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高县晚稻穗颈瘟重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4-05-24

袁雪梅 胡世清 何嘉 赵险锋 吴冠雄 罗国华

摘 要:江西省上高县属双季稻高产区,穗颈瘟是当地主要的病虫害之一,重发年份往往造成严重减产;多年来发生程度一般早稻重于晚稻,2015年晚稻穗颈瘟重发生少有现象,程度比当年早稻重两级。该文通过对比近年来当地种植区域穗颈瘟发生概况和差异性,总结了2015年晚稻穗颈瘟发生点多面广、程度重、发病品种多、暴发期集中、损失大等特点,综合分析了发生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晚稻瘟颈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79-02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属双季稻高产区,全县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万hm2次,其中早晚稻各占近一半。近30年来,稻瘟病(分叶稻瘟、穗颈瘟)已成为当地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直接影响水稻产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通过历史资料,穗颈瘟在当地发病程度一般是早稻重于晚稻,且品种非常突出;早稻如1985—1986年的73-07、浙福802两个品种,1997—1998年的华联系列,2001年的以优I402为主的优I系列,2005年的金优160、金优463为主的金优系列,2008—2009年的两优25、两优287、两优42等优质稻品种穗颈瘟大流行的历史;晚稻只是少数年份的个别品种出现流行现象,如2001年的新香优80、2010年的宜S晚2号。受气候适宜、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因素影响,2015年上高县晚稻穗颈瘟重发生,无论发病面积、发病品种,还是发生期、病情程度,都超过当年早稻和往年晚稻。

1 发生特点

1.1 点多面广,丘陵重于平原 2015年上高县晚稻穗颈瘟发生范围之广、面积之大、损失之大,是近20多年晚稻所罕见;发生面积3 188.6hm2,占晚稻面积的15.94%,是常年的8~10倍多,比重发2001年新香优80还多825hm2。全县16个乡镇场180个行政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野市、田心、翰堂等丘陵乡镇明显重于泗溪、锦江等平原乡镇;如野市乡稍溪村有面积8.67hm2的田段凡是种植了五优序列等感病品种出现了穗颈瘟大流行,普遍损失40%~60%,而其他区域虽然发病但损失基本上在20%左右。

1.2 发病品种多,品种差异大 晚稻穗颈瘟发病品种多达20多个,移栽面积6 162.8hm2,占总面积的30.81%;有杂交稻也有常规稻,有中迟熟品也有早熟(表1)。发生重的既有当家主栽品种如五优308、H优518,也有近两年内审定推广的品种如玖两优黄华占、吉优268、五优268、五優103、五优328、五优6217、荣优308,还有粮价高的优质稻品种如黄华占、丰美占、美香占;但黄华占、玖两优黄华占、五优系列、糯稻程度更重;据调查,玖两优黄华占病穗率一般达23.65%~41.26%,高的76.51%,甚至90%以上。但以荣优化占、早丰优华占、天优华占、天优6217为代表的华占系列、天优系列抗性明显要高,均极少发病。

1.3 暴发期集中,病情重损失大 当年晚稻破口至齐穗时间在9月10—25日,穗颈瘟在9月16—22日零星出现,暴发流行在9月26日至10月7日的10d时间。发病田病穗率一般7.5%~18.3%,严重的绝收;野市乡稍溪村种植了五优308的损失40%~60%。全县穗颈瘟挽回损失稻谷520t,但因防治不到位等因素穗颈瘟损失10%~30%的面积有394hm2,损失30%~50%成的126hm2,绝收田有22.8hm2,概算全县损失达82.69t以上,是近10年晚稻损失最重的一年。

1.4 防治对路的损失轻,反之损失重 自20世纪80年代初推广杂交稻以来,上高县稻瘟病主要在早稻上常发、重发,而晚稻则相反,一般都轻发生、少发生;农户多年来形成了重早稻轻晚稻防治的习惯。当年翰堂镇的多名种粮大户像早稻一样在浸种消毒、秧田送嫁药、大田保苗、破口期做好用药預防的晚稻病情发生少,且程度明显要轻;反之病情重,损失20%~40%的较为普遍。

2 发生原因

2.1 穗期连续多雨寡照 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年度间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当季的条件,尤其是破口抽穗期的天气条件,是影响其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之一。若破口抽穗期持续低瘟、阴雨天气,稻瘟病极易暴发流行[1]。2015年上高县晚稻破口至齐穗在9月10—25日,其中12—15日、18—20日、22—25日3个阶段共有11d阴雨低温寡照天气,气温在19~31℃,日平均气温24.5℃,尤其是18~20日的“寒潮”平均气温21.9℃,导致后期流行。田心镇田心村一农户种植的荣优308面积2.8hm2,其中有2丘面积0.13hm2因作秧田而栽插偏晚,破口期推晚3~5d,到9月24日破口始穗,避开前期雨天,穗颈瘟发病轻,白穗率仅为1.36%,损失比早栽的白穗率38.9%轻很多。这样的天气与晚稻破口至齐穗期危险生育期相遇,是造成当年重发生的首要因素。

2.2 品种普遍抗稻瘟病弱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与稻瘟病的流行轻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当年发病品种既有杂交稻,也有常规稻;既有籼稻,也有粳稻;既有种植多年的主栽品种,也有刚刚审定的新品种,品种抗性弱是穗颈瘟流行的内在因素。根据上高县植保站的当年调查,黄华占、五华308等品种种植7~8a后稻瘟病生理小种致病性提高,导致抗性下降,兑变成高感稻瘟病;同时也有刚刚审定的荣优308、玖两优黄华占等一推广就出现严重的穗颈瘟。

2.3 老病区多病菌源丰富 上高县属丘陵地区,是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各地都曾出现过叶稻瘟、穗颈瘟大流行的历史;稻田又极少水旱轮作,稻瘟病病源菌丰富。根据上高县植保站采送穗颈瘟样本到江西省农科院植保站检测,稻瘟病生理小种多,优势种群有所更替,导致品种抗性下降和穗颈瘟的重发生。

2.4 施肥重氮轻磷钾和防治不当 稻瘟病流行性强,防控难度大,特别是穗颈瘟,可防不可治[4]。近年来,当地农户为追求高产已形成大肥大水、重施氮肥轻施钾肥的习惯,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3];在2015年肥料价格较前几年下降15%~20%的形势下,农民施用尿素明显加大,田间禾苗普遍贪青,尤其是到了穗期更为明显,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的生长,削弱了稻株本身的抗性,同时郁闭的田间小气候为穗颈瘟提供了更加适宜的发病条件,从而增加了穗颈瘟侵染的几率。防治不当方面,受当年早稻病虫害轻发生,加上大面积晚稻前期叶瘟发生少、发生迟,即使发生叶瘟田也并不严重,大部分农民麻痹大意,很少像早稻一样做到用药剂浸种消毒,移栽前打“送嫁药”,大田分蘖期、孕穗期、穗期用药预防;其次,在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农户无法及时施药而错过防治适期,或药后遇雨,或喷雾药液量少,或选用农药不对路,也是造成部分田块发病程度重。据上高县植保站调查,晚稻穗期用药预防两次的面积仅占10.8%,一次的占18.5%,没有科学用药预防是导致重发生的重要原因。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预测预报,及时用药预防 预测预报是预防稻瘟病流行的重要保障,准确、及时掌握稻瘟病生理小种变异情况和田间稻瘟病发生情况,可有效预防稻瘟病的大面积流行为害。要根据《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要求,加强对主栽品种的系统监测基础上,做好对感病品种发病动态监测;要密切关注穗期9月中下旬的天气变化,如遇到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尤其是“寒潮”天气,要及时发预警,科学指导用药预防。

3.2 淘汰高感品种,合理轮换品种 目前市场上晚稻品种繁杂,不少老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后,因病菌生理小种适应,抗性逐年下降兑变为感病品种;同时,有相当新品种先天不足,对稻瘟病抗性表现较差。因此,要加强宣传,指导农户正确选种,全理轮换品种,坚决淘汰种植年限長及高感稻瘟病的品种,降低穗颈瘟流行的风险。

3.3 科学肥水管理,增强抗病能力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采用“一控二增”和“攻前、控中、补后”的施肥原则,即“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大力推广沼肥”,严防禾苗贪青。科学管水应及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能力。严禁过多过晚施氮肥,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发病田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3.4 抓住关键时期,及早用药预防 防治好穗颈瘟应抓好破口齐穗期用药保护,一般在破口5%~10%和齐穗期連用两次药,每hm2用75%三环唑WP600g或40%稻瘟灵EC1 500g或2%春雷霉素AS1 500g喷雾预防;从实践证明,轮换药方,并在药液中添加农药增效剂,可大大提高防效。同时,在前期应抓好播种育秧期、移栽分蘖期、孕穗期的苗瘟、叶瘟预防,减轻后期发病几率。

参考文献

[1]陆明红,刘万才,朱凤,等.2014年稻瘟病重发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植保导刊,2015(6):35-39.

[2]孙雪梅,易红娟,等.2014年通州区水稻穗颈瘟大流行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植保导刊,2015(5):43-45.

[3]吕偑珂,苏慧兰,张建勋,等.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9-10.

[4]郑永利,施德,姚晓明,等.晚稻稻瘟病局部空发流行成因与治理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2-93.

(责编:张宏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