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抓住机遇 推动云南中药材产业再上台阶

时间:2024-05-23

徐 斌,陈 勇

(云南省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云南昆明 650224)

一、产业发展状况

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hm2,比2019年增加3.21%;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194.95亿元,增加10.98%;中药材出口347.92 t,出口额943.69万美元,主要出口三七药材142 t。其中一产产值425.10亿元,增加9.44%;二产产值543.17亿元,增加8.12%;三产产值226.68亿元,增加21.96%。中药材产业从业农民135.25万人。

(一)优势品种绿色基地不断增长

2020年全省共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9.8万 hm2。其中获得绿色认证的基地面积1466.67 hm2,获得有机认证的基地面积2.4万hm2(2020年共有240个产品,其中有机转换产品180个),获“绿色食品牌”基地认证2.87万hm2。随着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全省中药材种植优势品种逐渐形成,三七、重楼、木香、砂仁等15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6666.67 hm2,(见表1);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9个品种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

表1 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666.67 hm2(10万亩)品种

(二)“一县一业”推进产业改革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 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以“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评选并公布了20个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名单,分别对示范县给予每年3000万元的创建补助资金支持,将连续支持3年。其中腾冲市和文山市被评选为中药材示范县,彝良县和福贡县被评选为中药材特色县。昆明等州(市)积极开展州(市)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工作,“一县一业”产业推进机制正在进一步深化和延伸。

(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为不断提升云南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自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云南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认证、技术创新,举办云南省10大名药材专场发布会,在云南日报专版刊登中药材10佳企业及产品;2019年12月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展销中心亮相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候机大厅,有力推动了云药品牌的宣传。

(四)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业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研发、资本经营等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康美药业、天士力集团、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上药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药企顺利进驻昆明、普洱、昭通、大理等州(市)。2019年国药集团、华润三九、通盈药业、四川新绿色现代中药、神威药业、东阳光、华北制药等新一批企业又积极到云南展开对接,促进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

(五)“定制药园”助力产业扶贫

根据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生物产业涉农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的有关要求,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在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于2%的县、乡(镇)以及行政村范围内,对属于所种植药材品种主产区或地道产区的种养殖基地进行“定制药园”认定,用3年时间评选出百个“定制药园”。目前,已评选出103个“定制药园”,总种植面积3.13万hm2,总产值34亿元,其中认定品种种植面积2万hm2,认定品种总产值20亿元。

(六)溯源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通过对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初步建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并与商务部的国家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云南省中药材种养殖行业协会搭建的“云药量追溯平台”成为了全省中药材追溯种植端的省级权威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帮助、引导全省中药材生产企业建立追溯。截至2020年10月申请使用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已有103家,品种发展到26个,涉及中药材有效追溯面积2万hm2,对主要产品实现从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大数据追溯,并接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协同中心、云南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监管平台,实现了中药材追溯信息的政府监管和共享。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云南省中药材流通追溯数据共报送115.5万条,位列全国第三,通过追溯体系产生的中药材对外订单达1300 t,销售品种发展到10个,标志着云南省中药材追溯走在了全国前列。2020年“云药质量追溯平台”中药材种植生产追溯信息录入量达986.84万条,同比2019年录入量增加315.6%,生成中药材追溯产品一物一码达146.29万个,同比2019年增长957.38%。全省的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搭台、产需共享的良好局面。

(七)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全省医药生产企业共有257家,其中规模以上150家。2019年,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9.0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0.25%。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8家,其中中药企业4家。2020年,全省中药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9家,业务收入453.5亿元。主板上市公司6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家,流通业企业1家。全省药品批准文号4218个,其中中药2037个。

(八)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省中药材专业化组织数量大幅增长,其中行业协会124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902 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18.8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销售)收入44.57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面积8.42万hm2。全省从事中药材种养殖企业共计122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9家,中型以上企业240家,业务总收入达437亿元。

二、产业价值再认识——SWOT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随着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中药材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把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人文、地理优势,以及生态健康的天然资源优势和民族中医药、中药材相结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体验园,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服务2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应进行产业分析。

SWOT分析

(一)S-优势

1.药用资源全国第一。全国药用生物资源12 807种,云南6559种,药用植物资源有6157种,中药资源种类总数和药用植物总数分别占全国的51.4%和55.4%,民族药资源有2000多种,居全国第一。

2.药用品种全国第一。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300种,云南145种,占48%,其中规模以上种植品种30种,占10%;全国大宗药材品种40种,云南10种,占25%,居全国第一。

3.种植面积全国第一。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0.05万hm2,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466.67万hm2的12.87%,居全国第一。

4.农业产值全国第一。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农业产值达425.1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农业产值1900亿元的22.36%,已连续3年全国第一。

5.道地药材多。中药材适生空间覆盖全省13个州(市),截至2020年7月,已有30余种道地药材、4个优质道地中药材“十佳”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16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23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

6.优势特色品种15个。有15个种植规模达6666.67 hm2的品种和中药材,占到全国产量的80%以上,其中三七种植面积2.63万hm2,产量3.59万t;灯盏花种植面积800 hm2,产量4300 t;天麻种植面积6600 hm2,产量1.12万t;重楼种植面积1.21 万hm2,产量9950 t。全国现有35大类、43个剂型、50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使用云南中药材达3500多种。

7.有60个“云药之乡”。2020年7月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科技厅认定60个“云药之乡”。

8.有103个“定制药园”。2020年根据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认定了103个“定制药园”,总种植面积3.13万hm2,其中认定品种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值34亿元,认定品种总产值20亿元。

9.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云南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以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为主,具有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云南传统医药文化传承。明朝嵩明人兰茂编撰的《滇南本草》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为主,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本草专著,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哀牢本草》《玉龙本草》也系统总结了彝族、纳西族的医药经验。

(二)W-弱势

1.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由于药材产区专业合作社组织数量少,农民的分散经营很难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且带动力弱;药农在生产交易中由于不掌握市场行情,经常会出现盲目种植、价格下跌、影响收益和互相压级压价、相互倾销等问题。

2.良种选育基础薄弱,种养技术不够规范。良种和新品种选育滞后,品种混杂,部分中药材尚未确定选育品种;中药材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比重小,标准化水平低,种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

3.中药材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中药材种养殖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29∶1,大部分中药材以初级原料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

4.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发展面临新挑战。《中国药典》2020版在药材投入品、农残等方面做出调整,减少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在辅助用药和医保目录使用比例,强化中药饮片在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中药材产业面临以量取胜转为以质优发展的挑战。

(三)O-机会

1.加速中成药市场发展。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政策,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2018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达1518.4亿元;2019年1725.2亿元;2020年1900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2100亿元,2024年将超过23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近10%。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可了针灸和中草药传统中医药疗法,从而使得这种疗法得到了更多主流医学的承认。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最近海内外中医药界一直在分享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配方,中药材也逐渐得到海外的认可。未来,借助国家政策的优势与支持,中药产业必将高速发展。

2.严格监管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政策出台,中药材产业成为国家重点监管的产业之一,监管范围囊括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以此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这将有利于中药材产业从源头种植、加工再到中药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中药材产业链延伸,极大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随着中药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不断完善,中药材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中成药、饮片、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用品、草本化妆品,尤其是保健品等大健康产品中药加工产品正向着深加工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云南白药等中药巨头企业,利用品牌声誉带动衍生品的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4.产业跨界创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增添持续动力。充分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人文、地理优势,并将这一生态健康的天然资源和民族中医药、中药材相结合,创新产业间融合发展,探索“中草药+旅游”“中草药+种植园观光”“中草药+养生体验”“中草药+文化科普”“中草药+购物”等多种经营模式,把中草药种植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旅游、药材科普、中医养生体验、中医保健产品开发、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建设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体验园,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服务2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

(四)T-风险

1.行业准入门槛低。中药材种植的准入门槛低,大部分为家庭小规模生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较少,国家缺乏一套规范严格的准入标准。

2.产品检测手段有限。由于中药材检测技术条件限制,对中药材的来源及质量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测,中药材市监管者对中药材缺乏严格的检验标准。

3.制假售假问题。非法加工、掺杂掺假、染色增重、以次充好等现象目前仍充斥着中药材市场。

4.保质期问题。中药材储存、运输等环节不符合相关标准,导致中药材变质,由于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可能会导致误服。

5.自然灾害影响。气象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中药材生产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与气象灾害相伴而生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威胁中药材产业安全。

6.市场波动不确定性风险。中药材生产周期长、道地性强、品种间不可替代,在市场管理制度相对缺失、旅游资源炒作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下,极易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种植风险加剧。

三、工作目标

一是大力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培育一批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二是着力推进2021年省级中药材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殖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种养殖基地、GAP种养殖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殖及无公害、绿色、有机种养殖水平;三是促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规范化建设,加强产地初加工规范化研究;四是推广应用溯源体系建设,让中药材生产、流通、使用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五是打造“10大云药”产业品牌,帮助道地、绿色云药“走出去”;六是2021年全省计划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hm2,产量112万t,农业产值达440亿元,二产产值640亿元,三产产值270亿元,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350亿元。

(一)重点发展品种

1.种植品种。有:三七、天麻、滇重楼、灯盏花、石斛、云木香、云当归、白及、滇黄精、云茯苓、滇龙胆、薏仁、红花、黄草乌、南板蓝根、滇鸡血藤、乌梅、珠子参、草果、附子、何首乌、天冬、葛根、羌活、桔梗、续断、秦艽、生姜、滇金银花、银杏叶、红豆杉、佛手、丹参、通关藤、党参、滇厚朴、滇柴胡、杜仲、黄芩、白术、云黄连、八角、肉桂、半夏、大黄藤、胡黄连、川贝母等。

2.养殖品种。有:美洲大蠊、水蛭、梅花鹿、麝等。

3.南药品种。有:砂仁、血竭(龙血树)、沉香、诃子、肾茶、千年健、苏木、千张纸、白豆蔻、儿茶等。

(二)重点发展区域

1.云药10大品种及布局。10大品种有:三七、天麻、滇重楼、灯盏花、石斛、云木香、滇黄精、云茯苓、云当归、滇龙胆。各品种及布局(见表2)。

表2 云药10大品种及布局比较

2.南药品种及布局。南药品种有:砂仁、诃子、千年健、苏木、千张纸、儿茶、槟榔、沉香、肾茶、仙茅、红大戟、肉桂。区域布局以西双版纳、文山、红河、临沧、保山、德宏、普洱、怒江等州(市)为主。

3.引导发展品种及布局。引导发现品种有:红花、半夏、南板蓝根、附子、云黄连、丹参、大黄藤、白及、川贝母、胡黄连、续断、薏苡仁、珠子参、滇鸡血藤、姜、草果、秦艽、白果、八角、岩白菜、黄草乌、雪上一枝蒿、藻类。各品种及布局(见表3)。

表3 引导发展品种及布局比较

(续表3)

4.养殖品种。养殖品种有:美洲大蠊、水蛭、九香虫、胡蜂。区域布局在合法条件下,以适宜区域为主。

四、强化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省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产业发展政策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农业农村厅具体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政策拟定、产业发展统计分析,负责落实省农业农村厅为牵头部门的各项任务,协助配合其他牵头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做好衔接协调和服务推进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规划主要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发挥中药材产业对全民健康、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二)抓典型示范带动

继续以“一县一业”项目实施为抓手,强化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和环节。总结吸取2020年“一县一业”项目实施的经验,扎实做好2021年度的“一县一业”项目实施。不断规范中药材种养殖种源及过程监管,强化中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规范引导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积极探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激励机制,初步建立10种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和等级评价制度。

(三)抓标准化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良种选育及扩繁推广,重点推进10个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选育基地建设,基本保障良种供给。强化道地中药材产区发展,推行优势中药材品种的种植基地规范化,着力推进天麻、铁皮石斛、茯苓、当归、滇黄精等药材的绿色有机认证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标准化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抓加工能力提升

加大产业主体培育,强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中药材产地聚集区布局产地加工,以道地药材和药食同源品种为重点,持续支持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支持研发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原料加工率和产业效益,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抓质量诚信建设

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运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托“定制药园”认定和云南省中药材种养殖协会加入云南省中药材追溯体系,与国家中药材追溯体系对接。支持在昆明、文山、昭通、曲靖、大理、丽江、红河、临沧、普洱、保山等州(市)中药材主要产区和大宗药材聚散地建设与追溯体系配套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使中药材种植端与交易端追溯体系贯通。

(六)抓品牌培育提升

持续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大品种、药食两用品种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知名区域品牌和民族药材品牌。持续加强“10大名药材”品牌培育,抓好名品名企宣传,持续提升“云药”品牌形象。

(七)鼓励产业融合业态创新

产业业态跨界创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增添持续动力。充分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气候、人文、地理优势,把中草药种植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旅游、药材科普、中医养生体验、中医保健产品开发、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建设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体验园,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服务2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

(八)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要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关协会组织,通过行政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行使的职责委托或转移给行业组织,强化服务监管。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发布行业信息,推动企业合作,促进市场稳定。协助政府部门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及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政府的相关诉求。支持云南省医药行业协会、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等专业协会和行业组织建设,壮大云南中药材产业协作组织力量。开展中药材行业生产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服务,及时分析发展趋势与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促进行业自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