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茄子黄萎病防治技术

时间:2024-05-24

申丽

近年来,茄子黄萎病发生逐年加重,一般年份发病率为40%~50%,严重年份发病率高达70%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在茄子生产中防治好黄萎病,是丰产丰收的保证。

1   病害症状

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并逐渐向上发展,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果实僵化不长(又称半边疯),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干枯脱落,成为光秆。剥开根和茎的皮层,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所以生产中也称其为黑心病。

2   发病条件

2.1   病原及发生特点   茄子黄萎病属土传性病害,土壤带菌是病菌的主要来源。黄萎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入侵,也可从幼根皮层和根毛入侵,在植株维管束中繁殖。通常重茬或邻作栽培的,土壤含菌量多、发病重,特别是各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基本上是重茬和邻茬栽培,所以病害发生更重。

2.2   气候影响   温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低温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一般气温在20~25 ℃时有利于发病;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 ℃的天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气温在28 ℃以上时,病害受到抑制。

2.3   栽培因素   土质黏重、盐碱地、重茬邻作、偏施氮肥、生粪烧根、定植伤根、栽植过稀、中午烈日下栽苗、土壤龟裂等,均可造成病害重发。特别是阴冷天浇水,更易引起茄子黄萎病暴发。

3   防治措施

黄萎病菌生存能力强,传播快、危害大、防治难。要坚持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以药剂防治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1   选用抗病品种   凡叶片长圆形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或紫色的品种,通常都较抗病,如长茄1号、黑紫茄王、辽茄3号等。

3.2   栽培措施防治

1)轮作倒茬。和茄科及马铃薯、瓜类、芝麻、大豆等作物实行5年及以上的轮作,最好不要和茄科作物邻作,宜选用葱蒜茬和大田茬。

2)科學施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4 m3、磷酸二铵15~20 kg、尿素10 kg左右、钾肥10~15 kg,切忌偏施氯肥。忌施牛粪,以免烧根。

3)合理密植。密植植株封垄早,能减轻地裂伤根。栽植密度以60 cm×30 cm为宜。

4)提高定植质量。茄子定植时要坚持“四不”:当10 cm地温稳定在15 ℃以上时选择晴暖天气定植,即定植不过早;用营养钵育苗,定植不伤根;以早晚栽苗为好,中午烈日下不栽苗;栽苗以埋平土坨为宜,不可过深。栽时覆盖地膜,最好再加扣小拱棚,覆盖双膜。

5)巧管水肥。茄子生长前期地温偏低,尽量少浇水,需要浇水时选择晴暖天气,禁止阴冷天浇水,以免引起黄萎病暴发。7月中旬至9月中旬高温季节要小水勤浇,保持地面湿润,使土壤不干不裂,减小地裂伤根,控制发病。在门茄现蕾期,用多元叶面肥奇农素10 g+赤霉素0.25 g+硼肥100 g+尿素50 g+水15 kg,每10天喷1次,直到停止开花时止,可使花果成倍增加,增强抗病力。

3.3   药剂防治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或喷施,每5~7天1次,连用2~3次,一般用药2~3天后即可控制病情,5~6天可使病株迅速康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