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吕亚军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19-3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站上了新起点。新时代赋予了农技推广工作新的使命,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笔者对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现状
多年来,安徽省各地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安徽省种植业基层推广体系机构基本健全,队伍相对稳定,“二覆盖一衔接”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1 机构基本健全 目前,安徽省县、乡镇二级种植业推广系统共有推广机构1560个,其中,县级202个、区域站109个、乡镇1249个,基本覆盖了安徽省各县、乡镇。所有推广机构全部列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90%以上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了县级管理和县乡双重管理,确保了基层农技推广职能的履行。
1.2 人员队伍比较稳定 县、乡二级现有人员8780人,其中县级3264人,乡镇5516人,人员队伍结构比较稳定,专业技术人员占98%;学历结构稳中有升,大中专以上学历占95.7%;职称结构以中初级为主,占74.4%,总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人员队伍以中青年为主,基本在50岁上下,成为农技推广的中坚力量。
1.3 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 安徽省各地利用中央专项投资,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新建和改扩建乡镇站1136个,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使农技人员开展服务有场所,下乡推广有手段,服务条件大大改善。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已基本纳入财政全额拨款范畴,机构履行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涉及到农技人员的政策性工资福利待遇如“三险一金”、“一衔接”等基本落实到位。
1.4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安徽省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推广。实行农技人员佩戴胸卡、携带便民服务卡服务,明确服务范围和责任。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力推“一主多元”式的农技推广服务形式,农技推广成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2015年安徽省建成绿色增产示范片(区)300个、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705个,推广配方肥448万hm2,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306hm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2 基层体系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推广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系统、技术、人才等优势,提升了农技推广能力和效率,农技推广工作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
2.1 强化领导,切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安徽省农委先后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导小组,及时各地组织围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等开展专题调研,推进相关法律政策落实。坚持将“乡镇站条件建设”列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绩效延伸管理考核内容。省农委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性调度条件建设工作,委属相关单位包干督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2 加强投入,有效保障农技推广经费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落实“两个覆盖”政策,基本保障了基层农技经费。大力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实施,通过中央定额补助、地方配套投入等方式,完成条件建设投资4.46亿元,为全省1136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了业务用房,配备了仪器设备。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加强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物联网等建设,全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97个。加大队伍建设投入,协调财政资助90%学费,联合安徽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开设农技人员专业学历提升班,1000多人先后接受继续教育;至2015年全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2506人。
2.3 规范服务,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安徽省乡镇农技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先后制定了《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星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种植业)评定办法和认定指标》,为安徽省星级服务创建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多次组织召开安徽省乡镇站星级服务创建现场会,组织试点县相互观摩,交流星级站试点经验,推进星级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2018,全省19个县(市、区)的24个乡镇农技站,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五星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2.4 完善机制,激发农技推广内生动力 健全农技人员奖惩机制,推行以指导服务数量、次数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标准,由县农业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进行评判的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健全技术人员表彰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成立省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以汇聚政府、学研、推广、企业4个层面力量,重点围绕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聚焦农业发展重大关键和紧迫问题,开展集团式协作,释放“1+1>2”的融合效应,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2.5 深化改革,创新农技服务方式方法 实行“包村联户”推广服务,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制定出台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两个体系”融合试点方案,按照“身份有别、目标相同”的要求,重点在技术物化服务、品牌经营与质量安全服务、产权交易服务、金融融资保险服务等方面推进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安徽省农民合作社已达6.4万个,家庭农场3.3万家,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8万个。在开展传统服务的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报、12316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农技宝”、农民智慧云平台等新兴媒体,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应用良種良法。
3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人员编制空缺严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基层农技人员精简较多,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安徽省乡镇农技人员人均服务耕地面积达272hm2,淮北地区服务面积更大;比江苏高近20%,比江西高26%,比河南高近18%,比浙江高48%。在服务半径增大的同时,人员老化和空编现象日益加重。全省县、乡二级共有编制9958人,实有8780人,缺编1870人,占21.1%。自2000年以来,由于在岗人员自然减退、有编无岗,新人进不来,招进来的留不住等原因,大部分乡镇站没有招人进入,现有人员逐步进入中老年,目前在编在岗人员45岁以上人员超过60%。定远县乡两级核定编制136个,实有职工114人,空编22人,占编制数16%;太和县乡两级核定编制295个,实有职工197人,空编98人占33%。调查中发现,县乡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很普遍,人员长期被拉用、借用,形成了“人多缺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局面。
3.2 政策缺陷与落实不到位,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
3.2.1 职称结构设置不合理 按现行的人事政策规定,事业单位的人员职称与工资待遇相挂钩,因此,职称的评聘直接关系到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目前,基层站岗位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固化,高级岗位少,一旦被占用,10年、甚至20多年都没有空余岗位,年轻人无法晋升,许多人30岁就看到了职称晋升的天花板。特别是现在新进年轻人,学历高,职称起点高,单位没有空岗,更看不到希望。从调查情况看,安徽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都存在这一问题,许多县10多年都没有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同时评聘制度不合理,在评聘结合的单位,很多人职称评审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到退休也只是初级职称。这种“没有职称的想评上,有职称的聘不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定远县114人,目前高级13%,中级31%,均超过比例控制,大部分初、中级10多年都没有晋升,以至于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退休都只是助理农艺师。
3.2.2 工资制度不合理,基层农技人员经济收入水平低 基层农技人员工资水平近年来纵向比较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仍较低。一般有25年工龄的,月工资才3000元左右;且多数是单职工家庭,一个人工资难以养家糊口。新进的大学生月工资1500元左右,生活费用都要靠父母贴补,更谈不上结婚、购房。颍上县夏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50%以上的人员,需要家里做生意补贴生活所需,有个别农技员靠下班后到县城蹬三轮车挣钱来养家。
3.2.3 同工不同酬,不同单位间人员收入差距明显 目前安徽省乡镇农技站基本落实了浮动工资政策,基层农技人员待遇有所提高,但福利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如住房公积金、节假日下乡补贴、目标考核奖等虽有政策依据,但因没有资金政策难落实,整体收入和乡镇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等行业相差较大。定远县乡镇农技人员与行政及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相比,每年少收入3万元左右。
3.3 职业农民培训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农户对技术的需求 安徽省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训是按指标数将培训经费分到县,少数组织单位与培训机构为了完成指标,培训前不调研,没有摸清培训需求,选准培训对象,只追求人数,不顾培训效果,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农民不愿意参加的培训原因,一是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不能够制定出针对农民个性需求较强的培训计划和方案;二是培训方式方法传统守旧,没有创新,专家教授讲课式的培训不接地气,农民听不懂;调查中农民反映,他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实地培训,即使收费也愿意参加。三是分散小规模生产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动力不强,往往被动接受培训,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4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农委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题调研,专门究部署。一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强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拟由省政府出台。按照“公益定位、综合建站、分步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职能定位、拓宽服务功能、创新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效能。二是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深度融合,提升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水平。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建立农技人员再教育再学习机制,鼓励农技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继续教育模式,拓展农技人员培训渠道,提高农技服务能力。四是建立适应农民的“精准培训”机制,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前期的调研工作,摸准培训需求,注重课堂教育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使农民听了就懂,学了会用。为进一步激活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充分调动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适应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建议:
4.1 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拓展基层农技人员晋升的渠道和空间 放宽基层职称聘用指标限制,增加中高级职岗位比例,让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正常晋升。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意见》(皖组字〔2014〕29号)文件精神,对年满50岁、工龄30年的基层农技人员不受职数限制,直接聘用到相应的职称。参照公务员20年正科享受副处待遇的做法,不设指标限制,让具有20年中级职称的基层农技人员享受副高待遇。
4.2 建立财政保障长效机制,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已有对基层倾斜的政策,保障农技人员的基本利益。将农技推广工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日常工作开展。设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用于重大农业技术推广。
4.3 设立省级农技推广奖,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设立省级农技推广奖,让农技人员付出得到认可,有成就感,提高他们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责编:張宏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