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于会民,刘俊山,娄淑红,胡华良
(漯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漯河 462000)
仔猪黄白痢是黄痢和白痢的统称,临床危害巨大。仔猪黄痢潜伏期短,出生后3d之内即可发病,死亡率能达到80%以上,治疗难度大,有些猪场同窝仔猪感染率能达到9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仔猪白痢潜伏期长,一般在10~30d,感染菌毒力较弱,病程也较长,可导致母乳消化利用率下降,脱水,生长发育不良,断奶应激大等情况。本病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病率尤其高,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对于免疫系统暂未发育完善的仔猪来讲是一种持续性的潜在威胁,故在断奶前务必做好本病的防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感染是引发本病的根本原因,但感染往往是环境卫生不达标或饲养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造成的。黄痢一般发病于产后3d之内,白痢则在母猪产后的整个哺乳期内都能发生,是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种类。产床卫生差,母猪产后感染,乳房未清洗消毒等能大大提高感染几率。母猪产后乳房开始泌乳,体积迅速增大,腹部下弯,容易受到地面微生物污染。大肠杆菌是环境中存在数量最多的微生物,乳房局部卫生不合格,仔猪在吮乳过程中,大肠杆菌很容易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从而引发本病。仔猪出生后未能及时吃初乳,母源抗体摄入不足也会促发本病。另外,猪舍环境温湿度不适宜,仔猪出生后体表羊水未能及时擦干,致使机体受凉感冒,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黄痢表现排黄色浆糊样稀粪,内含未消化完全的凝乳片,仔猪很快消瘦,并出现脱水,一般成窝发病,死亡率高。剖检可见肠道膨胀,内容物呈黄色液状,里面充满大量气泡,肠壁呈现急性卡他性炎性,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散性的出血点,肝肾表面有凝固性坏死灶,皮下水肿。白痢潜伏期和病程要比黄痢长,仔猪断奶前都可发生本病,病程3~10d,死亡率低,大多能自行康复。感染猪粪便呈灰白色,母乳消化不充分,机体消瘦,体表苍白,肠粘膜轻度卡他性炎性,淋巴结肿胀。
预防本病需要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从未发生过本病的猪场,防控时必须做好以下措施。首先,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到初乳。初乳为母猪产后3d之内的乳,含有大量的母源多价抗体,对感染的病原菌有中和作用,一般产后2h之内吃到初乳的仔猪,本病发生率明显下降,后期也容易饲养。其次,做好母猪的围产保健。产前一个月内可对母猪免疫K88和K99型大肠杆菌苗,以提高血清抗体滴度,从而保证初乳中的抗体含量。产床在产前要彻底清洗消毒,特别是粪污、泥巴等需要清理干净。母猪乳房部位用0.1%的温高锰酸钾水或苯扎溴铵溶液进行清洗,确保局部清洁。再次,控制好产房的温湿度。产后首日龄温度不低于32℃,2~7d可维持在28~32℃,一周之后维持在25~28℃即可。相对湿度全程建议维持在45%~65%即可,避免出现大范围波动。仔猪出生后及时清理体表的羊水,避免受凉感冒。
经常发生本病的猪场,除了上述措施外,最好通过益生菌开口或使用抗生素进行提前预防。益生菌可选择以乳酸菌为主的制剂,如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粪肠球菌、凝结芽孢杆菌等,这些菌可在肠道粘膜上定植,对抗大肠杆菌的感染。抗生素可选择毒副作用小,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利高霉素、多西环素等,在出生的首日龄可灌服,防止体外病原的感染。抗生素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药不要超过3d,时间过长不利于肠道本身益生菌的定植,会导致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紊乱,对后期育肥产生较大影响。基层也有很多猪场利用土方法来控制本病,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将大蒜捣碎后用酒浸泡3d以上,以5ml/只的量在仔猪出生后进行灌胃,利用大蒜素广谱杀菌,同时对肠道正常菌群不造成影响的特性,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肠杆菌属于细菌性病原,化学药物抗生素对其有较强的抑杀作用,故治疗本病首选抗生素。由于病原感染部位在肠道,故建议抗生素以口服方式给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利高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硫酸黏菌素等对大肠杆菌都敏感,且价格便宜,可作为本病治疗的首选。黄痢通常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一定要及时,否则效果会不理想。白痢治疗时,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会对肠道原本存在的益生菌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容易导致微生态失衡,故在疾病治愈后建议再使用含有益生菌的微生态制剂进行肠道调理,使有益菌大量定植于肠粘膜上皮,防止有害菌二次感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