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发展湖北省特色农业经济的思考

时间:2024-05-23

丁锋+朱世坤

摘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产业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提出了发展湖北特色农业经济的基本思路,研究探讨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湖北特色农业经济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特色发展;对策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235-04

Thinkings on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DING Feng, ZHU Shi-kun

(Hubei Provincial Financial Leading Group Office/ Hubei Provincial Leading Group Office of Rural Work, Wuhan 430071,China )

Abstract: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economy is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transforming the methods of economy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necessary choice to promote characteristic competition of industries and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basic ideas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advices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were proposed as well.

Key words: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ubei province

特色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湖北区域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各地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走特色发展道路。如何引导和推动湖北各地真正走上特色发展道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是湖北“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1 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

1.1 要提高思想认识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产业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拓展视野看特色。妥善处理好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思想上由片面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部署上把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等硬性指标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统筹考虑;落实上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的道路。坚决杜绝只图高速度、快增长,以牺牲环境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1]。

二是开阔思路谋特色。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应有开放性、全局性的思维,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做好战略定位,进行战略分析,编制战略规划,以特色谋优势,以特色促发展。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土”字上下功夫,把最有特色、最优质的主导产品挖掘出来,开发优质高效产品。因地制宜,差异化竞争、专业化发展,树立和培育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不论是特色产品的开发,还是特色市场的培育;也不论是特色产业的建设,还是特色资源的转化,都应打“差异牌”,防止千篇一律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走好特色之路。

三是明确重点创特色。把立足点放在特色产品的开发上,把关键点放在特色产业的培植上,把支撑点放在特色资源的转化上。善于在把握经济全局中发现特色、在推动发展中创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打造特色,做到造就一品,育成一业,你打你的优势仗,我走我的特色路,形成规模,建成支柱,努力形成“千帆竞发、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1.2 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有新突破

扶持龙头企业,抓好“第一车间”,是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

一是把龙头舞起来。全面落实国家、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有关政策,通过扶持培育,激发主体内生活力,做大做强一批创新能力强、主要产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发展格局。坚持“一企一特”,发展特色企业,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着眼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引导龙头企业与国内外优强企业合作,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二是把项目引进来。进一步强化“抓大项目、上大项目”共识,瞄准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特色企业,围绕重点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千方百计寻求大项目,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想方设法突破大项目,尽快培育一批延伸类、配套类项目,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市场潜力大、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多的骨干税源企业。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在项目报批、审核、融资、用地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促进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与大企业包括境外企业建立互利协作关系,在配套中开辟大市场,涌现更多的行业“单打冠军”,成为产业集聚的助推器。endprint

三是把利益联起来。抓好一体化开发中龙头加工企业这一关键环节,一头连结基地,一头连结市场,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贸工农、产加销一条龙,把基地与农户同市场连在一起。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在开发特色产业中收入稳定增长。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公司与农户合作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发展特色产业的动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3 要在壮大差异化特色产业上有新拓展

牢固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新理念,破除“大而全”、“小而全”老观念,根治“多、小、散、乱”老毛病,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转”[2]。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现实和潜在等多种市场,把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结合起来,利用市场不断完善和壮大特色经济。根据市场导向高起点编制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规划体系。在选择特色产业中,保证有持续的、长期的生产要素投入,善于利用和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多种资源;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创新空间,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发展水平;能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辐射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发展,变单一产业优势为产业集群优势,获得产业良性互动综合效应。

二是高起点建设农业园区。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充分调动县区、村镇、企业、农户发展特色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园区经济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竞相跨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果、蔬、茶”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四大优势农业产业园区:以设施蔬菜、鲜食果品为主,建成一批城郊型产业园区;以观赏园艺、农业休闲为主,建成一批资源型产业园区;以精品蔬菜、特经特粮为主,建成一批订单型产业园区;以高效经济作物、特种养殖为主,建成一批种养型产业园区,不断推出新品种,丰富产品特色,逐步形成“一园一品、一区一特”新格局[3]。

三是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湖北气候、地形、地貌多样性自然资源禀赋,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着力支持有湖北特色的粮油、畜禽、水产、林特、棉麻、果茶等产业发展,把特色种植养殖业做优做强,使特色种植养殖业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专业化和品牌化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比重,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农业板块经济,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2 发展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培植支柱产业,必须强化科技支撑,不断解决难题、挖掘潜力,确保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发挥科技优势,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以湖北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科研院所及科技成果为支撑,加大科技投入,构建从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品加工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大力发展产前优质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中深加工及加强产后销售、信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加快推广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

二是抓好产学研结合,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泉。建立产学研长效机制,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对接,在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距离,加快一流科技人才和成果向企业集聚。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和带动湖北省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产业创新提供活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产业跃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类涉及民生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在科技发展计划中优先安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业投资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技术创新金融支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投入机制和金融环境。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加强金融支持。

3 树立产品品牌形象

依托市场、开拓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带动、科技支撑、政府扶持,全方位树立产品品牌形象,不断增强品牌扩张力和带动力,将湖北产品品牌推上持续发展轨道。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国际标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划,积极动员全行业共创区域品牌,提升行业形象,提高相关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做到创一个名牌,兴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引导企业搞好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名牌优势企业为主体的资本运营,带动其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及平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名牌企业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等现代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衔接和对基地与农户的带动,逐步打造并形成具有增值潜力的特色品牌,走出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品牌创新之路,通过品牌市场带动战略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湖北造”产品市场竞争力[4]。endprint

二是形成品牌效应。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加快农业科技品牌化建设,支持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注册集体商标,支持农产品及涉农产品创立中国驰名商标。以科技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科技品牌产业化经营,建立品牌产品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促进品牌农产品安全流通和建立国际化绿色通道。积极研发有利于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统一使用和管理,加强农产品市场主体的诚信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

三是政府引导扶持。由专门机构组织制定品牌发展规划,为品牌创立、发展和壮大创造良好条件;大力推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抓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积极挖掘和开发传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精品名牌;对品牌的认证、注册、科研、广告等有关费用,财政给予一定扶持和资助;增强商标法律意识,提高产品商标注册成功率;减少行政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制作专题片、产品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不断扩大湖北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4 政策建议

4.1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在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上有新机制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深加工、销售市场等一体化运作模式,努力提升组织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建立政策扶持机制。简化手续,放宽条件,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创建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专业合作发展基金,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必要财政补助;建立信贷、财税和登记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对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引进项目、加工销售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和优惠。

二是建立内部运营机制。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完善合作组织体系,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无序竞争。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矛盾,强化合同契约关系,切实保护合作成员合法权益,形成互促共荣发展局面。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教育,执行合同条款,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合作组织有序发展。

三是建立产业经营机制。建立完善“特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农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纽带作用。立足区位、市场、资源、技术等实际,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树立一批管理规范、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发展,联合应对市场变化。推进经营体制创新,突出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促进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5]。

4.2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举措

体制机制障碍是影响特色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下大气力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进一步加强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尤以创新商业模式最为主要,要充分发挥其市场带动作用,提升商业价值,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要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合力,推动特色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创造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制度环境。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不同地区的合理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在信息支持、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着力提高各级领导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实践能力。

三是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财政向特色经济主体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强化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鼓励社会、企业、民间等出资参股,组建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投资公司或担保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制定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入特色产业开发建设。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收集、管理咨询、科技扶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努力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湖北农村统计年鉴[M].武汉: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www.hubei.gov.cn/. 2012-03-08.

[4] 赵凌云.走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促湖北发展方式转变[J].决策参考,2010(41):28-40.

[5] 赵凌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J].政策,2012(12):29-3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