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凉州区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时间:2024-05-23

王晓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温差大,降水量少,空气干燥,蒸发量大。特别是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夏秋气候凉爽,较平川灌区低1~3℃,而食用菌的发菌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具有发展食用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1]。另外,食用菌产业是一个节水效益明显的产业,符合“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生态型经济的发展要求,既可节约用水,又能提高农民收入[2~3]。因此,食用菌可作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优势产业和凉州区沿山冷凉灌区的重点农业产业。

1 现状

1.1 种植规模呈萎缩态势

2009年,凉州区生产食用菌的重点乡(镇)有谢河镇、河东乡、金山乡、丰乐镇、五和乡、清水乡、清源镇、西营镇、高坝镇、新华乡等。种植棚数219座,较2008年减少了243座,下降52.6%;比2007年减少了745座,下降77%;涉及乡(镇)数由2005年的16个缩减到2009年的10个。种植面积和区域范围呈逐年萎缩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比较紧缺的沿山区压缩食用菌种植面积而扩大了红提葡萄的种植面积。如谢河镇2007年种植食用菌310棚,2009年缩减到79棚,231棚改种为红提葡萄;丰乐镇2007年种植食用菌121棚,2009年其中的110棚改种为红提葡萄。另外,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扩大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压缩食用菌的种植面积。如新华乡由2007年的87棚缩减到2009年的4棚,83棚改种蔬菜;松树乡由2007年的61棚缩减到2009年的1棚,54棚改种蔬菜,6棚改种红提葡萄。

1.2 品种日趋多样化

2008年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2009年引进了食用菌新品种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等13个进行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全区种植的食用菌新品种。

1.3 生产技术有所提高

近年来,全区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日光温室与塑料拱棚结合“一托一”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阴阳双面棚”菌菜结合型等模式也已初步形成。此外,还利用武威市赫原生物公司生产木糖醇的废弃物进行了平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木糖渣代替部分棉子壳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了食用菌培养料翻堆机,减轻了农民种植食用菌的劳动强度。

1.4 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一般情况下,食用菌的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生产成本仅占产值的50%左右,且规模效益明显。近几年,凉州区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依然可观,只是因为原料、销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生产面积严重萎缩,效益逐渐下降。

2 限制因素

2.1 前期投入相对较高

近年来,培养料价格不断上涨,菇农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前几年大幅增加,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2009年长60m的日光温室正常年份种双孢菇需麦草成本和加工费用约2 000元,需牛粪14m3约700元,油渣280元,其余辅料共需420元,菌种1 300元,农药300元,共计投入资金约5 000元。比2007和2008年分别增加660元和460元。同时前期发料期间劳动力强度大,建堆翻料需20个工作日,覆土及其准备工作需10个工作日,较普通蔬菜棚增加近13个工作日。

2.2 菌种管理混乱

供种单位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供种者短期行为严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加之设备简陋,不规范操作等等,致使菌种质量无法保证,有的供种者几乎完全依靠大量的广告进行销售,甚至有的管理单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动辄以行政等垄断手段干涉。

2.3 生产水平低

一是部分农户随意改变配方,麦草不碾压,水分管理不严格,培养料发酵不均匀;二是对菇棚不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覆土材料随意采取;三是不及时对菇棚水池和生产用水定期消毒,采菇后不及时清理床面。加上多年连作,导致病害加重、产量降低、效益不高。

2.4 流通渠道不畅

商品的流通是食用菌产业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食用菌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凉州区的食用菌都是一些小商贩进行收购,他们通过最大限度的压低收购价格来提高经营收入,降低了种植户的应有收益,并导致价格极不稳定,削弱了菇农的种植积极性。

2.5 产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

目前,凉州区食用菌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现有企业经营规模不大,产品结构单一,以原始产品、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升值的产品很少。

3 发展对策

3.1 发挥区域优势

凉州区沿山冷凉灌区海拔高,气温凉爽,作物种植以小麦为主,大部分乡(镇)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劳动力充足,并且水资源缺乏,灌溉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这种资源条件适合食用菌的生产,需要继续引导群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

3.2 加强技术服务

应分批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进行无公害生产、规范化栽培、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供种企业和农民技术员采用冬季培训、春季宣讲、专题技术讲座等形式,对菇农进行具体生产技术的培训,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 加强生产经营管理

在技术上,要积极探索轮作、套种等食用菌栽培方式,改善生产环境,提高栽培效益;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规范栽培。实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菌种管理,把好菌种质量关;掌握好采收期和采收标准,实行分级销售;改进产品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

3.4 科学调整品种结构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凉州区已成为较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应进一步形成以双孢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格局。

3.5 加快人才培养

通过“请进来帮、走出去学,合资、合作、购买专利”等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食用菌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带头人;加快食用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组织广大菇农的从业水平。

3.6 加大科技投入

要加大在食用菌方面的科技投入,进行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母种生产、原种生产,节水节本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加工包装工艺以及栽培下脚料和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

3.7 搞好信息服务

建立信息网络,使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服务功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收集和发布国内外市场信息、价格信息,引导全区食用菌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3.8 壮大龙头企业

目前凉州区还没有食用菌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为适应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需培育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政府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抓好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搞好产品精细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靠质量和信誉提高市场占有率。

[1] 张 柏,王玉忠,张丽萍.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2(2):41-43.

[2] 李冠喜,葛雄灿,魏良志.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1(3):75-77.

[3] 曾先富,熊维全,余学兵,等.四川省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 食用菌,2010(5):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