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思想,种好是根本,推广科学播种,便于节约用种,培育壮苗,提高抗寒防冻能力,夺得小麦高产。

4.1 精心整地

小麦播种前整地要求:深犁(深度达到30cm左右)、耕细、耙透、整平。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在收获水稻时应在收割机上加装粉碎秸秆装置并均匀抛撒在田间,进行机械深翻。机械旋耕的必须作业两遍,切碎根茬,耕后耙平,以利于播种。

4.2 选择适宜播期

在生产实践上,一般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特征、特性和气温确定最佳播种期。半冬性品种最佳播种时期,在日平均气温14~16℃,春性品种最佳播种期,在日平均气温12~14℃。故沿淮地区常年最佳播期半冬性品种一般播期在10月18~22日,春性品种播期在10月25~30日,弱春性品种播期在10月20~25日。

4.3 控制播种量

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沿淮地区稻茬麦半冬性品种基本苗以16~18万/667m2(播种量为10~12kg)为宜,春性品种基本苗以18~20万/667m2(播种量为10~15kg)为宜。播种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在最佳播种期每推迟2d,播种量增加0.5kg/667m2,在较迟播情况下,基本苗最多不超过25~27万/667m2(15~17kg),墒情差的田块应酌情增加播量。

(1)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应掌握“四减四增”的方法,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量。

①适期较早播种应减少播种量,播种期推迟应增加播种量。

②肥水条件好的田块应减少播种量,肥水条件较差的田块应增加播种量。

③整地质量较高的田块应于减少播种量,整地质量水平较差的田块应增加播种量。

④土壤墒情较好的田块应减少播种量,土壤墒情较差的田块应酌情增加播种量。

(2)栽培理论上,采取“四定”的方法确定小麦播种量。

①以肥定产: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量的多少确定产量水平。

②以产定穗:根据品种情况,一般产量500kg/667m2,要求穗数40~42万/667m2,穗粒数 36~38粒,千粒重42~45g。

③以穗定基本苗:按基本苗与成穗率1:2的比例确定基本苗数,如产量500kg/667m2小麦,有效穗40~42万/667m2,基本苗数为20~21万/667m2。

④以基本苗定播种量,在根据基本苗确定播种量过程中,还要根据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及田间出苗率,确定实际播种量。

4.4 适墒播种

水分是小麦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一般小麦从播种到出苗,需田间持水量的70%~80%较为适宜,在播种前降雨30mm以上可以满足小麦出苗对水分的要求。小于60%出苗不齐,大于90%容易造成烂种。

4.5 适深播种

小麦播种总体要求:“小麦播种要达到播深适宜,行直垄正,沟直底平,覆土一致,盖严压实”,机械条播宽幅17~20cm,种子均匀分布。一般播种深度3~5cm较为适宜。土壤墒情好,土质黏重,播种可浅一点,反之稍深些。遇到干旱缺墒,要造墒播种,防止播种过深。

4.6 机械条播

由于稻茬麦田,前茬为水稻,一般土壤含水量高,土质黏重,适耕期短,不易精耕细作,尤其是采用动力较小的机械耕耙作业,田间土粒大,不能使用条播机械,依靠人工撒播或无人机飞播,其存在播种深度不一,常表现为“丛籽、深籽、露籽”,造成出苗不整齐问题。故应改进播种方式,采用机械条播,用大动力拖拉机带施肥播种机或大动力拖拉机带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行距一般为17~20cm为宜,一般播种深度3~5cm为宜,撒播提倡使用无人机飞播。

4.7 开好“三沟”

针对沿淮稻茬麦渍害涝害偏重,必须抓好田间“三沟”配套。要求畦宽5~6m,畦沟深2cm,腰沟间隔30~50m,腰沟深25cm,田边沟深35cm,田外沟深0.6~0.8m,沟沟相通,开通地头沟。人工开沟,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人工开沟,沟浅、沟不直,严重影响排水,故应采用大动力拖拉机带圆盘式开沟机,开沟效率高,开沟深,排水快。机械开沟时注意将沟土均匀抛撒在畦面上,切忌将土堆积在沟两边,以防压种过深,影响出苗。

4.8 抗灾播种技术

沿淮地区稻茬麦,前茬作物以水稻为主,土质黏重、难耕难耙、适耕期短,适播期短;播种时节易遇连阴雨天或夹秋旱,前者土壤过湿整地难,播种难,后者难出、难全苗。遭遇灾害性天气重点推广免耕直播或造墒播种等抗灾播种技术。

(1)土壤过湿抗灾播种法:对耕层土壤过湿,无法整地时,使用播种、施肥、开沟一体机,一次完成,沟土均匀抛撒覆盖在畦面。

(2)土壤过干抗灾播种法:对土壤干旱,不能依靠底墒出苗的田块,采取造墒播种。实行沟灌、漫灌,速灌速排,待墒情适宜时及时用机械浅旋耕、机条播。

5 科学施肥技术

要根据小麦品质(强筋、中筋、弱筋)不同、合理施肥,实行保优栽培。强筋小麦种植要求推广氮肥后移施肥技术,加大拔节肥的用量,提高产量。弱筋小麦氮肥前移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以提高小麦品质。

5.1 施足基肥

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及全部氮肥的60%做基肥,氮肥基追比例6:4。需施肥为:纯氮:7~10kg/667m2,五氧化二磷4~6kg/667m2,氧化钾7~8kg/667m2,硫酸锌1.5kg/667m2。

5.2 巧施返青肥

稻茬麦在追施返青肥时,把全部氮肥的10%作返青肥,依据田间苗情长势长相而施,对分蘖偏少,有缺肥现象的弱苗,于2月上中旬趁雨雪追施纯氮2~3kg/667m2,对分蘖较好,长势较好的田块,可以不施。

5.3 重施拔节肥

小麦拔节肥施用原则:(1)群体叶色褪淡时施用;(2)分蘖数已经下降时施用,(3)第一节间已接近定长时施用。在追施拔节肥时,把全部氮肥的30%~40%作拔节肥。对苗情正常的田块,应重施拔节肥,一般在三月上中旬(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纯氮5~26kg/667m2。对于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应强调保优栽培,即中筋、强筋小麦应重施拔节肥,优质弱筋小麦的生产,氮肥应前移,后期应少施或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品质,实现保优栽培。

6 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

稻茬麦病虫草害发生概况和特点:稻茬麦的田间湿度大,病害发生较重,虫害偏轻。稻茬麦播期偏晚,冬前病虫害发生较轻,主要表现为春发。流行性病害向常发性发展。草害较重,杂草种类较多,防治的难度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6.1 草害防控技术

首先采用土壤封闭防除杂草,此时用药即安全,效果又好,但此时施药受田间湿度限制,沿淮地区稻茬麦田秋种季节经常出现“夹秋旱”,当田间湿度达不到,影响除草效果。可在杂草出齐、小麦4~5叶期时日平均气温高于8℃时进行。即在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杂草密度达50株/m2以上田块,要及时进行茎叶处理杀草。如冬前除草不及时,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及时补除,于二月下旬到三月上、中旬开展化学除草,此时小麦尚未拔节,田间覆盖度小,化学除草效果较好。

6.2 重要虫害防控技术

稻茬麦虫害发生种类多:主要以麦蚜、麦黏虫、红蜘蛛、吸浆虫等为主;发生特点是虫害发生年度间差异大,发生范围广,面积大,损失大。

小麦进入抽穗期后,随着温度快速回升,蚜虫的繁殖速度也逐渐加快,如不及防治,造成危害严重。植株被害,叶片变黄,光合作用降低,灌浆速度变缓,形成大量的秕子,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植株枯。当大田每100穗出现500头时就要及时开展化学防治,可选用噻虫嗪、联苯菊酯等药剂,对水50kg喷雾,使用机动喷雾器或无人机的防治效果最好。

6.3 重要病害防控技术

稻茬麦病害发生种类多,主要以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黄花叶病为主。前期大力推行种子处理,以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中后期加强栽培管,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

6.3.1 小麦赤霉病

沿淮地区是小麦赤霉病的常发、重发区。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如群体密度增加、感病品种的推广和秸秆还田面积增加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偏重的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1)农业防治 机械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减少土表的稻秸秆残留;机械条播,减少播种量,降低田间群体密度降;选择耐抗性品种,抗性品种可降低后期防治压力,如扬麦、宁麦系列等。

(2)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把握适期。防治适期:在全田小麦扬花初期(5%~10%)时,见花就打,间隔5~7d进行第二次施药。用水量和防治器械对防效影响较大:推荐30L/667m2药液,使用机动喷雾器或无人机的防治效果最好。选用对路农药,如丙硫菌唑、氰烯菌脂等。

6.3.2 小麦纹枯病

沿淮地区也是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严重的可造成枯白(孕)穗,造成倒伏。一般发生田块损失10%~20%,严重田块可超过30%。

(1)农业防治为基础 适期播种、控制播种量、控制前期施肥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降低田间湿度;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宁麦、扬麦系列等)。

(2)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拔节初期(3月上、中旬)、病株率达10%时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防治药剂:选用对路农药,如戊唑醇、嘧菌酯等。水稻上防治纹枯病的一些药剂如噻呋酰胺等对小麦纹枯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效。使用机动喷雾器或无人机的防治效果最好,喷雾时适当加大用水量(兑水40~50kg),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重病田隔7~10d再用药1次。

7 灾害性气候预防

沿淮地区气候多变,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旱涝转变急剧,灾害性气候常有发生,必须提前预防。

7.1 预防渍害

及时开好“三沟”,沟系配套,确保排水通畅,雨止田干,以防前期播种后烂芽、闷芽。

7.2 预防冻害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当冻害发生时增施恢复肥,根据小麦冻害发生程度,及时追施尿素5~10kg/667m2。

7.3 预防干热风

小麦进入灌浆期后很容易受到干热风的危害,其中温度在20~22℃时最合适,在28~31℃时很容易出现干热风。一般小麦在生育后期遇到干热风天气后,碳氮代谢、光合作用、根系活力明显下降,出现茎叶失绿,炸忙等症状。喷施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是预防干热风最有效的方法,可在干热风来临前7d,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用99%磷酸二氢钾200g+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0~30ml+15%氯氟·啶虫脒悬浮剂20ml,兑水20kg左右均匀喷雾,每8~10d喷一次,连喷2次。这样不仅能够快速补充叶片生长所需的磷和钾,还可以提高光合作用,使叶片变得浓绿厚实,增强保水能力,预防植株早衰,有效预防干热风的危害。

7.4 预防倒伏

扩广机条播、半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建立合适群体。群体较大田块可于拔节初期用15%多效䂳可湿性粉剂50~70g/667m2进行叶面喷雾,均匀喷雾,不可重喷。

8 结语

沿淮地区稻茬麦生产想要获得高产,必须通过优化品种布局,解决茬口矛盾,通过精耕细作,机械条播,合理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集成,逐步提高稻茬麦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稻茬麦产品品质,实现稻茬麦提质增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