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祈子始于姻缘的缔结,并贯穿于整个传统的婚礼过程,通启、请期、滚被、安床、装盒、装柜、挎鸡、拜堂、挑红、撒帐、喝交心面、听房、开脸等,都伴有古老的祈子风习。
久婚不育,旧习俗祈子的方式有的朝山进香于泰山、峄山,许愿“拴娃娃”。也有的进香于古柏、古槐,服食松、柏籽祈育。也有的婆婆在除夕煮蛋给儿媳,诱其言生,以为可助身孕。还有的于年夜五更摸石于户外,暗藏于儿媳铺下,迷信传说这样可生子。
民国年间,民间祈子习俗十分普遍。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部分已自行泯灭,仍有—部分流传于传统婚礼之中。
催生。预产前几日上午,孕妇的母亲,携带一定数量的鸡蛋、红糖、大米,登门探视,谓之“送催生米”。
分娩。多在家中,铺麦稂于暗间,孕妇卧草而产。收生婆接生,嫂辈助产。分娩时禁风,门窗紧闭。一旦难产,除烧香磕头,凭收生婆的经验救护之外,别无良策。民间有“借死不借生”的旧俗,即使亲生女儿也不能在家中生产。1960年以后,产妇分娩多去医院。旧的习俗基本清除。
报喜。头胎婴儿出生三日,派遣族家晚辈男孩去产妇娘家送平安信,俗称“报喜”。挎兜子,带挂面、红鸡蛋,用红布罩掩。生男,放书本于上,生女,放红花一朵。接喜讯,开赏给送信人,家宴款待。并定下送粥米探望外孙的日期。
送粥米。择吉日而行。小儿的姥娘(外祖母)、妗子、姨娘备车同往。常以米、面、蛋、糖、衣料、首饰、玩具为礼品。中午,主人盛席款待,多邀亲友同席相陪,谓之“喝喜面”。亲友多备礼物相贺,亦谓之“送粥米”。下午,主人遣少年沿街分送红糖茶、红鸡蛋。
坐月子。产后,产妇多拥被坐卧于床榻。禁见风、晾汗,多用方巾勒头。为了滋补、催乳,多食鲜鱼、鲜虾、猪蹄、母鸡,满月之日中午,常炖老母鸡汤给产妇喝。饮后,蒙被于床,使之汗流浃背俗谓之“发汗”。相传可以增力祛寒、免落腰痛腿痛病。发汗后。产妇方可穿衣下床,出门走动。
哺乳。婴儿新生三日方哺。进乳前,民间常以大黄汤灌婴儿。初喂饭,以羊肉汤喂婴儿,俗谓之“膻肠子”。以为从此之后,婴儿方可尝食百味,而无不适之虑。
叫满月。婴儿满月。姥娘家常备车辆来接,俗称“叫满月”。产妇坐车携婴儿,必执一桃枝,常缀以红壳花生、铜钱。临行,婴儿额上点红。儿日后归来,姥娘抹粉于婴儿鼻梁,还要为小儿缝制一件替换小褂,谓之“褪毛衫”。
贺百日。外孙满百日,姥娘要再次登门探望,必缝制一条裤子为贺礼。进门寒暄后,向里坐于门砧石上,给婴儿穿裤子。使其蹬出藏在裤腿内的馍馍和大葱,馍馍唤狗食之。此俗,部分乡村依然流行。20世纪50年代后,城镇居民多携婴儿拍照留念,挂红子。人们常于桃花盛开之季给幼儿种牛痘。择日进香于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讨得红、绿纸条各一,挂于门户。
种牛痘。常由几户或几十户合请一南方郎中,用旧法种牛痘,痘愈痂落,亲友常携礼品探视,祝贺幼儿再度“难关”。家长也于农历四月十五或六月初一,设供焚香于庭或进香拜佛于庙,在发纸时将红子一并焚去。俗谓之“交红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免费为儿童普种牛痘,20世纪50年代天花便已根绝。民间挂红子的虽已少见,但“看花”风俗仍很普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