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马海霞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9个大豆新品种在崆峒区旱地引种试验初报
马海霞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对引进的9个大豆新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冀豆17、汾豆78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增产幅度大,其中以冀豆17折合产量最高,为3 904.04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48.08%;汾豆78折合产量为3 601.01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36.59%。适宜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推广。
大豆;新品种;旱塬地;引种;崆峒区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凉市崆峒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崆峒区大豆种植面积达82.0 hm2左右,平均产量为2 328.0 kg/hm2。但由于引种无序,品种呈现多、乱、杂现象,产量水平也良莠不齐。为了丰富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4年对引进的9个大豆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大豆新品种。
1.1 供试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中黄39、中黄42、中黄24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提供,冀豆17、晋豆23、汾豆78、晋豆19(CK)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提供,小康大豆1号由甘肃省金粒种业有限公司提供,中黄41由山东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庆豆105号由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当地海拔1 600 m,年均降水量482 mm,年均日照时数2 424.8 h,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50 d[1]。试验地为旱塬地,土壤为覆盖黑垆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均匀一致,前茬玉米。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品种为1小区,3次重复。小区面积19.8 m2(3.3 m×6.0 m)。全膜覆土穴播种植[2-6]。4月30日按行距40 cm、株距25 cm在垄上人工开穴播种,每穴播2粒,播种深度3~4 cm。留苗密度22.5万株/hm2。大豆播种到收获期间降水398.7 mm,比常年降水偏少121.42 mm。其余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大豆生长期间田间观察物候期和生育期,10月18日收获时按小区随机取样10株考种,并按小区单收计产。
2.1 生育期
由表1可以看出,参试各品种出苗期与对照品种晋豆19一致,均为5月10日。开花期以中黄42、汾豆78、庆豆105号、小康大豆1号最早,较对照品种晋豆19提前10 d;冀豆17、晋豆23次之,较对照提前6 d;其余品种与对照一致。成熟期以冀豆17、晋豆23最早,较对照早熟9 d;汾豆78、庆豆105号、小康大豆1号次之,较对照早熟7 d;中黄39、中黄41、中黄42较对照早熟1 d;中黄24较对照晚熟1 d。生育期除中黄24较对照延长1 d外,其余品种均较对照缩短,其中以冀豆17、晋豆23最短,较对照缩短9 d;汾豆78、庆豆105号、小康大豆1号次之,较对照缩短7 d;中黄39、中黄41、中黄42较对照缩短1 d。
表1 参试大豆品种的物候期和生育期
2.2 主要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株高均高于对照品种晋豆19,其中以中黄42最高,为75.3 cm,较对照高16.5 cm;中黄41次之,为73.5 cm,较对照高14.7 cm;汾豆78居第3,为70.6 cm,较对照高11.8 cm;其余品种较对照高3.6~10.5 cm。结荚高度以中黄42最高,为12.5 cm,较对照高6.3 cm;中黄41次之,为11.3 cm,较对照高5.1 cm;中黄39居第3,为10.2 cm,较对照9高4.0 cm;冀豆17最低,为4.8 cm,较对照低1.4 cm;其余品种较对照高-0.6~3.0 cm。主茎节数以晋豆23最多,为16.0节,较对照多4.0节;冀豆17次之,为13.0节,较对照多1.0节;庆豆105号最少,为8.2节,较对照少3.8节;其余品种较对照少0~1.7节。单株有效分枝数以中黄39、冀豆17最多,均为4个,均较对照多2个;除中黄24、汾豆78、小康大豆1号较对照少1个外,其余品种与对照相同。单株有效荚数以冀豆17最多,为73.5个,较对照多39.9个;中黄42最少,为28.0个,较对照少5.6个;其余品种较对照多-3.4~30.4个。单株粒数以冀豆17最多,为128.0粒,较对照多33.4粒;中黄42最少,为38.6粒,较对照少56.0粒;其余品种较对照少0.2~53.0粒。单株粒重以冀豆17号最重,为26.0 g,较对照增加8.4 g;中黄39最轻,为9.0 g,较对照减少8.8 g;其余品种较对照增加-8.6~6.4 g。参试各品种的百粒重均较对照增加,其中以中黄41最重,为27.1 g,较对照增加 8.3 g;中黄 24次之,为26.7g,较对照增加7.9 g;其余品种较对照增加0.1~5.7 g。
表2 参试大豆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
2.3 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折合产量以冀豆17最高,为3 904.04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 48.08%;汾豆 78次之,为 3 601.01 kg/hm2,较对照增产36.59%;小康大豆1号居第3,为2 954.54 kg/hm2,较对照增产12.07%;晋豆23、庆豆105号分别较对照增产4.79%、0.38%;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27.39%~49.62%。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116.588 0>F0.05=19.38),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应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冀豆17与汾豆78差异不显著,与其余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小康大豆1号与晋豆23差异不显著,与庆豆105号、晋豆19(CK)差异显著,与其余品种差异极显著;庆豆105号与晋豆19 (CK)差异不显著,与其余品种差异极显著;中黄41与中黄24差异不显著,与中黄42、中黄39差异极显著;中黄24与中黄42差异显著,与中黄39差异极显著;中黄42与中黄39差异不显著。
表3 大豆品种的产量结果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对引进的9个大豆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冀豆17、汾豆78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增产幅度大。其中冀豆17折合产量最高,为3 904.04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48.08%;汾豆78折合产量为3 601.01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36.59%。这2个品种适宜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推广。晋豆23、小康大豆1号、庆豆105号田间表现生长整齐,综合性状好,且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潜力,增产幅度为0.38%~12.07%,适宜在崆峒区旱塬地种植。中黄41、中黄24、中黄42、中黄39可以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1] 梁洞理.陇东旱塬区大豆全膜种植模式研究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3(4):12-14.
[2] 史志锋,段进宝,尹 强,等.泾川县全膜覆土穴播大豆播期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2(6):25-26.
[3] 张 静,李 福,刘广才,等.甘肃发展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主要模式[J].甘肃农业科技,2013(2):56-58.
[4] 王小红.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冬小麦抗旱增产效果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2014(3):19-20.
[5] 欧佐明.会宁县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4(3):45-46.
[6] 张江南.静宁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期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4(8):51-52.
(本文责编:郑立龙)
S565.1
A
1001-1463(2015)07-0047-03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7.017
2015-03-02;
2015-04-13
马海霞(1968—),女,甘肃平凉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电话:(0)138093358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