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次由蒙古气旋诱发的沈阳地区局地暴雨过程分析

时间:2024-05-24

戴蕾 王雪萌 彭峰 张巍 金宇

摘 要: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云图资料,分别在天气尺度系统、热力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中尺度等方面,针对2014年9月7日沈陽地区1次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降水过程主要由蒙古气旋所诱发,系统移动速度快,因而本次降水有降水时间短的特点。(2)热力条件上康平形成θse锋区的时间比辽中早,验证了康平主要降水时段较辽中早。辽中假相当位温梯度比康平大,因而高低空假相当位温差辽中的值更大,从侧面反应出辽中存在的能量较康平大。水汽条件上无论是辐合还是辐散的中心值康平低于辽中,这也反应了辽中的水汽比康平有更好的抽吸作用。抬升触发条件上700hPa上辽中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8m/s,康平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0m/s,说明辽中垂直上升运动更强;(3)地面上南北2条辐合线,决定了沈阳地区南部和北部主降水时段的不同,北部降水时间早,而南部降水时间晚。

关键字:区域性暴雨;副高后部切变;低空急流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139-06

自有记录以来,东北地区发生过多次不同等级的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山洪爆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讯中断,还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暴雨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针对东北的暴雨天气,国内多位学者及研究机构也曾多次进行研究,取得了比较的好的成果。陶诗言早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之暴雨》一书中就指出:当有冷涡系统出现,东北常会出现暴雨或雷阵雨[1]。北京大学1981年出版了《北方天气文集》,对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广泛研究[2-8]。郑秀雅等[9]利用1956—1987年东北地区降水资料的统计结果,对东北暴雨出现的时间进行归纳统计,发现暴雨主要出现在6—9月,尤其以7月、8月最为集中。而孙力等[10]利用1961—2000的资料,把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在空间上划分为7个旱涝型,并指出这7个不同的类型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下垫面分布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差异所决定。

针对2014年汛期天气特点,对2014年9月7日到8日沈阳南部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大尺度环流背景,将康平和辽中两站各方面要素进行对比,研究降水量差异原因,对以后汛期天气过程预报以及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提供有利条件。

1 降水实况

受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影响,2014年9月7日20时至8日03时,沈阳地区出现了区域性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沈阳各区县降水量为:辽中20.9mm,法库14.8mm,浑南8.7mm,苏家屯5.5mm,新民2.7mm,康平0.3mm,沈北0.2mm;乡镇降水量最大的3个自动站降水量为:茨榆坨(辽中)88.7mm,辽中镇(辽中)78.8mm,肖寨门(辽中)52.5mm。

此次过程的暴雨落区在我市西南部地区,7日20时康平、法库开始降雨,之后雨带逐渐东移,到7日22时左右移出沈阳地区,康平降水趋于结束。7日23时之后,沈阳城区、新民、辽中降水开始,法库降水再次增强,此后雨带东南移,至8日03时,沈阳地区降水趋于结束。本次降水具有2个特点:一是降水梯度大,辽中地区为大到暴雨,其他地区基本为小到中雨;二是降水时间短,雨带移动速度快,降水持续时间不超过8h。

2 天气尺度系统

2.1 环流背景场

2.1.1 500hPa形势场 分析500hPa形势场(图2a),2014年9月6日20时亚欧中高纬环流为三槽两脊型,贝加尔湖东部和日本北海道西部受低涡控制,东北地区为高压脊。中纬度呈纬向环流,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活动。7日08时,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贝湖低槽向南加深,河套槽快速移动至华北地区。7日20时(图2b),贝湖低槽东移至内蒙古东部地区,河套槽北移至辽宁中部地区,槽线由东北—西南向转为西北—东南向,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并逐渐扩展,为辽宁地区提供丰富的能量和水汽。同时低涡后部不断有弱冷空气向东北地区渗透,冷暖空气交汇在沈阳地区引发强降水。

2.1.2 850hPa形势场 6日20时(图3a),低涡中心位于贝湖东南侧,槽线呈东北-西南向伸展到蒙古地区。河套地区有一切变线,110E以东从江淮地区直到辽宁地区均为偏南气流,使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向北输送。7日08时,贝湖低涡加强东移至中蒙边境,其底部槽线由东北-西南向转为南北向,从北纬40°到北纬50°横跨10个纬距。7日20时(图3b),贝湖低涡东南移至内蒙古东部,槽线位于辽宁东部,暖区南风分量迅速增强,强烈的抬升和水汽辐合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1.3 地面 地面气压场上,7日08时(图4a)我国华南到朝鲜半岛一线为强大的高压控制,贝湖东部的气旋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分裂出1个小低压系统,低压冷锋由内蒙东部至河套地区横跨十几个纬度。7日14时,气旋及冷锋均缓慢东移北收。7日20时(图4b),贝湖气旋分裂为南北2个低压中心,其中南部低压中心位于辽宁北部地区,冷锋快速东南压至辽宁东部,暖空气层结不稳定,由于锋面猛烈抬升,锋前形成雷阵雨天气。

2.2 探空资料 7日20时(图5),沈阳K指数为29℃,沙氏指数为2.83℃,对流有效位能4.8J/Kg,探空反映出的不稳定能量不大。低层偏南风的风速较大,风向随高度呈顺时针旋转,暖平流很强,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出现;500hPa之上以偏西气流为主,冷平流偏弱。另外从地面一直到500hPa附近都是显著的湿层,温度露点差在10℃以内,水汽条件非常好,500hPa以上为干层,上干下湿的结构有利于对流性天气的发展。

3 热力条件

对流层中θse的高值区代表的是高温高湿区。从辽中和康平2站的假相当位温时空剖面图来看,在7日20时前后,辽中和康平存在θse锋区,图中反应出康平形成θse锋区的时间比辽中早,这验证了康平主要降水时段较辽中早。辽中假相当位温梯度比康平大,因而高低空假相当位温差辽中的值更大,从侧面反应出辽中存在的能量较康平大。

4 水汽条件

暴雨发生,不但要有充沛的水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并在强对流区域辐合。由图中沈阳、法库的水汽通量散度时空剖面图可以看出:此次过程中,不论是康平还是辽中低层的水汽均比较浅薄,低层925hPa以下为辐合区,925hPa以上均为辐散区,这反映了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条件不是很好。两者区别在于无论是辐合还是辐散的中心前者低于后者,且强度低于后者,这反应了辽中的水汽比康平有更好的抽吸作用。

5 抬升触发条件

强烈的上升运动是诱发暴雨生成的必要条件。从图8可以看到,在7日20时,康平和辽中500hPa以下基本都为上升运动,在700hPa附近康平和辽中均有明显的一个上升中心,辽中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8m/s,康平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0m/s,说明辽中垂直上升运动更强。

6 中尺度

7日20时,辽宁省内无高空急流,也无低空急流,说明此时高空辐散和低空符合不强。500hPa低槽偏西,移动缓慢,冷空气势力弱。850hPa切变呈西北-东南向位于辽宁东部,整个辽宁省中层均为干区,500hPa相对湿度都在50%以下,而康平、法库、新民及沈阳城区北部低层为湿区,850hPa相對湿度都在70%以上,而地面上出现了2条辐合线,分别位于辽宁省东部及辽宁省中北部,这也较好的对应了未来的降水落区,即20时以后降水主要发生在沈阳北部地区。后切变线及辐合线东移,至22时北侧辐合线移出沈阳地区,南侧辐合线开始控制沈阳南部地区,带来短时强降水。8日02时,850hPa切变线东移至沈阳中部,南北2条辐合线连成1条横跨10个纬距的南北向辐合线开始影响沈阳城区,雨带也东移到沈阳城区一带。8日03时,地面辐合线移出沈阳地区,降水过程趋于结束。

7 云图特征

如图10所示,7日20时,内蒙东部地区气旋尾部的一片对流云团位于辽宁省中北部地区,沈阳市北部地区开始降水过程。7日23时,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侵,使北部的对流云团向南摆动,在沈阳市南部形成1个尺度达数百公里的对流云团,给该市南部带来强降水。8日02时,该对流云团东移减弱,其位置偏东,主要影响沈阳城区。8日03时,对流云团移出沈阳地区,降水趋于结束。

8 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云图资料,通过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等方法,针对2014年9月7日沈阳地区1次局地暴雨过程在天气尺度系统、热力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中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尺度系统:本次降水过程主要由蒙古气旋所诱发,系统移动速度快,因而本次降水具有时间短的特点。

(2)热力条件:7日20时前后辽中和康平存在θse锋区,图中反应出康平形成θse锋区的时间比辽中早,这验证了康平主要降水时段较辽中早。辽中假相当位温梯度比康平大,因而高低空假相当位温差辽中的值更大,从侧面反应出辽中存在的能量较康平大。

(3)水汽条件:此次过程中不论是康平还是辽中低层的水汽均比较浅薄。两者区别在于无论是辐合还是辐散的中心前者低于后者,且强度低于后者,这反应了辽中的水汽比康平有更好的抽吸作用。

(4)抬升触发条件:7日20时,康平和辽中500hPa以下基本都为上升运动,在700hPa附近康平和辽中均有明显的1个上升中心,辽中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8m/s,康平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0m/s,说明辽中垂直上升运动更强。

(5)中尺度分析:地面上南北2条辐合线,决定了沈阳地区南部和北部主降水时段的不同,北部降水时间早,而南部降水时间晚。

(6)云图分析: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侵,使北部的对流云团向南摆动,致使南部地区形成尺度达数百公里的对流云团,给辽中地区带来强降水。

参考文献

[1]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孙力,安刚.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1,25(3):342-354.

[3]黄泓,张铭.一次东北暴雨的诊断分析.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J].自然科学版,2004,5(5):33-37.

[4]孙力,安刚.丁立,等.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2000,58(1):70-81.

[5]刘实,朱其文.1995年吉林省异常旱涝的影响因子分析[J].吉林气象,1996(1):11-13.

[6]许秀红,王承伟,石定扑,等.1998年盛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暴雨过程中尺度雨团特征[J].气象,2000,26(10):35-40.

[7]陶诗言,倪允琪,赵思雄,等,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8]孙力,安刚.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一场相互关系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650-661.

[9]郑秀雅,张延治,白人海.东北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10]孙力,安刚,廉毅等.夏季东北冷我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J].气象学报.2000,5B(6):702-713.

(责编:王慧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