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楚雄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4-05-23

宋 勇

(楚雄州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云南楚雄 675000)

一、发展举措

(一)抓有机

大力推行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重点企业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

1.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其中2020年创建了“禄丰花卉”“大姚核桃”“双柏中药材”3个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推进“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推荐申报认定县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542个,全州发展“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原料生产基地2.22万hm2,其中有机产品7600 hm2、绿色食品1.18万hm2、无公害农产品2093 hm2、地理标志产品666.67 hm2。养殖业原料生产基地肉蛋产能34.96万t,其中有机产品4.96万t、绿色食品18.17万t、无公害农产品3.98万t、地理标志产品7.85万t。

3.推进“一县一业”发展。组织实施了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和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创建,初步形成以“元谋蔬菜”“ 南华野生菌”“大姚核桃”“双柏中药材”“永仁水果”“禄丰生猪”“武定壮鸡”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格局,认定了60个专业村为州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创名牌

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力度。品牌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底,全州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68个,其中有机食品67个、绿色食品536个、无公害农产品16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全州累计获评云南省“名品名企”14个。

(三)育龙头

加大产业领军企业培育,推进“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集群建设,提升全州基地化率。2020年,全州累计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73家、新增72家(其中省级26家、州级46家),发展合作社4592个新增240个和家庭农场1402个新增635个,全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706.2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上建设“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企业11家总投资9.09亿元。

(四)占市场

以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中国港澳地区,以及欧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为目标市场,强化展会营销、产品推介、项目招商,推动“楚品入沪”“沪企入楚”,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提高农产品对外销售比例。全州共组织578户(次)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各类展会28场次,实现现场销售额1027万元,签订正式合同金额37821.02万元。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工作,累计认定生产基地5个,1家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展示平台。全州有12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411个获证产品销往国内200余个大中城市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五)建平台

1.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加大国内大集团、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新签订了《楚雄州人民政府正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开展两地合作交流,与浙江金华、安徽安庆及河南焦作3个市结为友好州(市)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参加各类展会。

2.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州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8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03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424个。全州共有电商企业590家、个体电商1995户,各类电商销售平台2585个,电商网络销售额达14.5亿元。

3.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建立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监测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州注册“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生产经营主体293个、新增83个。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不完善

1.绿色有机认证补助资金范围为农业农村部认证机构认可的获证主体,而通过第三方机构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并不能享受补助资金,影响企业认证的积极性。

2.优质优价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执行绿色有机农产品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限制用量或不使用等规定会直接影响产品产量,优质优价未实现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济效益。

(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规程不健全

楚雄州相关单位牵头起草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但是随着绿色食品申报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部分新申报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操作规程未完全建立,将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科技创新支撑

楚雄州绿色食品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企业缺乏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在产品质量检测方面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实验室。大部分企业有创新研发需求,但是缺乏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的平台。由于企业实力弱,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绿色食品专业人才招聘难度大。

(四)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企业营销观念传统、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设计理念落后、缺乏独特性和辨识性。农业公共品牌建设滞后,不能形成集群效应,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难以提升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的知名度。

(五)质量监督存在薄弱环节

绿色食品生产质量监督是保证,现州级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机构人手短缺、监督力度有限、县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升。产业主产区、大中型企业、批发市场等检测覆盖面不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抽检力度不够。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绿色食品生产监管人员如绿色食品内检员等,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保障力度有待加强。绿色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不健全、物联网建设滞后、致使质量追溯存在缺陷,消费者信任度不足。

三、发展思路

(一)完善认证补助办法

对通过合法且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一视同仁,纳入州级财政资金补助认证范围,激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多渠道获取绿色有机认证。

绿色食品展示

(二)以品牌带动优质优价

楚雄州绿色食品难以在统一平台上体现优质优价,借助打造“绿色食品牌”契机,建议统一使用集体品牌“滇韵楚彝”,以统一品牌在不同平台、不同市场体现优质优价。

(三)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组织专业人员编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应围绕基地选择、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质量标准等方面为绿色食品标准生产提供规范,建立体系。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需要人才支撑。大力引进绿色食品产业相关人才迫在眉睫。当前,人才竞争愈加激烈,若争取不到各类高知人才,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建议州委、州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大专以上学历的绿色食品产业相关人才来楚雄州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五)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平台,为每个产品或每批产品建立溯源码。与高水平区块链公司合作,建立全产业链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在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做好品牌设计、实施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品牌、以品牌营销为带动,促进企业整体形象的升级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推动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实施州内“10大名品”“10强企业”培育,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或者推荐专家评估,建立透明的评比规则,对获奖企业提供财政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争取获得国际认证,提高公司品牌形象,并对获得国际认证的公司给予补助。州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创建区域农业公共品牌“滇韵楚彝”,以区域公共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发展。

(七)弥补质量监管短板

补充州级绿色食品质量监管部门的人员。当前楚雄州绿色食品质量监管由楚雄州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少事多,监管力度有限。提升县级绿色食品质量监督工作机构人员的业务能力,配齐质量监管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尽快组织州级绿色食品内检员培训,为企业提供内部质量监管专业人员支持。将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纳入到州级农产品例行监测的范围,加大质量监督力度。加大认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抽检力度,为绿色食品产业保驾护航。

四、结 语

“绿色食品牌”是云南省主打的“三张牌”之一,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绿色食品产业也是楚雄州“1133”行动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不仅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契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只有找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从全产业链入手,不断强化“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等关键举措,完善“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重要指示精神,才能将楚雄州“绿色食品牌”打出特色、打出水平、打出竞争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