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艾劲松 熊和琼 万磊 冯海旭 王雪
摘要:对潜江市54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寒露风”的发生状况和日数演变趋势以及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高于干冷型,9月上中旬多为湿冷型“寒露风”,9月下旬多为干冷型“寒露风”。研究还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寒露风”发生次数不断降低,总日数也在不断减少。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干冷型“寒露风”日数的显著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湿冷型日数显著周期为2~3年、4~5年以及8~10年。证明潜江市选用杂交晚稻品种是正确的,因为其一般都在9月上旬抽穗扬花,有接近80%保证率的年份无“寒露风”危害,可以安全齐穗,但在防御湿冷型“寒露风”措施上更应加强。
关键词:寒露风;湿冷型;演变趋势;潜江市
中图分类号:S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006-04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ving Tren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ld Dew Wind”
Weather in Qianjiang City
AI Jin-song,XIONG He-qiong,WAN Lei,FENG Hai-xu,WANG Xue
(Qianji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Qianjiang 433100, Hubei,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types of “cold dew wind” happened in Qianjiang city during 54 years were analyzed on the occurring situation, evolving trend of occurring days and cy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wet-cold typ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ry-cold type. In early and middle September, it was basically wet-cold type of cold dew wind. In late September, it was dry-cold type. It is revealed that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90s, both the frequency and the total occurring days of “cold dew wind” continued to decrease. The results of significant wavele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minent periods of dry-cold type “cold dew wind” occurring days were about 3~5 years and 15~18 years. For the wet type, the prominent periods were 2~3 years, 4~5 and 8~10 years. The results provided verification for the choice of late hybrid rice. Because its heading-flowering stages was generally in the early September, it could avoid “cold dew wind” harm and safely get full heading. But for this late hybrid rice, the defensive measures of preventing wet-cold typ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cold dew wind; wet-cold type; evolvement trend; Qianjiang city
“寒露风”通常是指“寒露”节气期间华南晚稻抽穗扬花敏感时期,若遭遇日平均气温连续3 d或以上低于20 ℃的低温,不能正常授粉、受精,就会造成空壳率增高,结实率下降,导致减产,故俗称“寒露风”。而长江中下游一带,晚稻主要是粳稻,在9月中、下旬进入抽穗扬花期,同样易遭受低温危害,虽未到寒露也就沿用了“寒露风”。
在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潜江等地,由于杂交稻产量优势明显,随着杂交晚稻的推广,其抽穗期提前,遭遇“寒露风”的频次相对减少,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晚稻移栽受到早稻成熟期的限制,在目前早稻组合多为中、迟熟品种,杂交晚稻耐低温性较粳稻差的情况下,在日均温连续3 d低于22 ℃就易受害,因此杂交晚稻齐穗期又易受“寒露风”的影响,导致抽穗不畅、产生包茎[1-3],同时授粉不良,空秕粒增加,产量降低。有关专家学者对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4-13],但“寒露风”的统计指标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性,研究范围也多限于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苏荣瑞等[14]对湖北省江汉平原“寒露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未对“寒露风”发生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因此,利用湖北省潜江市历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潜江市历年不同程度、类型“寒露风”发生次数、日数以及演变趋势、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潜江市乃至江汉平原晚稻种植结构布局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晚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潜江市气象观测站位于东经112°54′,北纬30°24′,海拔31.2 m。
1.2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选取潜江气象观测站,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的1959—2012年共54年气温及降水等系统观测资料。“寒露风”的统计与相关计算方法,参考了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寒露风等级》(QX/T94-2008)。由于江汉平原晚稻抽穗扬花期多分布在9月上中旬,因此将1959—2012年逐年9月1~30日作为“寒露风”发生时段进行统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线性回归以及小波分析等[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寒露风”发生次数
按照“寒露风”等级划分指标,对潜江气象观测站1959—2012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潜江市干、湿不同类型“寒露风”历年9月出现次数(表1)。
从1959-2012年历年9月“寒露风”发生等级来看(表1),54年潜江市干冷型“寒露风”轻度与重度出现次数相当,而湿冷型“寒露风”轻度发生次数明显多于重度;从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来看, 9月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较湿冷型少,54年干冷型“寒露风”一共出现54次,1.0次/年,而湿冷型“寒露风”一共出现73次,约1.4次/年,可见湿冷型“寒露风”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干冷型。通过对干(湿)冷型“寒露风”总发生次数统计可以看出,潜江市轻度“寒露风”发生次数要多于重度,9月“寒露风”54年总发生次数为127次, 2.4次/年。其中重度“寒露风”发生37次,约0.7次/年,重度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最低,54年共发生9次,约0.2次/年。
2.2 “寒露风”发生时间分布规律
统计分析(表2)表明,干冷型“寒露风”(不论是轻度还是重度)在9月上旬发生次数很少(3次),9月下旬发生次数最多(39次),占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的72%;轻度和重度湿冷型“寒露风”在发生时间上则有所不同,轻度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9月下旬最少,而重度湿冷型“寒露风”的发生时段则与干冷型“寒露风”较为相似,上旬最少、中旬其次、下旬最多,总体而言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占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的75%,9月下旬发生次数最少。从“寒露风”总发生次数来看,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在9月下旬最多,占总发生次数的45%,9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占总发生次数的22%。
2.3 “寒露风”年代际变化特征
表3给出了从1961年开始,每10年各种类型“寒露风”发生的次数,可以看出,20世纪60~80年代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较多,每10年为27~29次,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里“寒露风”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为14~21次,重度“寒露风”一直呈降低趋势。
2.4 “寒露风”日数年际变化
由图1可以看到,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明显多于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这与表1中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少于湿冷型的现象相对应。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呈振荡型上升趋势,振荡周期为4~6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呈平稳状态,90年代后期发生日数呈振荡型下降趋势,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0.035 7x+8.111 8,回归系数为-0.035 7,表明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随时间推进总体呈下降趋势。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呈上升趋势,70年代初骤降,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又呈上升趋势,9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其线性回归方程为■=-0.022 6x+0.936 4,回归系数为-0.022 6,表明干冷型“寒露风”日数总体也呈略微下降趋势。
2.5 “寒露风”日数周期分析
对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进行小波分析,从实际值(图2a)可以看到,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在年际变化上比较明显的周期有20世纪60-70年代的3~5年、70-90年代的7~9年以及2~3年,21世纪之后周期并不明显;年代际变化上比较明显的周期有14~20年以及13~19年。由图2b可知,年代际14~20年周期较明显,年际尺度上3~5年周期较明显。因此可以得到干冷型“寒露风”日数的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
图3给出了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的小波分析结果,同样可以得到,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比较显著的周期年际上为2~3年、4~5年,年代际上为8~10年。
3 结论与讨论
1)潜江市出现湿冷型“寒露风”次数高于干冷型“寒露风”次数,干冷型“寒露风”轻度与重度相当,湿冷型“寒露风”多为轻度。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较多,不仅与湿冷型“寒露风”温度指标相对广泛有关,同时也与潜江市气候特点有一定联系,即发生“寒露风”时有效雨日较多。
2)从“寒露风”发生时段上看,潜江市9月上中旬多为湿冷型“寒露风”,9月下旬多为干冷型“寒露风”;干(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下旬,占总发生次数的45%,9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占总发生次数的22%。因此,选用杂交晚稻品种是正确的,因为该品种一般都在9月上旬抽穗杨花,有接近80%保证率的年份无“寒露风”危害,可以安全齐穗。
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江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寒露风”发生次数都在不断降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发生“寒露风”条件受限有关。
4)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的显著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显著周期为2~3年、4~5年以及8~10年。提醒人们在防御湿冷型“寒露风”措施上更应加强。
5)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双季晚稻种植带以及种植品种也逐渐发生变化,原先“寒露风”指标是否与之适应,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曹涤环.寒露风对杂交晚稻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6(9):9.
[2] 王伯华,何兆琴,沈祥峰.粳稻寒露风类型及防御措施[J].农技服务,2001(7):11.
[3]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4] 魏 丽.“高温逼熟”和“小满寒”对江西省早稻产量的影响[J].气象,1991,17(10):47-49.
[5] 魏 丽,金勇根,章毅之.江西省寒露风灾害及其防御[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6,20(增刊):53-58.
[6] 吴有训,李敬义,徐光海,等.宣城寒露风气象要素的统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25(2):l69-171.
[7] 李艳兰,苏 志,涂方旭.广西秋季寒露风的气候变化分析[J].广西气象,2000,21(6):54-57.
[8] 杨乐清,刘敬收,郭 玲.“寒露风”对益阳地区双季晚稻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48-149.
[9] 李 军,邓先瑞,陈龙祥.江西省寒露风的时空分布与预防措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1):123-128.
[10] 嵇瑞发.浙江省寒露风的气候特征[J].浙江气象科技,1994(1):31-35.
[11] 辛学飞,赵英莹.湘西北寒露风天气的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83-6286.
[12] 李克勤.湖南粮油作物生产与气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 刘文英,张显真,简海燕.江西近50年寒露风演变趋势及其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4):67-71.
[14] 苏荣瑞,耿一风,田 皓,等.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020-5023.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2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选取潜江气象观测站,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的1959—2012年共54年气温及降水等系统观测资料。“寒露风”的统计与相关计算方法,参考了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寒露风等级》(QX/T94-2008)。由于江汉平原晚稻抽穗扬花期多分布在9月上中旬,因此将1959—2012年逐年9月1~30日作为“寒露风”发生时段进行统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线性回归以及小波分析等[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寒露风”发生次数
按照“寒露风”等级划分指标,对潜江气象观测站1959—2012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潜江市干、湿不同类型“寒露风”历年9月出现次数(表1)。
从1959-2012年历年9月“寒露风”发生等级来看(表1),54年潜江市干冷型“寒露风”轻度与重度出现次数相当,而湿冷型“寒露风”轻度发生次数明显多于重度;从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来看, 9月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较湿冷型少,54年干冷型“寒露风”一共出现54次,1.0次/年,而湿冷型“寒露风”一共出现73次,约1.4次/年,可见湿冷型“寒露风”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干冷型。通过对干(湿)冷型“寒露风”总发生次数统计可以看出,潜江市轻度“寒露风”发生次数要多于重度,9月“寒露风”54年总发生次数为127次, 2.4次/年。其中重度“寒露风”发生37次,约0.7次/年,重度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最低,54年共发生9次,约0.2次/年。
2.2 “寒露风”发生时间分布规律
统计分析(表2)表明,干冷型“寒露风”(不论是轻度还是重度)在9月上旬发生次数很少(3次),9月下旬发生次数最多(39次),占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的72%;轻度和重度湿冷型“寒露风”在发生时间上则有所不同,轻度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9月下旬最少,而重度湿冷型“寒露风”的发生时段则与干冷型“寒露风”较为相似,上旬最少、中旬其次、下旬最多,总体而言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占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的75%,9月下旬发生次数最少。从“寒露风”总发生次数来看,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在9月下旬最多,占总发生次数的45%,9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占总发生次数的22%。
2.3 “寒露风”年代际变化特征
表3给出了从1961年开始,每10年各种类型“寒露风”发生的次数,可以看出,20世纪60~80年代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较多,每10年为27~29次,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里“寒露风”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为14~21次,重度“寒露风”一直呈降低趋势。
2.4 “寒露风”日数年际变化
由图1可以看到,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明显多于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这与表1中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少于湿冷型的现象相对应。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呈振荡型上升趋势,振荡周期为4~6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呈平稳状态,90年代后期发生日数呈振荡型下降趋势,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0.035 7x+8.111 8,回归系数为-0.035 7,表明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随时间推进总体呈下降趋势。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呈上升趋势,70年代初骤降,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又呈上升趋势,9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其线性回归方程为■=-0.022 6x+0.936 4,回归系数为-0.022 6,表明干冷型“寒露风”日数总体也呈略微下降趋势。
2.5 “寒露风”日数周期分析
对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进行小波分析,从实际值(图2a)可以看到,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在年际变化上比较明显的周期有20世纪60-70年代的3~5年、70-90年代的7~9年以及2~3年,21世纪之后周期并不明显;年代际变化上比较明显的周期有14~20年以及13~19年。由图2b可知,年代际14~20年周期较明显,年际尺度上3~5年周期较明显。因此可以得到干冷型“寒露风”日数的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
图3给出了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的小波分析结果,同样可以得到,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比较显著的周期年际上为2~3年、4~5年,年代际上为8~10年。
3 结论与讨论
1)潜江市出现湿冷型“寒露风”次数高于干冷型“寒露风”次数,干冷型“寒露风”轻度与重度相当,湿冷型“寒露风”多为轻度。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较多,不仅与湿冷型“寒露风”温度指标相对广泛有关,同时也与潜江市气候特点有一定联系,即发生“寒露风”时有效雨日较多。
2)从“寒露风”发生时段上看,潜江市9月上中旬多为湿冷型“寒露风”,9月下旬多为干冷型“寒露风”;干(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下旬,占总发生次数的45%,9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占总发生次数的22%。因此,选用杂交晚稻品种是正确的,因为该品种一般都在9月上旬抽穗杨花,有接近80%保证率的年份无“寒露风”危害,可以安全齐穗。
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江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寒露风”发生次数都在不断降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发生“寒露风”条件受限有关。
4)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的显著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显著周期为2~3年、4~5年以及8~10年。提醒人们在防御湿冷型“寒露风”措施上更应加强。
5)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双季晚稻种植带以及种植品种也逐渐发生变化,原先“寒露风”指标是否与之适应,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曹涤环.寒露风对杂交晚稻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6(9):9.
[2] 王伯华,何兆琴,沈祥峰.粳稻寒露风类型及防御措施[J].农技服务,2001(7):11.
[3]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4] 魏 丽.“高温逼熟”和“小满寒”对江西省早稻产量的影响[J].气象,1991,17(10):47-49.
[5] 魏 丽,金勇根,章毅之.江西省寒露风灾害及其防御[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6,20(增刊):53-58.
[6] 吴有训,李敬义,徐光海,等.宣城寒露风气象要素的统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25(2):l69-171.
[7] 李艳兰,苏 志,涂方旭.广西秋季寒露风的气候变化分析[J].广西气象,2000,21(6):54-57.
[8] 杨乐清,刘敬收,郭 玲.“寒露风”对益阳地区双季晚稻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48-149.
[9] 李 军,邓先瑞,陈龙祥.江西省寒露风的时空分布与预防措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1):123-128.
[10] 嵇瑞发.浙江省寒露风的气候特征[J].浙江气象科技,1994(1):31-35.
[11] 辛学飞,赵英莹.湘西北寒露风天气的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83-6286.
[12] 李克勤.湖南粮油作物生产与气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 刘文英,张显真,简海燕.江西近50年寒露风演变趋势及其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4):67-71.
[14] 苏荣瑞,耿一风,田 皓,等.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020-5023.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2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选取潜江气象观测站,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的1959—2012年共54年气温及降水等系统观测资料。“寒露风”的统计与相关计算方法,参考了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寒露风等级》(QX/T94-2008)。由于江汉平原晚稻抽穗扬花期多分布在9月上中旬,因此将1959—2012年逐年9月1~30日作为“寒露风”发生时段进行统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线性回归以及小波分析等[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寒露风”发生次数
按照“寒露风”等级划分指标,对潜江气象观测站1959—2012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潜江市干、湿不同类型“寒露风”历年9月出现次数(表1)。
从1959-2012年历年9月“寒露风”发生等级来看(表1),54年潜江市干冷型“寒露风”轻度与重度出现次数相当,而湿冷型“寒露风”轻度发生次数明显多于重度;从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来看, 9月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较湿冷型少,54年干冷型“寒露风”一共出现54次,1.0次/年,而湿冷型“寒露风”一共出现73次,约1.4次/年,可见湿冷型“寒露风”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干冷型。通过对干(湿)冷型“寒露风”总发生次数统计可以看出,潜江市轻度“寒露风”发生次数要多于重度,9月“寒露风”54年总发生次数为127次, 2.4次/年。其中重度“寒露风”发生37次,约0.7次/年,重度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最低,54年共发生9次,约0.2次/年。
2.2 “寒露风”发生时间分布规律
统计分析(表2)表明,干冷型“寒露风”(不论是轻度还是重度)在9月上旬发生次数很少(3次),9月下旬发生次数最多(39次),占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的72%;轻度和重度湿冷型“寒露风”在发生时间上则有所不同,轻度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9月下旬最少,而重度湿冷型“寒露风”的发生时段则与干冷型“寒露风”较为相似,上旬最少、中旬其次、下旬最多,总体而言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上中旬,占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的75%,9月下旬发生次数最少。从“寒露风”总发生次数来看,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在9月下旬最多,占总发生次数的45%,9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占总发生次数的22%。
2.3 “寒露风”年代际变化特征
表3给出了从1961年开始,每10年各种类型“寒露风”发生的次数,可以看出,20世纪60~80年代干(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总次数较多,每10年为27~29次,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里“寒露风”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为14~21次,重度“寒露风”一直呈降低趋势。
2.4 “寒露风”日数年际变化
由图1可以看到,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明显多于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这与表1中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少于湿冷型的现象相对应。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呈振荡型上升趋势,振荡周期为4~6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呈平稳状态,90年代后期发生日数呈振荡型下降趋势,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0.035 7x+8.111 8,回归系数为-0.035 7,表明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随时间推进总体呈下降趋势。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呈上升趋势,70年代初骤降,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又呈上升趋势,9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其线性回归方程为■=-0.022 6x+0.936 4,回归系数为-0.022 6,表明干冷型“寒露风”日数总体也呈略微下降趋势。
2.5 “寒露风”日数周期分析
对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进行小波分析,从实际值(图2a)可以看到,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在年际变化上比较明显的周期有20世纪60-70年代的3~5年、70-90年代的7~9年以及2~3年,21世纪之后周期并不明显;年代际变化上比较明显的周期有14~20年以及13~19年。由图2b可知,年代际14~20年周期较明显,年际尺度上3~5年周期较明显。因此可以得到干冷型“寒露风”日数的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
图3给出了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的小波分析结果,同样可以得到,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比较显著的周期年际上为2~3年、4~5年,年代际上为8~10年。
3 结论与讨论
1)潜江市出现湿冷型“寒露风”次数高于干冷型“寒露风”次数,干冷型“寒露风”轻度与重度相当,湿冷型“寒露风”多为轻度。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次数较多,不仅与湿冷型“寒露风”温度指标相对广泛有关,同时也与潜江市气候特点有一定联系,即发生“寒露风”时有效雨日较多。
2)从“寒露风”发生时段上看,潜江市9月上中旬多为湿冷型“寒露风”,9月下旬多为干冷型“寒露风”;干(湿)冷型“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下旬,占总发生次数的45%,9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占总发生次数的22%。因此,选用杂交晚稻品种是正确的,因为该品种一般都在9月上旬抽穗杨花,有接近80%保证率的年份无“寒露风”危害,可以安全齐穗。
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江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寒露风”发生次数都在不断降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发生“寒露风”条件受限有关。
4)干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的显著周期为3~5年以及14~20年,湿冷型“寒露风”发生日数显著周期为2~3年、4~5年以及8~10年。提醒人们在防御湿冷型“寒露风”措施上更应加强。
5)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双季晚稻种植带以及种植品种也逐渐发生变化,原先“寒露风”指标是否与之适应,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曹涤环.寒露风对杂交晚稻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6(9):9.
[2] 王伯华,何兆琴,沈祥峰.粳稻寒露风类型及防御措施[J].农技服务,2001(7):11.
[3]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4] 魏 丽.“高温逼熟”和“小满寒”对江西省早稻产量的影响[J].气象,1991,17(10):47-49.
[5] 魏 丽,金勇根,章毅之.江西省寒露风灾害及其防御[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6,20(增刊):53-58.
[6] 吴有训,李敬义,徐光海,等.宣城寒露风气象要素的统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25(2):l69-171.
[7] 李艳兰,苏 志,涂方旭.广西秋季寒露风的气候变化分析[J].广西气象,2000,21(6):54-57.
[8] 杨乐清,刘敬收,郭 玲.“寒露风”对益阳地区双季晚稻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48-149.
[9] 李 军,邓先瑞,陈龙祥.江西省寒露风的时空分布与预防措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1):123-128.
[10] 嵇瑞发.浙江省寒露风的气候特征[J].浙江气象科技,1994(1):31-35.
[11] 辛学飞,赵英莹.湘西北寒露风天气的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83-6286.
[12] 李克勤.湖南粮油作物生产与气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 刘文英,张显真,简海燕.江西近50年寒露风演变趋势及其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4):67-71.
[14] 苏荣瑞,耿一风,田 皓,等.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020-5023.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