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袁小平 李力 杨晓辉 刘爱红 马敏 曹世勤 贾秋珍 李玲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30%丙硫菌唑悬浮剂;冬小麦;防效;产量;陇南徽成盆地
中图分类号:S435.1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07-0665-04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发生于小麦穗部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甘肃陇南徽成盆地主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致。目前在欧洲、美洲、亚洲等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在我国东部冬麦区及东北和西北春麦区近年来发生严重。自2012年该病害在我国黄淮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大暴发以来,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一直处于高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致病菌还会在病粒中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造成人畜中毒。近年来由于气候、栽培等条件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呈进一步北扩西移态势。品种抗病性低、小麦扬花期长时间阴雨或多雾天气是引致该病害发生流行的最关键因素。从2016年始,甘肃陇南的徽成盆地该病害的发生面积和流行程度亦呈逐年加重趋势。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在甘肃省特别是重发区陇南市徽成盆地小麦生产上,对该病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关键防治时期进行新药剂高效应用方面鲜有报道,仅有王万军等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基于此,我们于2021—2022年选用杀菌剂30%丙硫菌唑悬浮剂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试验,旨在为陇南徽成盆地小麦赤霉病的高效控制和实现小麦绿色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30%丙硫菌唑悬浮剂,由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指示冬小麦品种为兰天42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提供。防治对象为小麦赤霉病。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21—2022年在陇南市徽县栗川镇范寺村进行。试验地海拔920m,土壤肥力中等,前茬玉米。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为抽穗期(50%以上小麦露头)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处理2为扬花期(50%~80%小麦开始散粉)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处理3为灌浆期(全田小麦散花完全结束5d后)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处理4(CK)为清水对照,即抽穗期喷清水。各喷药处理施药量均为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g/hm2兑水675 kg,对照喷等量清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5 m×4 m)。成熟后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测定千粒重,收获时按小区单收计产。
1.3病害调查方法及标准
在小麦灌浆后期的5月30-31日,每小区按大五点取样法取样,每点取100株,分别调查每穗发病情况,计算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全穗无病;1级,病小穗占全穗25%以下;3级,病小穗占全穗26%~50%;5级,病小穗占全穗51%~75%;7级,病小穗占全穗75%以上。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应病级)/(调查总穗数×7)]×100
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一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4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Excel 2007进行。采用DPS 3.01数据处理系统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各喷药处理的病情指数均较处理4 (CK)极显著降低,即防治效果明显。2021年以处理1田间防效最高,为98.70/0;处理2次之,为97.4%;处理3最低,为86.8%。2022年也以处理1田间防效最高,为99.0%;处理2次之,为93.2%;处理3最低,为68.9%。对田间防效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处理3、处理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与处理3差异极显著(P<0.01)。
2.2保产效果
2.2.1千粒重 從表2可以看出,各喷药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均较处理4 (CK)有所提升,2021年、2022年增幅分别为2.2%~12.1%、2.4%~11.9%。2021年千粒重以处理1最重,为42.6 g,较处理4(CK)增加12.1%;处理2次之,为42.1 g,较处理4(CK)增加10.8%;处理3居第3位,为38.9 g,仅较处理4(CK)增2.2%;处理4(CK)最低,为38.1g。2022年千粒重以处理1最重,为41.5 g,较处理4(CK)增加11.9%;处理2次之,为41.3 g,较处理4(CK)增加11.3%;处理3居第3位,为38.0g,仅较处理4(CK)增加2.4%;处理4(CK)最低,为37.1 g。对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处理1、处理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与处理3、处理4(CK)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3、处理4(CK)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2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各喷药处理的小麦折合产量较处理4(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21年、2022年折合产量较处理4(CK)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1%~10.3%、1.9%~11.5%。2021年小麦折合产量以处理1最高,为9 525.0 kg/hm2,较处理4(CK)增加10.3%;处理2次之,为9 385.0 kg/hm2,较处理4 (CK)增加8.7%;处理3居第3位,为8730.0kg/hm2,仅较处理4(CK)增加1.1%。经对折合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处理1与处理2差异显著(P<0.05),与处理3、处理4(CK)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2与处理3、处理4(CK)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3与处理4(CK)差异不显著(P>0.05)。2022年小麦折合产量以处理1最高,为9 230.0 kg/hm2,较处理4(CK)增加11.5%;处理2次之,为9 215.0 kg/hm2,较处理4(CK)增加11.4%;处理3居第3位,为8435.0 kg/hm2,仅较处理4(CK)增加1.9%。经对折合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与处理3、处理4(CK)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3与处理4(CK)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与结论
抽穗盛期到灌浆中期是小麦赤霉病菌侵染的关键期,特别是抽穗期到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时,将会与散落于田间秸秆上的病菌子囊壳发育释放期吻合,成熟的子囊孢子弹射到花丝及颖壳后极易造成病菌在穗部的侵染,由此引致病害田间流行危害,故“见花打药”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本试验结果发现,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田间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和冬小麦增产效果均显著优于灌浆期喷施,这与纪莉景等、王万军等试验结果一致。不同药剂间在灌浆期的防效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本试验中,2021、2022年于小麦灌浆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6.8%、68.9%,显著优于王万军等喷施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36.51%)。
丙硫菌唑是三唑类杀菌剂,对由壳针孢菌(Septo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喙孢菌(Rhynchosporium spp.)等引起的麦类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效。丙硫菌唑自2019年在我国登记以来,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控病增产效果,目前已成为国内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高效药剂之一,在小麦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刘萍等、王同岁研究发现,丙硫菌唑悬浮剂对赤霉病防效超过80%。本试验结果发现,在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的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为68.9%~99.0%,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1010~11.5%。其中2021年田间防效为86.8%~98.7%,千粒重较喷清水对照提升2.2%~12.1%,折合产量为8 730.0~9 525.0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1%~10.30%。2022年田间防效为68.9%~99.0%,千粒重较喷清水对照提升2.4%~11.9%,折合产量为8 435.0~9 230.0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9%~11.5%。抽穗期、扬花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与灌浆期喷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冬小麦抽穗期、揚花期采用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g/hm2兑水675 kg/hm2田间喷施,对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在93%以上,增产幅度超过8.7%;在灌浆期采用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g/hm2兑水675 kg/hm2田间喷施,防效也在68%以上。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能较好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可在陇南徽成盆地及其他赤霉病发生区域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