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张 丽,冯稚进,字春光,宗晓波*
(1.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 650101;2.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云南昆明 650224;3.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昆明 650034)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文章阐述了云南省耕地质量建设情况,列举了今后一段时期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目标,分析了“建、管、效、绿、改、培、保、养”8个方面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强化调查监测评价等对策建议,助推云南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耕地质量是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云南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质量安全,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对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云南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省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有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制度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5.42等。其中,高等级耕地(一至三等地)面积为111.28万 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0.6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为此,在制定《云南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办法》《云南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办法》《云南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目标任务,以期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实施路径。
到2025年,全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和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水平明显提高。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5.17等,重点项目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措施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950个,耕地质量调查样点9 108个。
到2035年,全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更加有力,耕地综合效益、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的新格局。
为解决好基础设施薄弱、土壤瘠薄退化、耕地碎片化、基础地力下降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建管并重、提质增效、改良培肥、生态保育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集成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路径,切实抓好耕地质量综合保护提升。
一是“建”: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完善田间灌排和生态防护工程,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管”:监测管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评价,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管护机制,强化长期跟踪监测,确保建设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三是“效”: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提高肥药利用效率。四是“绿”:绿色种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五是“改”: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优化耕作制度,融合农机农艺,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潜育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基础地力。六是“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七是“保”:保水保肥。在适宜区域推行深松深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八是“养”:轮作休耕。加大粮豆间套作、稻菜轮作、固氮肥田、绿肥种植规模,实现耕地用养结合,促进作物均衡增产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二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豆粮复合种植,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研发绿色高效功能性肥料等绿色投入品,推广适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一是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列出农药化肥禁售限售清单并建立销售使用台账。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二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进茶园全面绿色化,鼓励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绿色化生产。三是抓好农业节水清洁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及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秸秆肥料化,集成推广秸秆还田土壤增碳技术,改造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装备。
一是加强退化耕地治理。重点在酸化严重区集成推广施用土壤调理剂、绿肥还田等技术模式,开展酸性土壤治理示范,合理施用农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快速提升土壤pH值;配合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或覆盖还田,绿肥种植还田,施用有机肥,综合治理、改良培肥酸化土壤。二是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探索建立粪肥运输、使用激励机制,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推行畜禽粪肥低成本、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三是推行绿色种植技术模式。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在9大高原湖泊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等开展轮作,在石漠化等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休耕,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绿色发展。
一是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统筹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种植作物、项目实施等因素,持续完善以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为核心、以州(市)级和县(市、区)级监测点为支撑的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二是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动态调整耕地质量调查样点,按年度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数据更新工作。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对项目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开展实地取样化验,评价并划分耕地质量等级、测算粮食产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