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蔬菜产业的困与破——对陆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4-05-23

赵晓珍

(中共陆良县委党校,云南 陆良 655600)

陆良县立足蔬菜产品种类多、物流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陆良县在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之一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文章对陆良县“十四五”期间如何发挥现有蔬菜产业优势,不断调优蔬菜供应的品种、品质,加快蔬菜产业空间规划布局,打响陆良蔬菜品牌进行分析,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促进蔬菜转型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路径等具有重要意义。

陆良县是云南第一大坝,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光照、土地资源等优势。近年来,全县进一步聚焦县内蔬菜产业发展,立足蔬菜产品种类多、物流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县蔬菜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县。现已集中建成占地24.67 hm2的“中国陆良蔬菜冷链物流园”,并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 500 t的蔬菜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中心,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陆良在“十四五”期间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之一即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如何发挥现有蔬菜产业优势,不断调优蔬菜供应的品种、品质,加快蔬菜产业空间规划布局,打响陆良蔬菜品牌,同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助推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情况

(一)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素有“滇东明珠”之称。地处滇中腹地,是进出滇东的重要枢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324和326国道在这里交汇,南昆铁路穿境而过,是连接昆明、沟通曲靖、红河、文山乃至贵州、广西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滇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居南盘江上游,境内海拔1 840 m,四面环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湖积盆地,是云南省第一平坝,平坝面积772 km2。区位优势明显,物流网络通畅,为蔬菜外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产业培育趋势良好

近年来,立足陆良县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全县大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等措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陆良蔬菜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建成集中连片的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27万hm2,产量180万t,产值45亿元。目前陆良县已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之一,全省常年蔬菜优势产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全县已建成冷库419座,设施蔬菜基地6 666.67 hm2、露地蔬菜基地4 000 hm2、水生蔬菜基地2 000 hm2;建成蔬菜标准园4个、现代蔬菜生产种植示范区7个;认证出口蔬菜基地备案227 hm2、供港蔬菜基地备案113 hm2、蔬菜绿色食品617 hm2;已形成了设施蔬菜、山地生态蔬菜和水生休闲观光蔬菜3个产业带。全县已培育“陆航水培蔬菜”“田园供港蔬菜”“绿圆菇业”“沃坤农业”“曦野农业”等企业品牌。蔬菜产品杏鲍菇、卷心菜、西兰花、荷兰豆、芥兰、番茄等出口南亚、东南亚等国。全县有28户(其中超亿元的有11户)从事蔬菜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85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37个蔬菜家庭农场、1 886户种植大户,经营主体涵盖了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蔬菜复种面积达4.8万hm2,蔬菜总产量达180万t,外销量达92%,其中70%以上供应到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地。蔬菜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6.8%,加工产值达81.04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40亿元。同时陆良县在“一县一业”战略思路的引领下,以企业、消费者、监管者等多方需求为核心,建成日处理能力2 500 t的蔬菜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中心1个,全县从事蔬菜种植、育苗、加工、包装、物流、农资、劳务等产业人数达20余万人,蔬菜已成为全县最重要的富民主导产业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厚植优势,全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紧紧抓住被列入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的重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陆良县蔬菜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基地、做深加工、做强龙头、做优品牌、做活市场”,不断构建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品质”的陆良高原特色蔬菜名片,把陆良建成辐射全省、流通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等国的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二)营造环境,提升行业组织化水平

建成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农资、农贸综合市场以及配套的泡塑包装等项目。目前培育发展了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2家、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10家,组建蔬菜行业协会1个。

(三)注重标准生产,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积极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农药使用规程。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培育发展主体,扶持蔬菜种植大户

由抓“田间地头”向抓“龙头”转变,着力培植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20个、种植大户500户、蔬菜专业村30个,辐射带动全县5万户农户进行蔬菜生产经营。

(五)打造名优品牌,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积极组织蔬菜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商洽会,鼓励蔬菜出口创汇,申报“陆良蔬菜”区域品牌集体商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产业增长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品牌影响力提升县域竞争力,全力打造国家级蔬菜产业优势区和“陆良蔬菜”绿色食品牌。

三、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蔬菜产业联动不足,财税薄弱

蔬菜易腐、不耐贮运、生产季节性强,导致精深加工方面发展空间小,产品加工转换率不高。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兴起,现代科技农业、传统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度假旅游等农旅融合效应尚未显现。全县每年蔬菜大量外销,但大量来往的运输货车因不在本地注册,不仅没能给本地增加税收,还给公路管护带来不少财政负担。

(二)低端大棚蔬菜密集,菜桑矛盾突出

随着陆良县坝区大棚蔬菜大规模扩展,蔬菜产业逐步成为陆良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菜桑矛盾从2016年开始逐步上升,部分地区蔬菜大棚与桑园毗邻而建,桑园受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污染,2017年,桑蚕不吐丝、不结茧的情况开始突出,蚕农损失惨重,蚕桑生产积极性受挫。同时粗放型增长依靠大肥大水的生产方式,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村土壤污染、废弃菜叶处理问题等矛盾越来越突出,美誉度持续走低。

(三)蔬菜产业大而不强

陆良县蔬菜种植面积较大,规模化、组织化基础较好,位于全省前列,但目前仍存在品种单一、质量标准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不足、缺乏拳头产品、没有话语权、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总体来说比较效益低,产业大而不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四)全产业链开发存在断点

在全产业链开发上,加工端和市场端发展缓慢,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水平不高。各级专家工作组技术支持不充分,蔬菜产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关键环节上还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五)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监管执法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制种研发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蔬菜产业质量安全存在风险和隐患。

(六)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矛盾问题多

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是保护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做强做大蔬菜产业。为持续深化“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稳步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陆良县政府全面启动低端蔬菜大棚有序退出工程,但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较多。比如蔬菜种植大户追求短期效益不愿拆除低端大棚,农户要求增加土地流转费用,农业部门监管难以有效开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转型升级融资困难等导致低端大棚有序退出工程推进缓慢。

四、对策措施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的增强,无污染、安全、有机的无公害蔬菜越来越受到青睐,陆良县如何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蔬菜支柱产业优势,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强“陆良蔬菜”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真正把蔬菜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富民强县产业。

(一)提升规模化水平,夯实产业基础

应充分利用良好的水、土、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基地规模。一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科学优化蔬菜种植基地的区域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整合坝区、半山区一些高标准农田新建能排能灌、水肥一体化、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种植生产基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依托冷链物流中心,完善蔬菜产品产后分拣、包装、保鲜储藏等采后商品化处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引进现代化蔬菜冷藏、干制、速冻等加工设备,推广先进的蔬菜加工配套技术,扩大蔬菜加工种类,形成辐射西南的蔬菜产业加工集群,提高蔬菜加工水平。三是充分发挥蔬菜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中心功能,采取“集中收集、统一运输、定点处置、综合利用”等措施,切实解决废弃菜叶收集运输环节违规处置、泼洒滴漏、超速超载、非法改装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引导废弃菜叶清运企业制定各项规范标准和登记制度,多措并举,确保冷链物流行业产生的大量废菜叶得到合理安全处理,提高废弃菜叶综合处理能力,实现资源可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

(二)创建特色产业,打造蔬菜产业标杆

健全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州(市)级专家工作站作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校建立院县共建合作关系,利用智慧农业、远程协助等物联网终端,精准诊断、无缝对接,定期调研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为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指导全县的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蔬菜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强化产品质量检测及农业技术服务,引导注册商标,扩大销售市场,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提高产业振兴的组织化程度,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拓展生态农业

以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主导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提升绿色化生产水平,激活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推行绿色农资专营店销售,从生产资料开始着手,对蔬菜生产的整个环节进行管控,提高生产者和服务者的综合素质,持续开展化肥减量行动,从而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由专职技术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查或例行检测,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检测参数,与所在领域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接轨,提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三是开展质量安全和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加大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四)提升市场化水平,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建设集专业批发市场、绿色食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快速提高陆良蔬菜产品的提档升级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坚持园区引掣,着力引进一批小包装蔬菜、净菜、脱水蔬菜、食用菌精深加工等加工型大企业,配套优惠政策,建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园区,扩大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拓展蔬菜产业与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陆良县区位、交通优势,利用蔬菜产业优势和“十四五”规划带来的政策优势,引导、鼓励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蔬菜产业与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养生、游乐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

(五)强化组织保障,增添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组建绿色蔬菜行业协会,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将从事蔬菜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蔬菜交易、农资销售、包装等企业和个人组织起来,组建绿色蔬菜行业协会,协调蔬菜生产、加工、保鲜、流通、销售5个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二是对农产品加工、批发市场等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供应。同时整合项目资金,最大限度整合交通、通信、水利、农业、科技等项目资金,统一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