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郑宝叶 王志勇
大白菜,营养丰富、品质鲜嫩,素有“菜中之王”的美名。
19年前,张晓伟与大白菜结下不解之缘。今日,他亲手培育的大白菜新品种种植范围覆盖大半个中国。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央领导亲自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牌送到他手中。
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晓伟,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现任河南农科院园艺所的副所长兼蔬菜研究室主任。
1990年,读完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研究生课程,张晓伟踏上了大白菜育种工作之路。
他亲自下地给大白菜施肥、浇水、保暖。
“目前,我省主抓粮食生产,所以投到蔬菜技术研究领域的经费少……”1996年春,张晓伟工作的地方由郑州蔬菜所换到了河南省农科院,摆在张晓伟面前的现实是: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实验设备陈旧、老化。
宝剑锋从磨砺开,梅花香自苦寒来。
凭着执著的精神,张晓伟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十数年。
当张晓伟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成功,他创建的遗传图群体,为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荷兰、加拿大一些大学所共享时,人们赞叹的是:“三流的设备,二流的条件,一流的技术!”
日本三重县,一家采用“游离小孢子培育技术”培育油菜新品种的科研机构,两年来,一直在寻求突破却收效甚微。他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应邀访问的张晓伟身上。
二十多天时间,张晓伟做了2000多个实验试管,平均每个试管出苗8.5棵,比日本同行高出17倍。日本人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并想用重金留下他。
张晓伟婉言谢绝了日本人的挽留:“我是一个中国人!二十多天来,虽然我身在日本,但我的心时时刻刻都在中国!”
风雨无阻十数载
小孢子,即大白菜花期选出的未成熟的优质花粉粒。经培养液离体培养,小孢子在试管中长成苗,最终移植长成株。
对张晓伟来说,小孢子就是他的命。
开始研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之初,为了寻找小孢子最佳发育时期,张晓伟在显微镜下看了无数的样本,仅仅照片就存了一大箱;为了提高基因型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率,张晓伟做了数千次试验,才使不同材料的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
他带领的课题组,每年种植的试验田有30-40亩,一年四季试验品种、材料数千份之多。
为了加快研究进度,他没有过双休日和节假日。
小孢子育种,对于亲本纯度的要求非常高。在平原地区,两个品种的距离必须超过蜜蜂采花的5公里范围;而在山区,这个距离也在2公里以上。
为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张晓伟经常到偏僻、路远,不通汽车的育种基地工作。到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西峡山区基地,尤为艰难。每次,张晓伟都从最近的通车点下车,步行一个多小时,爬上山,紧张地工作到太阳落山,接着匆忙下山,等回城的公共汽车。有一次,因为没赶上回城的车,他连夜步行30多里才赶回去。
十九载光阴,张晓伟不顾风霜雨露,奔波在田间地头。
19年,张晓伟采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先后育成10多个大白菜新品种,品种改良周期也从十几年缩短到6年左右。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权威专家评定为细胞工程运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
他没有止步
“让更多的菜农增收,才是我要的最高奖励。”张晓伟明白,他的追求在更高、更远处。
2006年,张晓伟被评为“红旗渠”杯首届河南省群众喜爱的优秀农业专家、河南省“555”人才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7年,张晓伟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张晓伟获得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等。
成功面前,张晓伟没有止步。
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实验田,投向了田地。
河南省种植的大白菜品种中2/3是张晓伟所培育的,在全国其他省份,张晓伟培育的大白菜品种推广面积534.9万亩,累计增产32亿公斤,新增产值12.1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7年11月28日,递交到农业厅的一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年度报告,真实地记录了张晓伟培育的新品种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他培育的豫新60。早秋播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取得了亩均效益超过3500元的好收成。
“下一步,我要在全国建立一个‘大白菜核心种质库,现在已经有1万多份大白菜材料,这将提高大白菜研究的代表性,节约研究成本,更好地提高育种效率。”
科技无止境。
目前,他已开始将大白菜育种技术应用于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果类蔬菜作物的纯系亲本材料的创新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