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朱海东+谢萍华+黄通新+
摘要:镜检观察菌株菌落及细胞形态,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菌株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与链霉菌形态类似,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5 g/L,酵母液40 g/L,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时间72 h。所产抗生素对高温(95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比较稳定。
关键词:菌株;抗真菌抗生素;发酵工艺
中图分类号:TQ4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9-2050-02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A Kind of Antifungal Antibiotic
ZHU Hai-dong,XIE Ping-hua,HUANG Tong-xin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he colony and cell morphology of one strain was observed with microscopy.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strain was similar to Streptomyces on morphology. G+and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glucose 15 g/L,yeast powder 40 g/L, loaded liquid 30 ml/250ml, fermentation time 72 h. The antibiotics produced by the actinomyces strain were highly stable in hot temperature(95 ℃), acidic or neut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bacterial straim; antifungal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process
现代医学的进步提高了重症病人的生存几率,然而由于这些病人的抵抗力较差,易发生条件致病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1-4]。本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放线菌Actinormyces S1,前期试验证明该菌株的代谢产物能对部分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试验了解该菌株的基本生长特点,运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该抗生素粗提物的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为后续对该菌株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菌株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所提供。
1.1.2主要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5 g、MgSO4·7H2O 0.4 g、K2HPO4·7H2O 1 g、蛋白胨1 g、琼脂20 g、10%土豆汁1 L(小块状土豆100 g,1 L水煮沸1 h后过滤定容1 L,121 ℃蒸汽灭菌20 min);平板培养基(g/L):高氏一号培养基[5];指示菌培养基(g/L):葡萄糖40、蛋白胨10、琼脂20, pH 5.6, 115 ℃蒸汽灭菌20 min;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15、硫酸镁0.5、蛋白胨5、磷酸氢二钾1、硫酸亚铁0.01、碳酸钙0.4, pH自然,121 ℃蒸汽灭菌20 min;原始发酵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10、酵母粉30、蛋白胨5、磷酸氢二钾1、氯化钠1、碳酸钙1、接种量为10%,培养基pH为6.5,装液量50 mL/250mL三角瓶。
1.2试验方法
1.2.1菌株生长过程观察将菌株接种至斜面培养基上,恒温30 ℃培养,当菌株生长至2、3、4、5、6 d时,观察菌落特征,并用印片染色法[6]观察菌株形态,用Motic数码显微镜观察,拍摄并记录其生长过程。
1.2.2发酵液中抗生素效价测定取10 mL发酵液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以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株,用生物管碟法[7]测定发酵液抗菌活性。
1.2.3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在原始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选择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葡萄糖、氮源酵母粉以及摇瓶装液量和发酵培养时间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优化[8],其中4因素分别为葡萄糖的浓度(g/L)为5、10、15,酵母液的浓度(g/L)20、30、40,摇瓶装液量(mL)30、40、50,发酵培养时间(h)66、72、78。
1.2.4抗生素的稳定性研究热稳定性试验。将发酵上清液置于95 ℃处理10、30、60、120 min后,测定其抗生素效价。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将发酵液上清液分为3份,调节pH,使之分别处于酸、中、碱性环境中,在95 ℃条件下处理10 min后,测定其抗生素效价。
2结果与分析
2.1菌株生长过程观察
30 ℃恒温培养2 d后,平皿上出现紫色的小型菌落,表面光滑,周围略微可见稀疏菌丝。镜检观察可见少量气生菌丝,颜色较深,菌丝粗而长,分支较多。培养3 d后,菌落紫色渐退,颜色趋灰色,表面干燥丰满,边缘绒状菌丝增多。镜检发现气生菌丝数量明显增多,互相缠绕,部分菌丝前端出现白色透明的孢子丝。培养4 d后,菌落明显增大,颜色为灰色。此时气生菌丝完全交错缠绕成团状,大量菌丝出现白色透明孢子丝,同时可见有少量孢子散落,颜色多呈白色透明。培养5 d后,肉眼可见菌落表面多褶皱突起或颗粒,颜色灰色。镜检观察到大量孢子形成,形成串状或散落成颗粒,具深色。培养6 d后,孢子散开成单个,或2个甚至多个呈链状排列,孢子形状多为椭圆或圆形,颜色深色,菌丝已经完全消失。由此可知该菌株斜面生长至6 d后完全成熟,其菌落和细胞形态上与链霉菌属放线菌相似。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株为阳性菌。
2.2菌株发酵培养优化
根据L9(34)正交表对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试验优化,结果及数据处理见表1。由表1可知,当葡萄糖为15 g/L,酵母液40 g/L,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保持在72 h时,菌株的发酵效价最高。按照该发酵组合进行重复试验3次,发酵液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18 cm,优化结果符合预期。
由r值可知,以上4个因素对发酵效价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酵母液浓度、装液量、发酵培养时间、葡萄糖浓度,因此在后续的进一步发酵优化时,可重点考虑对结果影响较大的一些因素。
2.3抗生素稳定性分析。
1)热稳定性试验数据显示,当离心分离后的发酵液处于95 ℃高温处理10、30、60、120 min时,所对应的抗生素对指示菌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6、2.13、1.96、1.89、1.76 cm。以上数据表明,该抗生素在95 ℃条件下随时间的延长,抑菌效价的下降并不明显,常温下抑菌直径为2.16 cm,即使95 ℃高温处理120 min,抑菌圈直径仍有1.76 cm,说明该抗生素对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试验过程发现,该发酵上清液在高温下出现混浊现象,主要是蛋白质等物质发生了变性并沉淀,预示可以采用高温法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蛋白质等物质。
2)抗生素在酸、中、碱性环境中的稳定性试验数据显示,发酵液处于原液状态时该抗生素对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14 cm,当改变发酵液pH为4、7、9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1、2.10、0.80 cm。以上数据表明,当发酵上清液的pH为酸性和中性时,虽经高温处理,但该抗生素的抑菌效价变化很微小;而当发酵上清液的pH为碱性时,该抗生素效价急剧下降,抑菌圈直径由原液的2.14 cm下降到0.80 cm,说明该抗生素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试验过程发现,当发酵上清液在酸性条件下高温处理10 min后,溶液浊度要大于其他条件;当处于中性条件时,发酵上清液与其他条件相比最清澈, 这个现象可能与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关,而且这些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更易变性。这种现象预示着在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时,可以通过改变其酸度来达到除去部分蛋白质的目的。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对筛选获得的一株产抗真菌抗生素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研究。菌落和细胞形态的观察发现,该菌株与链霉菌属相似,斜面培养至6 d菌株完全成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该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葡萄糖15 g/L,酵母液40 g/L,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时间72 h。抗生素稳定性试验发现,该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并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相对较高的抑菌活性, 表明该菌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今后将通过系统分类学方法进一步明确该菌株的种属关系,全面研究该抗生素分离纯化工艺及其理化性质。
参考文献
[1] 姜楠,张德法,严冰,等.条件致病真菌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致病性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9, 49(4):423-428.
[2] 席丽艳.我国临床新现的条件致病真菌感染[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257-259.
[3] GRANIER 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epidemiology and new therapies[J].Presse Med,2000,29(37):2051-2056.
[4] 刘自贵,裘雁秋,谭明珍.院内真菌感染及其药物的敏感性分析[J].华西医学,2000,10(4):304-305.
[5]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 任董春.浅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操作注意要点[J].安徽医药,2003,7(3):230.
[8] 正交试验法编写组.正交试验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