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造京津冀“一体三地四场”民航发展新模式

时间:2024-04-24

文 樊 澄

打造京津冀“一体三地四场”民航发展新模式

文 樊 澄

民航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调整环境改善,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带动了社会服务业发展,大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核心区域,世界城市群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亚太地区和东北亚地区参与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门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也必将成为类似纽约、伦敦地区的一体三地四场的机场群地区。

为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京津冀民用航空一体化系统,民航局发布《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航空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全力推动京津冀民航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动京津冀一体三地四场机场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探索合作方式,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科学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机场布局,扩大航线网络,力争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率先突破工作中实现民航先行,机场率先实现协同发展,实现民航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机场体系

京津冀三地机场应明确各自定位,科学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协同运营、互利共赢,形成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机场体系。

三地四场的机场功能定位取决于国家对三地的未来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北京将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将成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将成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建议三地机场功能定位如下:

首都机场:完善北京首都机场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保障能力,调整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提质增效,增强国际航空枢纽的中转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着力增加和优化调整首都机场中远程国际航线航班、港澳台和国内重点干线航班,扩大航线网络覆盖范围,支持航空公司更换大型飞机增加现有航线运力。

北京新机场:打造北京新机场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天津机场:强化客货综合功能,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支持天津机场拓展国内目的地航线、周边国际旅游航线、货运物流、航空制造业试飞场等特定用途。

石家庄机场:培育成为高效经济型机场,积极发展航空快件集散及低成本航空运输,支持石家庄机场发展航空快件、低成本航空等特定市场。利用华北平原地价差、经营成本低的特点,石家庄机场应重点扩充高效经济的低成本运营,吸引低成本空运和低成本快递公司;此外,石家庄机场净空条件好,可提供京津冀地区基地航空公司的飞行训练。

同时,要大力加强三地机场之间的直接地面交通联系。加快京津冀三地机场之间的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快速运输通道,构筑区域内一体化的机场间交通体系,不仅实现机场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的零换乘,还要加强机场之间的联动效应。共同规划建设、合理配置、高效通关等共用共享异地城市候机楼(厅)资源,按照零换乘的理念,通过公路、铁路、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高效衔接京津冀机场群。据初步测算,仅轨道交通建设就需要1500亿至2000亿的直接投资,能够很好拉动京津冀地区的投资效应。

未来新机场的落成必将大大缓解首都机场的压力

构建地网与空网,发挥四场效应

在构建空网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地面的配套建设。要调整优化地面交通网络布局,搭建多式联运体系。

充分利用北京新机场的区位优势,积极协调推进以北京新机场为中心的“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路网建设,提升对全区域的辐射服务能力;推动京津城际铁路天津机场延伸线、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机场连通线、京石城际铁路石家庄机场站等项目建设,构建以主要机场为枢纽节点的综合交通体系;搭建多式联运体系,加密各机场的火车和大巴班次,推动空铁联运、空路联运,努力做到行李直挂和“空铁一票通”。

有序放开低空空域,加快发展通用航空。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逐步有序放开低空空域,建立完善通用航空设施、保障和服务体系,提升通航飞行器制造水平,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同时,在北京周边选址建设可供公务机起降的通用机场,分流首都机场公务机航班,有步骤地迁入以首都机场为基地的公务机公司;加强通用航空配套服务保障设施建设,增加支线机场通用航空设施;以推进航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为重点,支持开展各类通用航空业务。

未来,应围绕北京新机场航空城建设,规划布局5到10个中心小城镇,起到分散产业布局、疏散北京人口的促进作用。

建立临空产业带,科学规划其产业梯度和时间梯度

民航业是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民航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调整环境改善,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带动了社会服务业发展,大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以三大航所在的北京、上海、广州为例,临空产业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在总量持续扩大中不断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

民航业还是高科技应用密集行业,科技含量高,高度集成大量先进科技,将推动我国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和创新。鉴于航空运输业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政府和国内各地方政府均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地区航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议建立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之间的临空经济带。这个经济带定位要统筹规划,突破行政区划,并且要有一定差异性。发挥机场周边区域交通便利、综合配套完善优势,积极吸引高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企业进驻,形成以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联络带为主体的临空经济产业带,以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有序转移承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北京新机场地区可以结合新机场建设,尽早规划符合南城发展特点的航空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节奏,推动以提高就业、国内贸易、制造业等为主的贸易和制造产业,带动南城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疏解北京部分产业、人口和交通需求,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首都机场航空经济示范区应统一规划和引进、引导所处区域的各业,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区、总部经济、会展、国际保税、高端休闲等商贸业务,着力打造30分钟的商务圈,减少市区的拥堵。

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临空产业带的产业梯度,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从产业梯度而言,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应围绕新机场形成三层经济圈:“内圈”主要由与机场就业和航空业务密切相关的设施和生活区组成(例如航空运输),空间布局为空港5公里内;“外圈”则主要由与航空业相关联的产业(例如航空制造、航空金融、快递物流、飞机维修等)和商务活动经济区(例如会展、国际保税、高端休闲等)组成,其范围及功能更大更完备,所提供的服务更加广泛和丰富,空间布局为距离空港5至10公里;“衔接圈”主要为与中心城市核心区相匹配的各类城市服务功能所组成,东部宜以办公、生活、教育、医疗和商业配套为主,以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南部毗邻河北,宜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在产业开发上,要有时间梯度。从时间梯度而言,根据资源环境、土地供给、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度等条件,不断优化配置临空产业,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规划产业范畴及其准入、限制与退出条件,掌握不同产业之间的衔接节奏,使临空产业集群经济能够稳步、有序地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在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中,应为远期发展预留足够的土地空间,用于建设商务会展中心、综合娱乐设施、购物休闲区等设施,以满足未来的多元化航空需求。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张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