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东省饲料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4-05-23

广东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巡视员 陈福林

广东是畜牧水产业大省,也是饲料生产消费大省,其产量、产值和质量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畜牧水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广东省饲料工业在发展中,不断坚定了安全、集约、高效和科技兴饲的观念,但由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条件、饲料原料匮乏等客观因素,广东省饲料工业发展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饲料原材料价格震荡、饲料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环境背景下,我们更有必要认真分析、系统总结、深入探讨,共同探寻今后饲料工业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广东饲料业现状及特点

1.生产总量大 据统计,2009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1753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8,产量和产值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2.发展速度快 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饲料行业迅猛发展。2000~2009年10年间,广东省工业饲料总产量年均增长10.6%(见图1),饲料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57%(见图 2)。

图1 2000~2009年广东省工业饲料总产量变化图(万吨)

图2 2000~2009年广东省饲料工业总产值变化图(亿元)

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水产业的持续增长,使这一时期广东省肉、蛋、水产品产量连年递增,年均增长率分别达7.10%、8.83%、8.76%。饲料工业已经成为保持广东省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结构趋向合理 从工业饲料分类看,广东是饲料生产大省,也是饲料原料匮乏的省份,养殖户难以独自解决饲料粮问题。加之,养殖的土地、劳动力、能源成本等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投入产出方式的天平倾向了配合饲料。未来,随着养殖规模化提高、饲料营养科技和配制水平的进步,以及食品安全的社会要求对配合饲料使用的推动作用,配合饲料仍将占主导地位(见图3)。

图3 近10年广东省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结构图

从品种结构来看,在肉产品消费习惯、养殖业区域资源和模式的双重作用下,产品结构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总体上看,水产、猪饲料比例增加,禽饲料下调,广东省已形成了以畜禽配合饲料为主体、水产配合饲料快速增长的饲料消费格局(见图4)。

图4 近10年广东省猪、禽、水产饲料产量结构图

4.规模逐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广东省产销30万吨的企业集团共计10家(见表1,集团在外省设厂产量已剔除);2009年,广东省饲料产量超过1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55家,产销量合计1012万吨,占全省饲料总量的58.3%。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定律,广东省部分大企业依靠其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一系列优势不断扩大,饲料工业将进一步加速整合,总体上来看,广东省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还在加速,行业集中度还在不断提高。

5.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广东省饲料工业能快速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推动。首先,得人才者得天下,广东省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目前,全省饲料工业从业人员总数达37268人,较2003年增加近万人,其中博士204人,占全国饲料工业博士从业人数的13.6%;硕士753人,占全国饲料工业硕士从业人数的14%。高素质人才为饲料工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招募机制,行业薪酬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见表 3)。

表1 2008年广东部分集团企业销量和玉米消费量

表2 2003~2009年广东省饲料工业从业人员结构 人

表3 广东省饲料工业3年工龄以上员工薪酬水平 万元/年

其次,进入新时期以来,广东省饲料工业形成了 “政府职能部门推动、行业科研院所及高校领跑、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饲料科技研发与创新机制,在营养需求研究、饲料原料与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等领域硕果累累。2002~2009年,广东省饲料类科技成果1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以上38项,获取专利60余项(见表4)。在企业科研投入方面,温氏、海大、粤海、溢多利等企业较为突出,近年来研发投入过亿元,取得了成果、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助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表4 2002~2009年广东省饲料科研成果统计

伴随科技进步,广东省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据国家饲料产品质量一年两次的抽查显示,近10年来,广东省饲料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2.5%~97.7%的较高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

二、存在问题

1.小规模生产企业依然居多 广东省饲料企业发展不平衡、群体数量较大,小规模生产企业依然居多。据统计,广东省各类饲料工业企业总数800家(以持证数计算)。据行业调研显示,2009年,广东省产量超过10万吨的饲料生产企业有55家,产量为1012万吨,占全省饲料总产量58.3%,意味着广东省有500余家企业平均每家月产销量不足1000吨,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还未摆脱“小、乱、散”的境地,生存形势依然严峻。

2.整体尚未跳出低水平竞争 广东省饲料业快速发展,产量不断提高,规模化逐步扩大,市场化程度较高,这些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低水平竞争仍然较为普遍,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影响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值得反思。

一是同质化竞争还比较普遍。同质化竞争,尤其是低水平的产品竞争,必然会恶化行业整体的市场环境。在没有品牌、名牌和高端产品的情况下,导致企业“唯成本论”而忽视品控、环保和员工福利,甚至斗价、赊销和虚假宣传而损坏了市场环境。

二是赊销依然是发展的一大障碍。据了解,广东省饲料赊销现象虽有减少但依然存在,给经营带来了极大风险。

3.原材料基地建设滞后 饲料原料稳定、充裕的供给是企业高效运营的保证,是稳定产品质量和取得经营利润的关键。广东省饲料原料相对匮乏,大宗原料依赖调入。以玉米为例,广东饲用玉米年用量不低于1000万吨,但广东省基本不产玉米,饲用玉米主要来自东北地区,较少部分来自华北地区。目前,广东省饲料企业坐等贸易商送货上门的占全省玉米供应总量的70%以上,中小企业几乎全部依赖此方式。仅有温氏、海大等少数企业采用原材料基地建设和自主储运方式解决原料供应问题。随着规模化发展的加快,广东省饲料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越发显得迫切。

4.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基础。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给畜牧业再次敲响警钟。在近年组织的几次饲料安全专项检查、飞行抽查和农业部例行抽样检查中,广东省饲料检验合格率情况较好,但这并不能说明饲料行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可以高枕无忧。

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把好原料关是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企业的多次调研可以发现,企业检化验手段落后,一些大企业检化验仪器设备简陋,缺乏快速检测手段。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良好的检化验设施和技术的准备,又谈何把好原料关。

三、创新思路,再上新台阶

1.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准入门槛 为保证饲料质量安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饲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如饲料生产企业应当有与生产饲料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要求检化验人员持证上岗等,且对生产加工车间、仓储、检验等场所均有一定的配套面积要求;此外,对管理制度和有关原料采购贮藏、生产加工、检验等各环节的记录提出严格的要求。

2.开发原料基地,稳定原料供应 把握原料供应,就拥有了经营的主动权。建议企业采取灵活和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施原料基地建设。在产销需求的基础上,由等货上门逐步转为在北方港口买粮,然后自己组织发运到广东;因势利导,适时实践,直接深入到产地,以建设基地、自主收购或委托当地代理收购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地自主收储,并组织发运。

目前,温氏、海大、南宝、加大、金新农等少数企业已成功地在北方组织玉米发运工作,并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推进了原产地原料基地建设和自主收储工作。

3.加强科研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建设饲料强省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强科研队伍、科研场所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并努力将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研发方向来看,行业科研要将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作为所有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的重要指南。对优质、高效、安全、低成本饲料关键技术和精准饲料加工技术加以重点投入,重视培育“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服务创新能力。

从研发内容来看,应加强技术集成,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一是加强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基础问题研究;二是大力推广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饲料和安全饲料配方技术的开发;三是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四是集中力量,加快饲料资源开发、时产36吨以上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生产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对于企业科研来说,要将降低成本、研发新产品和引导健康养殖结合起来。以广东海大集团为例,连续几年他们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3‰~5‰,分别建立了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开发的新产品经试验后投放市场,并通过针对性的营销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饲料产业 从畜牧业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条看,饲料只是生产资料投入的中间产品,必须紧紧连接产业上、下游,才有生命力。在产业链价值经营思路下,广东省优势企业乃至优势行业,应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其资本扩张和产业链延伸,这也将是行业“洗牌”、资本重组的一种方式。产业化经营意味着为产业各环节提供更多的、流程的、全程的、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从行业整体看,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大型饲料企业在资金、技术、团队等方面为产业化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而中小饲料企业,应主动寻求产业合作,在产业链条中寻找专业定位,融入产业化实践。

目前,广东省部分饲料企业如恒兴集团、海大集团、江门得宝集团、广州澳洋等企业都加快了其产业融入和产业化经营的步伐。饲料企业在产业链融入、上下游整合中,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渐进的做法:一种是由种苗入手,实践“好种苗、好饲料、高效益”承诺,进而促进营养科技与养殖业的联系;二是建立屠宰、食品加工厂,发挥冷库、加工厂在畜禽水产品收购中的调节作用,为养殖用户降低运转风险,进而增强用户信心,促进定制饲料销售。除此之外,也可介入动物保健品领域,通过诊疗、药品服务,提高品牌亲和力。

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必定推动饲料企业在农牧产业化中的重新整合。

5.加强服务,促进发展 从畜牧业产业链价值体系看,饲料环节的价值在外移,逐步移向终端和上游,这是新时期饲料行业的一个明显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饲料企业的核心能力将表现为企业的服务能力。

目前,我省不少企业提出了 “服务型企业定位”的战略转型思路,通过提高综合的服务能力,为产业链各环节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内,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对外,围绕产业链价值再造,生产高性价比饲料,通过综合服务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饲料业应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养殖业升级,为引导健康养殖和促进养殖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6.加强原料监测,确保质量安全 加强饲料安全已放在整个行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检测手段,抓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规范饲料用药,严查违禁药物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确保饲料安全。

行业企业是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行业企业须遵守法规和加强自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特别重视饲料添加剂的正确合理应用,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慎用抗生素,控制原料、配方、销售等环节污染,必须把“安全饲料即食品安全”这一理念贯彻到企业实践当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