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盘山县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路

时间:2024-05-23

刘娟

摘要:盘山县地处辽河下游平原地区,是北方河蟹产业兴起的发源地,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县的河蟹产业已成为我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我县河蟹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自然环境的条件优势,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离不开几代河蟹人的努力摸索,在河蟹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河蟹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措施

1 盘山县河蟹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盘山县自然条件适宜河蟹生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县河蟹的天然产量就能达到千吨以上。但是由于在七八十年代由于垦荒、水利设施建设等破坏了河蟹的洄游通道,还有就是油田的开发,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又破坏了河蟹的生长生存条件,致使河蟹资源锐减,甚至濒危。1985年开始,我县组织研究河蟹人工养殖,成功解锁了人工蟹苗孵化、开展蟹苗增殖放流及坑塘人工养殖、稻田河蟹养殖、扣蟹越冬等并广泛的应用推广,为我地区发展河蟹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开创了北方河蟹发展的新纪元,随之一个带有经济项目区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大。

2 盘山县河蟹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生产规模及经济效益

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淡水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支撑、政府重视、群众参与,截止到目前,我县按照“生态立县”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把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渔业经截止目前,河蟹养殖总面积发展到6.97万hm2,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7万hm2,完成水产品总产量4万t,实现总产值近12亿元,河蟹产业依托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实施标准化养殖技术,形成苗种繁育、蟹种培育、成蟹养殖、饵料生产、交通运输、加工销售、出口创汇和餐饮服务、河蟹文化等产业链条,成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农民增收致富黄金产业。同时,河蟹保险试点順利实施,稻蟹综合种养“盘山模式”面向全国推广示范,并获得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称号。

2.2 苗种繁育

随着育苗和养殖规模的迅猛扩大,供求矛盾、质量问题日趋突出。针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使河蟹育苗从自然海水向内陆井盐水转移,从工厂化育苗又向土池生态育苗转移,由此,目前以其土池生态育苗的优势,基本上取代了工厂化育苗。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养殖户的需求,又提供了质量保证。

2.3 市场流通

随着河蟹产业的迅猛发展,河蟹产品流通行业也相继形成并逐步完善,即于1994年胡家镇政府为拉动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蟹农卖蟹难问题,经多方筹措资金120万元建成了胡家天下第一河蟹市场,经过不断的运作和有关各方的资金投入,使其服务功能,设施得到进一步改观,目前已初步形成集河蟹销售、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的较大型综合河蟹批发市场,并被市政府确定为首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全市乃至全省河蟹养殖生产和经济人队伍搭建了产销平台。从专业河蟹经纪人队伍人数,年交易量、交易金额、聚集南北客商及辐射的地区来衡量,该批发市场已真正成为北方最大的种蟹和商品蟹的销售集散地。

3 我县河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病害严重问题

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越来越多,尤其是成蟹养殖。河蟹一旦发生病害,不仅降低成活率、增加成本,也影响到产量、规格和品质,给广大蟹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

一是病原体的侵入,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等,例如纤毛虫病、青苔病、烂鳃病、肠炎病、颤抖病等。

二是环境影响。主要为水质污染,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污染水质、干旱缺水以及养殖自身的污染等。

三是管理不当。如清淤不彻底、换水量小、投饵不适量或质量差、放养密度不合理等。

四是过量或频繁、混乱地使用药物防病、治病,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产生抗药性。

3.2 种质退化问题

种质退化问题是水产养殖各类品种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河蟹当然也不例外。辽河蟹种质退化严重,运用RAPD技术对辽河蟹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河蟹性早熟、规格和品质下降都与种质退化有关。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退化现象:种蟹抱卵率低、抱卵质量差(黄卵、死卵多)、孵化率低、性早熟、抗病力下降,尤其是养成规格小、品质的下降,导致养殖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规格影响效益,而导致规格小的原因即为种质退化。因此,河蟹的种质是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辽河蟹种质的退化降低了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制约了河蟹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

一是海淡水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如赤潮的发生。污染源主要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养殖排放的废水。

二是养殖环境的恶化。长时间区域性循环养殖,超过水体的负载能力,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和排泄物等大量有机质排放到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连年累积,负载逐年增大,造成养殖水体自身和邻近水域的污染相当大。如养殖3年以上的田块或坑塘、水库,产量逐年降低,规格缩小,甚至寸草不生。

三是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

四是孵化场家受利益驱动,大多选择1~1.3两/只小规格亲蟹。

五是放养模式与防病措施不当。如长期高密度养殖和长期大量施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对暴发性流行病害的抵抗力相当弱。

3.3 养殖环境污染问题

一是养殖水质及底泥污染,养殖水体自身的污染主要指残饵、粪便和排泌物等对水体的污染。连年循环高密度养殖,有机质的累积,必然导致养殖水体及邻近水域环境污染的逐年加剧,水质和底泥富营养化,表现为水中浮游植物量的增加,H2S和NH3等有毒物质含量升高,进而导致河蟹品质下降。

二是药物的污染,河蟹繁养过程中长期大量地使用消毒药物,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杀死了水中的有益生物,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抗生素类、违禁药物的使用,使其在河蟹体内残留、蓄积,如喹乙醇、呋喃唑酮、氯霉素等,影响了河蟹品质,这也是我地区河蟹不能大量出口的原因之一。

4 我县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确保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河蟹繁养的经济效益。而就目前我县河蟹发展现状而言,要提高效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繁养管理上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4.1 加强无公害意识,发展生态养殖

无公害生态养殖,既可减少河蟹病害的发生,又可提高河蟹品质。所谓“无公害养殖”,即养殖的水产品无药物残留,安全、健康;同时对生态环境无污染。而“生态养殖”即为河蟹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的养殖模式。

一是确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我地区的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注册商标,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

二是制定、实行标准化的无公害生态养殖模式。要达到无公害的河蟹名牌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严格地按照国家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制定规范的、标准化的无公害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三是实行科学的管理。在河蟹整個繁养过程中,始终以提高河蟹品质为准则,对亲蟹培育、蟹苗孵化、扣蟹培育、成蟹养殖及水稻种植等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科学地繁养、科学地管理。蟹用水必须无污染,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4.2 改良辽河蟹的种质

因改良辽河蟹种质,培育良种已成为我地区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改善水域环境,提高繁养技术管理水平,恢复养殖生态环境。

二是引进良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引种繁养试验研究,逐步改进和完善技术,通过中试,形成稳定的育苗、养殖技术工艺,在可行的情况下,将转入规模化生产,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向河蟹育苗场提供优质亲本,向广大蟹农提供优质苗种。通过推广,使这个优良品种形成市场优势,达到改良辽河蟹种质的目的。同时,采用无公害生态繁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4.3 河蟹产业结构仍需继续调整

以现在养殖技术水平,每667m2产50kg扣蟹,可供约0.8hm2地养殖成蟹用苗种,也就是说,扣蟹与成蟹的养殖规模比例以1:12较为合理。但目前我市扣蟹、成蟹养殖面积比1:6。因此,要改变目前扣蟹价格极低状况,提高扣蟹养殖经济效益,就必须继续调整扣、成蟹养殖比例,扩大成蟹养殖规模(但扩大成蟹养殖规模,首先必须改良辽河蟹种质)。

总之,要保证我县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1)宏观调控,制定详细的河蟹无公害生态繁养和加工发展规划,使其按比例协调发展;(2)对河蟹苗种、饵料、药物质量进行严格管理;(3)对养殖用药安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4)对蟹农进行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培训;(5)政府引导,提高蟹农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刚,周军.我国河蟹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水产,2011(2):11-12.

[2] 曾令旗.洪湖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08(2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