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牛呼吸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23

韩巍巍

(南召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南召 474600)

1 发病机理

1.1 牛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细菌,在人工条件下也可以培养出来,支原体内含有DNA和RNA,且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值。牛感染支原体后常常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气喘咳嗽、有时候会出现腹泻、严重者可引起牛的死亡。牛支原体在全球各国的养牛业中广泛传播,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极大的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2 病毒

能够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主要由四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3型病毒和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瘟病毒属病毒。该病主要发生在牛上,尤其是犊牛,6到18个月的幼牛更易感。患病牛和带毒的牛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毒的分离主要是从牛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分离到的。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流行特点是急性病例较多,发病率较低,大多数属于隐性感染。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即急性类型和慢性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发病急、体温突然升高、食欲减退或者废绝,消化道黏膜损伤很严重。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牛很少有发热现象,但是体温高于健康牛的体温。怀孕母牛可以引起流产和死胎。牛传染性气管炎病毒又被称为死性鼻炎,病原体是疱疹病毒科,牛疱疹病毒I型。牛传染性气管炎病毒属于DNA病毒,有囊膜,病毒粒子可以在牛的肾细胞上发育良好,细胞培养明显的特征是细胞由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本病感染病例中,育肥牛的感染比较多,发病病例可以通过眼、阴道、鼻腔等排出的分泌物将病毒排出体外。根据病毒的入侵和感染途径不同,可以将病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呼吸道型、结膜型、生殖道型、流产型和脑膜炎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型,常常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发炎、水肿、出血和坏死。本病的危害主要是该病毒入侵健康牛体内后,可以潜伏在一定的部位,造成对牛的持续性感染。发病牛长期带毒病将病毒排出体外,给养殖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1.3 细菌病

牛常发生的能够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主要是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瑞士染色法两端着色。根据生物化学特性,将溶血性曼氏杆菌分为A型和T型两个生物型。根据细菌表面蛋白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血凝实验将该菌分为17个血清型。1型菌是引起牛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多杀型巴氏杆菌是一种球状杆菌,该菌是牛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常以继发感染为主,引起牛的气管炎、肺炎等。

2 流行现状

2.1 牛支原体

在荷兰,牛支原体在育肥牛的牛场中感染率可以达到20%。在英国,一项牛支原体调查发现,被检测的养殖场中有50%以上的厂区都有支原体感染,且被感染的牛的生长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欧洲,每年大约有25%到33%的犊牛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由支原体引起的奶牛的呼吸道疾病和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2.2 病毒

牛的病毒性腹泻病是在1946年美国首次发现病报道的,目前,牛病毒性腹泻病在全球范围内散发,据统计,每年死于该病的牛大约由500万头。近年来,许多国家分离到的牛病毒性腹泻病进化树比较分析发现,加拿大和美国的流行株主要以BVDV-1a和BVDV-1b为主,印度主要是BVDV-1b。1980年开始,我国的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地均检出有该病毒,这给我国的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200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牛BVDV血清学检测的阳性率为46%,2012年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升高到68%。由此可见,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病阳性感染率非常高,疫情形势比较严峻。

2.3 细菌

溶血性曼氏杆菌有β溶血的现象,根据荚膜表面抗原的差异,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以将其分为17个血清型。全球的病死牛中,大约有30%的死亡率和溶血性曼氏杆菌有关。在美国,由该病引起的经济损失每年可以超过10亿美元。我国境内也有曼氏杆菌的报道。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禽霍乱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牛群中它可以引起牛的败血症,引起猪的萎缩性鼻炎。

3 防治

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均发现牛的支原体对很多抗生素耐药,因此这对于牛支原体的治疗是一个弊端,平时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控制牛的支原体病,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模式,禁止从疫区引进牛,在引进新的牛之前要做好检疫。另外,牛场的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做好平时的消毒工作。对于病情严重且无治疗价值的牛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病情较轻的牛要进行隔离治疗,严禁病牛在舍内流动。对于病毒病和细菌病,多采用疫苗免疫的方法进行病疫病预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