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准扶贫的现实误区与路径探索

时间:2024-05-24

王堰永

摘 要:2013年11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之后,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期,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在这场攻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必须转变扶贫方式,结合贫困户实际,激发内生动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误区;路径

一、转变扶贫方式,提高贫困户的思想认识水平

(一)精准扶贫需要不断创新帮扶方式

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帮扶单位、责任人简单走访贫困户的现象很普遍,福利分配成了实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其实这解决不了贫困户的根本问题。不断看望,频繁找贫困户签字、计算收入,填写各种表格、认可各种数据等,这种帮扶使得贫困户不停地在家应付,反而干扰了其正常生活,也违背了帮扶的初衷。应该说如何将扶贫资源有效转化为群众脱贫的动力和条件,创新帮扶方式方法,是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如何化解政府动而群众不动,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脱贫攻坚是一项民生工程,要确保扶贫工作不违背贫困户的意愿,不增加贫困户的负担。从单纯送好处的扶贫方式来看,扶贫工作开展并没有紧密结合贫困户的意愿,甚至还增加了他们的负担。笔者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客观上由于致贫原因存在差异,导致政策设计难度增加,而各地在扶贫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变通性不够。二是主观上由于贫困户认识有偏差,片面地把扶贫理解为送好处。显然,这种送好处的帮扶方式无法真正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脱贫攻坚需要提高贫困户的思想认识水平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都不遺余力地为增加贫困户收入、争取其早日脱贫而日夜奔波、思谋对策,可受到帮扶的贫困户却不懂感恩,也并不领情。这说明,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除了要多为帮扶对象办好事、办实事,还要注重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切实提高贫困户的思想认识水平,在思想上有所觉悟。应让其意识到脱贫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帮扶责任人的辛勤付出,而不是某种不可感知的外力使然,从而激发贫困户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精准扶贫需要重点关注政策的实效性

(一)精准扶贫需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脱贫的形式有多种,安置就业、结对帮扶、定向救助、慈善捐助、节日慰问、助学助残等。脱贫应该因人制宜、因户施策,突出精准扶贫政策中拉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功能。特别是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金融政策应该回归户贷户用本位,而不应当持续实施企贷企用。对于企业带贫,政府可以出台激励与优惠政策,组织企业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一是可以继续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就业。二是可以结合实际,帮扶行政村发展特色规模种植养殖、深加工。三是可以积极探索企业、贫困户互动“双收益”的新途径,合作发展到户增收项目,主要突出企业的造血功能,不能只是企贷企用,年终简单给贫困户分钱,这容易滋生贫困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思想。一旦脱贫攻坚期结束,不再有政策福利时,很容易出现返贫现象。

(二)慈善助力需要与村(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许多地方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设有爱心超市,贫困家庭每人每季度按标准领取生活用品。慈善助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家庭支出过大的难题,如果能严格与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更有助于调动贫困户热心公益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在村(社区)营造“公益无小事、公益树形象”的良好氛围。另外,一味地送物到家,一方面会引起有些群众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会让贫困户滋生一些不思进取的思想。虽然现在已施行慈善助力与贫困户的日常表现相挂钩,但是往往流于形式,还没有完全从增加内生动力层面真正提高其觉悟。

(三)教育扶贫需要与在校表现结合起来

当前,教育扶贫在扶贫领域被广泛采用,主要是免除贫困户适龄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额度不等的国家助学金、扶贫助学补助等,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当前的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并没有结合在校学生的表现、学习积极性等因素。有的教育扶贫、慈善助学并没有真正扶持到点上,导致存在“扶而不起、助而不学”的现象,这是有背教育扶贫本意的。

三、脱贫攻坚的决胜因素是增加内生动力

当前的贫困人口从大体上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户,家庭确无生活来源,依靠自身努力无法脱贫致富的群体。二是有劳动能力户,依靠自身努力和帮扶完全可以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群体。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确无生活来源的贫困群体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兜底”问题。目前,在扶贫资源“精准到户”的前提下,扶贫工作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在“识别”贫困户上。一般而言,在现实中“绝对贫困户”是极少的。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确无生活来源的此类极少的绝对贫困户,是无法采取“授人以渔”方式帮助其脱贫的。这类人的脱贫应该结合实际,重点采取特殊救助、企贷企用以及社会保障兜底等享受政策福利的方式协助其实现脱贫,助力全面小康。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重点解决“授人以渔”问题。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曾在扶贫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帮助那些想通过努力提高生活、改善收入的人。要加强舆论引导,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你对国家、对社会、对你的家庭是有责任的,没有人替你承担这个责任。”坚决破除精准脱贫中“等靠要”的懒惰现象。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保基本、保民生的,不是提高福利的,而扶贫就是保基本的。当前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种麻烦就是部分贫困户并不缺乏劳动力,而是不愿外出打工,以自己是贫困户为由,守在家中“等靠要”;有一些贫困户不愿外出打工的理由竟然是有收入就不能当贫困户;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贫困户,在获得政府支持后,优先考虑的是用于消费,而不是发展生产。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因为增加内生动力才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因素。

四、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大多数贫困户而言,致贫原因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家庭支出过大,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费用;二是家庭收入太少,主要是缺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等。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针对扶贫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破解导致贫困的难题,切实拔掉制约发展的穷根子。

一是针对缺知识、少技术的贫困人员,政府可以协调企业成立产业帮扶项目,兼顾企业的效益和贫困人员的增收,这应是企业带贫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二是对于有一定技术、无门路的贫困人员,可以推荐到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三是鉴于贫困户的返贫问题,可采用长期联系、后续关注、全社会发力的方式真正完成脱贫目标。还可以建立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对于已脱贫的,跟踪调查其产业发展、年均收入等脱贫指标,防止出现返贫,真正按照国家部署,实现真扶贫,做到真脱贫。四是针对已经退出的贫困户,应根据实际情况有序取消其享受福利政策的资格。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扶贫方式上需要帮扶者充分发挥自身智慧,把扶贫工作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实现帮扶者与贫困人口的双向互动,特别是需要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帮扶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最终打赢这场攻坚战,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小强.精准扶贫:多维分析与视角转变[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02):84-90.

[2]吴书平.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07):238+241.

[3]黄志武.精准扶贫贵在精准[N].西藏日报(汉),2020-04-09(005).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