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 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
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将为前沿技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前沿,激发基础科研和前沿领域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一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奠定抢占全球科学技术制高点的基础,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突破能力的竞争。而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是解决各种科学和技术前沿问题的重要工具。
以重大基础科研装置为基础建设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建设怀柔科学城,顺应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将为前沿技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前沿,激发基础科研和前沿领域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一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奠定抢占全球科学技术制高点的基础,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怀柔区坚持科技立区,面向未来发展布局科技资源。近年来,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等12个院所,24个产业化项目落户怀柔,特别是拟在怀柔布局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更使怀柔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目前,怀柔区已初步具备集高等教育、前沿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的区域创新中心的雏形。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怀柔科学城的任务,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三足鼎立、错位发展的区域创新空间格局,巩固和强化了北京创新体系在全国的引领地位。
怀柔科学城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相比,在创新要素、组织模式、创新模式、运行模式、产业影响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化的特点。在创新要素上,怀柔科学城以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和公共支撑服务平台为主;在创新模式上,怀柔科学城是典型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型;在组织模式上,怀柔科学城是“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同主导”;在产业影响方面,怀柔科学城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怀柔科学城建设可以有效弥补首都创新体系中对原始创新部署力度不足的问题。
怀柔科学城重点是通过布局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搭建科技创新和公共支撑服务平台,高水平建设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新地标。怀柔科学城承载着落实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完善首都创新体系,增强首都原始创新能力的重大任务。
3年来,怀柔科学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在国家批复怀柔科学城的建设方案以来的两年多,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每年多次调研,召开座谈会,部署研究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工作。大科学装置和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关键突破,其中5个大科学装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首批的5个科教创新研究平台已经竣工,2019年年底11个专项设施也将开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正在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初步聚集,科学城持续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开展合作;建立了多组织推进机制,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正在加大力度。
正在建设中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
怀柔科学城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这就需要构建有核无边、引领世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调研组认为,怀柔科学城现有的管理机制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涉及的主体较多,目前科学城管委会难以高效协调,有必要从全市层面进行调配。
调研组建议,加强北京市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一是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办公室、怀柔科学城专项办、中关村怀柔园的职能统一整合到怀柔科学城管委会,进一步厘清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和市发展改革委职责分工;二是加快对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的行政赋权,第一批行政赋权可以分三年实施;三是加强怀柔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层级配置,建议党工委书记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副中心模式,由主管市领导兼任,增强统筹协调能力,管委会主任尽快到位履职。
鉴于2021年大科学装置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但仍存在试运行期间没有费用支持、后续运行费用不够充足、社会资本参与大装置部分建设如何运营等问题。调研组认为,有必要尽快同步研究大科学设施开放运营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大设施集中协作、专业化公司运营的管理模式,提高大设施的管理效率、协同程度和开放程度;二是探索建立基于成本的市场化对外开放收费制度,探索通过应用转化反补方式,增加运行经费来源渠道;三是探索大科学装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在大科学装置建成后有效推进大科学装置的社会化运营模式。
针对怀柔科学城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住房保障、基础设施配套、成果转化等一揽子政策尚未制定的现状,调研组建议,明确科学城核心区域为政策特区,出台相关先行先试政策。举全市之力支持怀柔科学城建设,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可考虑先以2.6平方公里核心区作为试点,从先行先试、政策从优、充分赋权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可对管理体制、开发建设、投融资、人才服务、住房保障、财政支持、重大基础研究经费、土地利用、怀密两区合作等出台政策。
此外,建立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建立一个集预审、快速审查、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兼具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目前,怀柔科学城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国际顶级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创新环境有待提升,生活配套环境也有待完善。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符合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需求的生活及创新环境。
第一,要大力聚集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必需的创新要素。
加快将怀柔科学城建设成为国际人才社区。尽快将怀柔科学城纳入到北京市第二批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并试行国外信息网络开放管理政策、关键科技领域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或参与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优化外籍人才引进、服务、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政策,建立外籍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加强与国内外重大工程需求的对接,争取国际科研机构落户怀柔科学城。围绕物质科学、宇宙起源与演化、地球系统等领域,组织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对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前瞻性布局;主动加强与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对接,在建设未来太空实验室方面争取优势、超前布局;争取国际科技组织、联盟或分支机构落户怀柔科学城。
第二,优化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建设的各类创新主体布局。
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在怀柔科学城布局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有效整合科学城内大科学设施、交叉平台等科教资源,抓紧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撑运行体系。二是尽早研究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决策机制和管理运营机制,创建国家实验室评估评价机制和评价激励体系,更大程度上释放科研人员的科研探索自主权,进行更大范围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科技创新。
支持筹建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要加速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可率先支持北京应用数学研究院适用市政府《关于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北京原始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第三,全力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发展环境。一是实施适合怀柔科学城发展的快速轨道交通,实现与北京主城区便捷、快速的高频通行,尽早研究将北京机场大兴线至北京机场顺义线外延至怀柔科学城,从而促进怀柔科学城国际化发展进程;二是推动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城布局,提高学校名校升学率,将有助于科学城吸引青年科研人才;三是建立科技人才长期居住、短期交流居住等分类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科研人员的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并对领军人才提供工作住房。
目前,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体系主体形式较单一、主体间联系不足,存在着现有科研系统封闭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打破、科研与产业的有机联系还未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氛围环境并未有效形成、产学研合作仍不顺畅等问题。调研组提出,应着力培育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产业化体系及创新生态系统。
在创新生态系统及创新链构建方面,北京市应发挥主体作用,优化院市合作机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专项办和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的协同联动。在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阶段,院市合作应是“主力出征,地方支前”。
如何形成辐射全球的创新生态?一是加大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际科技组织总部和非盈利性科技组织等在怀柔科学城内布局建设。二是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汇聚全球范围内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各类创新主体。三是形成有序合作、良性循环、协同发展、有核无边的自组织生态体系,短期着力打造以科学城2.6平方公里为核心辐射整个怀柔科学城的创新生态,中长期形成以怀柔科学城100多平方公里为核心辐射全球的有核无边的创新生态。四是要多渠道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院所、高校与创新型企业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形成联合创新格局。
在构建产业化体系方面,应高起点跨区域布局产业链。将怀柔科学城原始创新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相结合,围绕科学城物质、材料、光电、生命科学等科学领域,打造京津冀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加大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在北京及津冀地区落地转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