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黄秋燕 杨建欣 孔曦妍 李柔影 林智明 吴楸荣 王胜艺
关键词:校园;行道树;树种选择;景观营造;功能;建议;华南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S731.1; TU98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07-0679-04
行道树是构成道路景观的核心要素,以“线性”的形式将分散、破碎的景观斑块串联在一起,构筑起完整的绿地系统。行道树与道路使用者的交通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不仅能够创造优美的道路景观,改善道路通行环境,也能够提高道路空间的生态环境品质。行道树在构建绿地系统、美化道路空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城市绿地,高校校园由于服务对象相对单一、空间位置相对独立等特点,其行道树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不仅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的展示窗口和校园景观元素连接的纽带,也是师生释放压力、愉悦心情的重要载体。我们以华南地区高校校园为例,对高校校园内行道树的功能及树种选择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有助于更加有针对性地依据不同高校的办学特点、学科特色和校史文化等进行行道树景观营造,以期为构建特色鲜明且具备可持续性的高校校园环境提供借鉴。
1高校校园行道树的功能
1.1彰显校园景观特色
高校校园中具备多样化的建筑群体和功能区域,校园景观特色的体现主要在于建筑风格及校园环境的规划布局,即是否拥有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形式,是否具备功能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的校园功能区,是否能够尊重校园的场所精神等,都被视为体现校园整体风貌及彰显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大部分高校校园建筑较为密集且各功能区域之间布局较为紧凑,难以做到像城市公共环境那样具备连片的、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绿地空间,只有充分利用校园道路景观将校园中仅有的绿地、多样化的建筑和功能区域进行串联,并采取灵活的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方法才能实现校园环境的特色化和景观化。
1.2蕴含表达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环境的使用主体是校园师生,校园环境质量对师生的行为和思想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以师生为中心,创造出既能满足校园基本教学、科研、生活功能,又能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和审美功能,并承担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认为,校园植物景观营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的校园景观可以成为学校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的重要依托和载体。由于身处高校这样一个文化殿堂,植物景观自然而然地沉浸到文化的气息中,其文化性的蕴含与表达成为高校提升景观环境质量及综合实力的内在要求。行道树除了具备一般植物景观所应有的观赏、游憩、组织空间、改善环境等功能之外,更加强调和注重文化性。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设计形式、艺术造型等都是传达文化、启迪智慧的潜在因素,可以强化校园景观的教育和感染功能。
1.3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高校校园一般地处城市核心区或城郊,也面临着热岛效应、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园林植物具有固碳释氧、阻滞尘埃、削减噪声、调节小气候、遮阴、降温等生态功能,为校园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园林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可概括为“两个降低、两个减少、两个增加”,即降低噪声、降低温度、减少尘埃、减少废气、增加空气湿度、增加环境舒适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阻滞尘埃和削减噪声。校园中的树木能够吸附和过滤灰尘,使空气中灰尘减少,同时也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并依靠叶片对大气颗粒物进行了拦截和固定。在高校校园栽植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可以发挥出较大的滞尘效益。此外,树木对声波有散射作用,通过枝叶摆动可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这对改善校园教学和生活区域的声环境质量有着明显的效益。
2高校校园行道树的树种选择
一般情况下,行道树种植区的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硬质地面比重较大,土壤条件相对恶劣,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较为频繁,且受到地面及地上各类管线和其他障碍物的影响(如煤气管道、冷热水管、电力管线等),也容易受到建筑阴影和地面热辐射的强烈影响,并时刻忍受着汽车尾气、烟尘和其他污染物的危害。基于以上原因,要求行道树能够适应道路空间这一特殊的环境,要考虑城市建设和道路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树种要对相关的干扰、危害具有一定抗性,并具备冠大荫浓、枝叶繁茂、耐修剪、发芽早、落叶迟而且落叶延续期短,花果不污染街道环境、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对于高校校园,行道树的树种选择和景观营造还应以身处校园之中师生的行为需求为出发点,满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要求。
2.1形态特征应符合立地条件
作为行道树的树种对其整体树形、树干、树冠、叶形及密度、分枝点高度等外部特征有着特殊的要求。行道树种植于道路两侧的主要功能是营造舒适的道路通行环境,并起到划分与联结空间的重要作用,也有着巨大的生态和环境效益。行道树与道路交通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为了起到引导视线,并做到安全美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树干通直,否则不仅观赏价值不高,也会干扰道路交通活动,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要求树冠开展、分枝点合适、叶片较大且茂密,主要是为了突出行道树的遮阴能力,满足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道路通行环境的需要。在选择行道树时,应以校园道路的基本情况为依据,优先考虑其基本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否符合立地条件,并预想到今后生长过程中会发生的形态和空间关系的变化,应该以突出景观效果和体现当地特色为主,不宜过度追求景观视觉效果的多样性。若行道树的树种选择不当或种植设计不符合相关要求,会出现遮挡交通标志的现象甚至预埋安全隐患。
2.2应具备独特的生理特性
在选择行道树时,应将观赏特点置于重要位置,以改善单调的道路景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不同树种之间生理特性的差异性,即该种树木是否具备发芽早、落叶迟而且落叶延续期短、花果是否容易跌落、是否具有毒性或产生飞絮、是否产生特殊气味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虽然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世界上很多城市都作为行道树种植。但悬铃木产生的飞絮会引起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也会污染道路环境,因此在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可采取一定措施减轻飞絮的危害,如在冬季修剪之时将果球一并摘除或者采取藥剂抑制法等,在校园中种植时要尽可能避开宿舍区、教学科研区和休息区域等易受影响的区域。华南地区常见的行道树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吊瓜树(Kigelia africana)、芒果(Mangifera indica)等虽然观赏价值较高,但果实很容易掉落,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滑倒行人,有一定安全隐患。盆架木(Alstonia scholaris)因其树形雄伟、端正优美、青白色花球甚为可观,庇荫良好、生长迅速,且对空气污染抵抗力强,有一定的抗风能力,在南方地区也运用较多。但该树种在花期会散发出一种刺鼻、浓郁的气味,尤其在夜晚更为明显,多数人群难以忍受这种气味。对于这类会散发不良气味的树木建议在远离宿舍区或运动、休闲区域种植,以免造成师生生活的不便或影响校园空间的使用。
2.3对逆境胁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类型逆境条件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是抗逆性。植物的抗逆反应不仅取决于逆境胁迫的类型和性質,还取决于物种或个体差异。园林植物长期处于逆境条件下可能会影响其观赏价值的发挥。当遇到季节性缺水造成的干旱时,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表现并不一致,落叶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叶片中的氮元素,并进行大量固碳,促使叶片在很短的时间内凋落,以此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而常绿树一般情况下,通过改变其叶部形态,形成革质硬叶,降低蒸腾效率,通过延长叶片的生命周期实现常年固碳,以应对干旱。对于行道树而言,尤其是高校校园中的行道树,最为常见的逆境胁迫为高温、干旱、病虫害等。在树种选择时,应较多关注其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及其对区域微环境逆境的适应能力。
2.4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
我国是全球台风多发的地区之一,沿海很多城市及一部分内陆城市几乎都会受到台风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行道树在内的园林树木经常因台风的侵袭遭受严重损失。台风多发地区的高校校园,尤其是华南地区的高校,在选择行道树时,应将树木的抗风性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予以考虑,统筹规划,未雨绸缪,尽最大可能降低台风对校园植物景观的损害。
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初始阶段,需要深入分析当地的气象因素,尤其是历年台风对树木的破坏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在行道树树种选择阶段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的抗风性能,提高树种选择的科学性。根据相关研究建议,在华南地区可选择小叶榄仁(Termirzalia neotaliala)、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tatu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lna)、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人面子(Dracontomelonduperreanum)等树木作为抗风行道树。
由于园林树木遭受台风侵袭而出现机械伤害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台风灾害发生时,为数众多的树木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树枝折断、树体倒伏的现象。为减少损失,应为树木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为根系的健壮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也要做好排水措施,并避免工程措施对树木根系的频繁影响,改善树木抵抗台风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要采取科学措施以增加抗风害能力。首先,制定常态化的园林树木修剪及管理预案,明确灾前预防性结构修剪方案,使树木的根冠比趋于合理,并有效增加树冠的透风性;其次,做好树木支撑等保护性措施;再次,做好树木病虫防治及水肥管理工作,创造树木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2.5符合校园内在需求
高校校园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文化殿堂,校园景观应尽可能蕴含文化、传承文化,体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全方位的育人功效,同时也应尽可能实现校园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蕴含文化、彰显特色的功能,满足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5.1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在满足景观营造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高校校园属于人工营造的生态系统,对原有自然环境的扰动较大,人工痕迹较为明显。乡土树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能快速形成景观;同时乡土树种也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另外,乡土树种的应用还可以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2.5.2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和景观的营造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几代人的努力。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很大可能会对校园的功能分区进行调整和完善,校园景观也会随之进行充实和优化提升。在选择行道树树种时应该遵循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校园规划建设的节奏和步伐,调整和完善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关系,以满足高校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5.3行道树的选择要有所侧重 高校校园一般面积较大,功能分区较多,不仅承担着教学工作,也担负着科研任务。对于校园中不同的功能分区,其行道树的选择要因校园各个区域主体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应在行道树的色彩、造型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给予较多的关注。
3结语
高校校园是特殊类型的园林绿地,由于高校校园空间的特定功能需求,其行道树在彰显特色、蕴含文化、改善环境等方面有着很多独特之处。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行道树的功能和效益,在选择树种、构筑景观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十全十美的行道树可以满足所有的功能需求。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校园、不同的空间营造等实际情况,应该权衡利弊、分清主次,力求在景观视觉、空间构建、建设成本等方面取得最大程度的平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