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抗氧化、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4-05-23

饶体宇 , 吴伯梅 , 鲜思美 *, 张 友 , 包涛涛 , 杨倩

(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省动物疫病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25)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原产于印度,为辣木科辣木属速生乔木树种(刘娇,2019)。其叶营养价值丰富,食用安全,内含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类等多种功能性成分 (Gopalakrishnan等,2016),2012年被我国卫生部门公布为新资源食品 (张彤,2015;长春,2007)。辣木叶提取物主要的活性成分是辣木叶黄酮(FMOL)。研究表明,FMOL具有抗氧化(Siddhuraju 等,2003)、抗菌(王远等,2017)、增强机体免疫力(张幸怡等,2016)等功能。另外,FMOL在调节机体脂质代谢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孙朦等,2018)。目前关于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脂质代谢、抗氧化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25周龄金定蛋鸭为试验动物,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辣木叶提取物,研究其对蛋鸭抗氧化、脂质代谢及免疫相关指标含量的影响,为辣木叶提取物在蛋鸭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辣木叶提取物购自兰州沃特莱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效成分辣木黄酮含量为20%。

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试验选用同一鸭舍内体况良好、产蛋量相近的25周龄金定蛋鸭4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 (不含辣木叶提取物);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5 g/kg和2 g/kg的辣木叶提取物 (有效成分辣木黄酮含量分别为200、300 mg/kg和400 mg/kg)的试验饲粮。基础饲粮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 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试验期间,每天9:00和17:00各喂饲料一次。采用大棚旱养模式,自由采食、饮水。每天光照15 h,清粪一次。试验分为预饲期7 d和正饲期56 d,共 63 d。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抗氧化指标测定 饲养试验结束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每个重复随机抽取3只蛋鸭,翅静脉采血2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于-20℃保存备用。另随机抽取3枚鸭蛋,分离蛋黄,将新鲜蛋黄置于平皿中,用玻棒搅拌均匀后抽取2 mL于离心管中,-20℃保存备用。血清和蛋黄中丙二醛 (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采用上海科兴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进行测定(产品批号均为:LOT NO.:1905N)。

1.3.2 脂质代谢指标测定 样本采集方法同1.3.1,用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血清和蛋黄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

1.3.3 免疫指标测定 血清样本的采集方法同1.3.1;另外,每个重复随机抽取3份新鲜十二指肠样本,每份样本称取1 g左右,用预冷的PBS(pH为 7.2~7.4,浓度为 0.01 mol/L)按 1:9的比例在冰浴上匀浆,5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待检,采用上海科兴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进行测定(产品批号:LOT NO.1904N)。

1.4 统计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SPSS 24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Duncan氏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血清及蛋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血清M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 g/kg组蛋黄MDA含量显著降低,降低了16.6%(P<0.05);与对照组相比,1.5、2 g/kg组血清和蛋黄中SOD活性显著提高,1.5 g/kg组血清和蛋黄SOD分别提高17.3%和 30.2%(P < 0.05),2 g/kg组血清和蛋黄SOD分别提高31.1%和43.9%(P<0.05),在改善血清和蛋黄SOD活性方面2 g/kg组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1、1.5 g/kg组血清和蛋黄中GSH-Px活性无显著变化 (P>0.05),2 g/kg组蛋鸭血清和蛋黄GSH-Px活性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4.2%和15.5%(P < 0.05)。

表2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血清及蛋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血清及蛋黄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辣木叶提取物对血清中TG、TC和LDL-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P>0.05),1.5、2 g/kg组的血清HDL-C含量显著升高17.1%和26.1%(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T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 g/kg组蛋黄TC含量显著降低14.3%(P< 0.05);1.5、2 g/kg组蛋黄 HDL-C 含量分别升高9.2%和 20.9%(P>0.05),LDL-C含量分别降低9.8%和15.9%(P<0.05)。

表3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血清及蛋黄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2.3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免疫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2 g/kg的辣木叶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蛋鸭血清IgA和十二指肠sIgA含量,血清IgA含量分别提高了40.2%和47.5%(P<0.05),十二指肠sIgA含量分别提高了 41.8%和 65.6%(P<0.05);2 g/kg组的血清IgG、IgM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16.5%和35.4%(P<0.05)。

表4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血清及蛋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MDA是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后产生的过氧化反应终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脂质过氧化强度和膜系统损害程度 (刘娇,2019);SOD和GSH-Px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SOD能够将高活性的O2-催化为低活性的过氧化氢,而GSH-Px能分解体内的过氧化物,SOD和GSH-Px相互作用,进而保护细胞膜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张艳梅等,2019)。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自由基对机体的氧化损伤,发挥抗氧化作用(谢相悦等,2018)。岳秀洁等(2016)、王远等(2017)在体外抗氧化试验中研究发现,辣木叶黄酮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孙朦等(2018)、陈瑞娇等(2007)也证实了辣木黄酮能够显著降低小鼠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 g/kg的辣木叶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蛋黄中MDA含量,说明辣木叶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蛋鸭体内的脂质过氧化;1.5、2 g/kg组血清和蛋黄中SOD活性显著提高;2 g/kg组蛋鸭血清和蛋黄中GSH-Px活性显著提高,说明辣木叶提取物可通过提高蛋鸭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发挥抗氧化活性。

3.2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血清及蛋黄脂质代谢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HDL-C降低和LDL-C升高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HDL能够将存在于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被分解代谢,有效介导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韩献华等,2016),而较高的LDL-C则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陈银华等,2018)。贺家勇等(2018)研究表明,12、24 mg/kg的玫瑰黄酮能够显著降低TC、TG水平,且能显著升高HDL-C水平;孙朦等(2018)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高、中剂量的辣木黄酮饲喂高脂血症小鼠,能极显著降低血清中TC、TG、LDH-C含量并极显著提高HDL-C含量,谢贵林等(2015)研究发现,100 μmol/L 的雪菊黄酮能够通过抑制HMG-COA活性来降低肝细胞中总胆固醇含量,Pankaj等(2010)研究证明,辣木叶提取物能够降低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 g/kg辣木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蛋黄TC、LDL-C和显著提高HDL-C含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辣木黄酮能降低HMG-CoA还原酶活性,进而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并通过提高HDL-C的含量,促进肝外组织的胆固醇逆向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被分解,进而降低了鸭蛋中TC含量。

3.3 辣木叶提取物对蛋鸭免疫指标的影响IgG、IgA和IgM是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免疫分子,杨汝才(2019)等在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辣木黄酮饲喂蛋雏鸭,结果发现0.4%组蛋雏鸭血清中IgA含量显著提高 (P<0.05),张幸怡等(2016)在饲粮中添加0.9~1.8 g/kg的辣木叶提取物发现,血液中IgA和IgG的含量显著提高。而sIgA是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因子(王定越等,2012),在免疫防御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抗病能力随sIgA分泌量的增加而增加(谢全喜等,2013)。研究表明,sIgA能干扰病原生物附着于宿主细胞,从而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及感染(李伟等,2008),金钟(2014)用中剂量的沙棘叶黄酮饲喂小鼠,结果发现,小鼠肠道黏膜中sIgA的含量显著提高,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 g/kg的辣木叶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蛋鸭血清中IgG、IgA、IgM和十二指肠中sIgA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辣木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提高了抗体的合成能力,从而增强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王志刚等,2019)。

4 结论

饲粮中添加辣木叶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鸭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蛋黄中胆固醇含量,促进血清中IgG、IgA、IgM和十二指肠中sIgA的分泌,本试验条件下,2 g/kg组效果最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