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路径研究——以日照市为例

时间:2024-05-24

苏日贺 滕雪莲 鲍桂见 孟慧慧

一、日照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以及经营主体经营状况

(一)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1.特色农业发展基础牢固

日照市培育茶叶、蓝莓、桑蚕、中药材、樱桃、蔬菜等8 大特色优势产业,已形成一批特色乡镇和产业基地。特色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 个。蚕茧产量居山东省第一,是全省最大的优质中药材集散地。岚山区和东港区获评2022 年度中国茶业百强县,是山东省茶叶主产区和我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

2.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龙头取得历史进步

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 家。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2 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15 个。2022 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96 家,实现营业收入971.6亿元。

3.探索走出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打造一批集日照茶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新业态,获得省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称号38 个,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2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

总之,处于乡村振兴阶段变化过程中的日照市乡村产业发展图谱,已经集聚特产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精品农业、农业加工业、艺术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康养基地、乡村创客基地等十大业态,这都源于文化、旅游、科技三大产业要素对农业农村的嵌入与推动,呈现“以农业为基础+三大产业要素”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经营状况

1.队伍规模持续发展壮大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276 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75家,其中国家级32个、省级81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6家。

2.经营状况总体良好

开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清理行动,实施全市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东港区、岚山区争创了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试点,莒县争创了全省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试点县。

3.对接市场功能、联农带农作用发挥良好

日照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服务土地面积10万亩以上,对农户支出总额(含土地租金、原料收购、工资福利、分红等)25亿元以上,极大地带动了全市蔬菜、花生、水果等产业发展。2022年,全市接待乡村游客1855.76 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3.89亿元。

二、推进乡村产业规模经营高质高效发展实践路径

根据乡村振兴的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经营主体”三个层次,重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建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先行区

片区化发展模式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经验做法。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干一片、成一片,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规划连片实施、产业连片发展、资源连片投入、环境连片提升、组织连片共建。具体工作中,坚持走“抓村连片、全域振兴”之路。

(二)尊重农业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对农业提供更大力度支持和更强有力保护,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组织起来的乡村产业,以及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的融合农业。不能把农业和农民完全推向市场。否定家庭经营的任何所谓“创新”都是对农业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促进乡村产业以及经营主体高质高效发展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生态农业为基、村落民宅为形、田园风光为韵、农耕文化为魂,规划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干”,贯通产加销、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径”融合农文旅、以新农村电商为“网”对接科工贸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食品保障功能坚实稳固、生态涵养功能加快转化、休闲体验功能高端拓展、文化传承功能有形延伸。

(四)拓展乡村多元价值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资源逐步开发和产业不断迭代升级的复杂过程。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按照农业农村的多功能属性,打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视野,并向广度深度进军,认识和开发地方特色优势资源价值,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此,要树立新的“三农”观,即“乡村产业≠农业”“乡村居民≠农民”“乡村社区≠城市小区”,打破传统“三农”思维。

(五)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最优和最大效益,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首先,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其次,完善利益链,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产业融合的目的全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是最现实、最基础的产业融合主体。第三,在“融”字上下功夫。重点是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有机衔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多种功能拓展。第四,开展针对性强的招商活动,组织参加重点展会和展销平台,加强宣传推介。

(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在原料供应端、生产加工端、市场营销端前后延伸并上下拓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龙头企业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尤其在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沂水县院东头昆润食品公司成立研发中心,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与中国食品研究所、山东大学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研发了姜粉、姜黄素、姜油、姜辣素、生姜膳食纤维、维生素B12、玻尿酸等姜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拉长补齐了生姜全产业链条。日照市在茶叶、蓝莓、绿芦笋、蜂蜜、中药材等农产品上参照此做法,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等相关指标确定为工作导向目标,把龙头企业认定范围扩大至乡村休闲旅游、乡土文化开发、农耕文化传播、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

(七)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

结合《日照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日照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相关要求,日照市发挥乡村休闲旅游业在横向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点作用,以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联合大型农业企业、文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休闲农业+”,打造精品工程项目,提升休闲旅游水平。以生态、绿色、本土特色为基础,融入创意、康养、观光、共享、娱乐等时代流行元素,开发生态绿色产品、乡土文化产品、休闲体验产品,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直营店、体验区,建设学农劳动、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等实训基地。

(八)做活做新农村电商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协同高效、利益共享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引导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信息。引导平台企业、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等各类主体到乡村布局,依托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农家店等经营主体发展电商末端服务网点。培育农村电商主体,重点培育农民直播销售员。

(九)科学树立“规模化”经营思维

“适度规模经营”是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调查表明,岚山区巨峰镇辛庄村农户种茶没有超过10 亩的;莒县库山乡的烟、薯、药农户认为种80 亩时收入即很可观;五莲县汪湖镇“齐鲁乡村之星”王海俊按照种植、机械、加工三大版块总体效益最大化思路逐步拓展业务,现在已经托管各类土地超过8600亩,犹嫌不足,希望利用现有厂房设施新上蔬菜冷藏项目,经营范围拓展至四大版块。事例说明,规模经营的适应值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一刀切”,更不能单纯以土地面积来衡量,唯一的评价依据是农民收入增速是否保持或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十)以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

此预期能否实现,一靠规模效益,二靠土地流转,三靠托管服务,核心主线是能否通过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022 年日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98 元,按规模经营每亩纯收入600 元计算,要保证三口之家的种粮大户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持平,适度规模经营约为200 亩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最终保障,当他们不愿意或无能力经营土地时,各级各类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起来,使之产生效益并返利于农民。另外,土地规模经营方既要承担土地流转费用,又要承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政府给予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利于稳定达到预期。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关政策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土地经营权流转。

(十一)抓住经营能力这个核心,开展经营能力提升行动

面向市场需求,更好发挥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要求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更好适应市场,实现盈利,优胜劣汰。经营主体具有经营属性、属于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在投资时严格开展投资可行性分析,严格执行市场考察、论证工作,围绕项目选择、预计投入、效益预期、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出投入产出的回收率、利益率报告,承担自负盈亏责任。在经营主体初闯市场经济经验不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乡镇街道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免费提供咨询、给予辅导,切实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既要把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又要防止出现因经营不善而影响组织声誉风险,影响干群关系。

(十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制度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包括盘活空心村闲置住房资源,是打造民宿集聚区的基本做法。泗水龙湾湖示范区夹山头村(等闲谷艺术小镇),通过与村民签订有偿退出协议,将49 套老旧闲置宅院使用权收回到村集体,收回的宅基地由村集体租赁给“乡村振兴合伙人”经营,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解决了项目用地困难,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三赢”。龙湾湖示范区的核心区“尼山鹿鸣”项目,盘活闲置抛荒山岭薄地1000 余亩、闲置荒废宅院136 套,通过培训“原乡人”、招募“新乡人”、吸引“归乡人”,逐步形成了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空心村”重焕生机。

(十三)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这支“头雁”队伍,借鉴“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

头雁领飞、合伙经营,重在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良好经营所应具备的投资人、经营者、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复合特征。应大力宣传扎根乡村、兴办乡产、带富乡亲的带头人事迹,由此鼓励“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培育现代乡村企业家、“小巨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多链深度融合,筑牢科技和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