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罗明
摘 要:为了在人工大量繁殖周氏啮小蜂时能够根据最佳蛹蛹比接蜂,实现高质量、较简便地生产周氏啮小蜂,进行了大规模繁育周氏啮小蜂最佳接蜂比例选择的研究工作,试验按接蜂比例设8个处理,分别是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结果表明,平均出蜂量、平均羽化率都以1∶40为最高,所以实际繁育过程中应选用的接蜂比例为1:40。
关键词:周氏啮小蜂;接蜂比例;羽化率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85-02
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这种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达到80%以上,而且出蜂数量非常高,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1]。为成功繁育周氏啮小蜂,用于北京市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必须确定最佳接蜂比例,以保证其具有较好的生活力和生殖力[2]。一般最佳接蜂比例都是通过最佳蜂蛹比试验获得的,但按蜂蛹比接蜂,在实际生产中会带来很多不便,增加劳动强度,而利用寄生种蛹与寄主蛹的最佳蛹蛹比来指导生产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周氏啮小蜂 春季在密云县7个乡镇的12个村,采集在树木洞穴、缝隙、周围的枯枝落叶、土表越冬各种虫蛹231头,其中杨扇舟蛾蛹226头。筛选出姬蜂、寄生蝇、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共计86头,经鉴定,寄生蜂为周氏啮小蜂,可用作接蜂的蜂种。
1.1.2 MZS-07型消毒柜 生产中除应剔除病状明显的柞蚕蛹茧外,还应通过有效的接蜂前消毒处理等方法控制病害传播,降低接蜂后寄主发病率。MZS-07型消毒柜由我站科研人员自主研制的,一个消毒柜一次可同时对3 000粒柞蚕蛹进行消毒,用时30min。
1.2 柞蚕蛹处理 在有茧蒂的一侧削第一刀,先观察内层茧壁,如果正常,再观察蛹的颅顶板,根据颅顶板颜色挑除病蛹。再于柞蚕蛹另一端削一刀,要狭长至末端,并观察蛹体腹部未端是否被污染。在有茧蒂的一侧削一刀,使颅顶板可见,便于接蜂后检查寄生率。繁育前已用两刀破茧法处理好的寄主柞蚕蛹在4℃左右冷藏,取出后进行适当的预温。选取体质量、大小一致的新鲜雄柞蚕蛹作为寄主,寄主蛹与周氏啮小蜂按蛹蜂比为1∶30接蜂,所获得的寄生蛹。
1.3 试验方法 为获得最佳蛹蛹比,试验按接蜂比例设8个处理,寄生种蛹与寄主蛹的蛹蛹比分别是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将上述试管置于25℃下培养。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寄生种蛹。调查寄生后寄主蛹出蜂量、蜂寿命、羽化率及其子代蜂生命力。
1.4 统计分析
1.4.1 出蜂量 待周氏啮小蜂羽化后,每隔2h统计一次出蜂量,通过累加得到单蛹出蜂量。
1.4.2 蜂寿命 将每头出蜂寄生蛹刚羽化的周氏啮小蜂成蜂各40头,分别转移到新的玻璃试管中,置于25℃下,每8h记录一次小蜂死亡量,计算平均存活时间。
1.4.3 羽化率 在每个重复的30头蛹都已确定出蜂完毕后,统计各重复的羽化蛹数量及未羽化蛹数量,算出羽化率。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接蜂比例条件下的单蛹平均寄生率、平均出蜂量、平均羽化率及成蜂平均存活时间见表1。为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统计数据经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蜂平均存活时间以接蜂比例1∶40为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首先对不同接蜂比例的子代出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40接蜂比例可得到最大的平均出蜂量和平均羽化率,且蜂寿命较长。在繁育过程中降低蛹蛹比,可明显提高寄生率,但综合其他指标并没有明显提高繁蜂的效果,反而增加繁蜂成本,所以以1∶40接蜂比例就可以满足大量生产的需要。
(2)由于人工繁育周氏啮小蜂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大量的寄生蜂,而且需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生活力,这对于实现寄生蜂有效控制害虫意义重大。通过不同接蜂比例的子代蜂生命力测定研究表明,不同接蜂比例中,1∶40的子代具有较高的平均出蜂量和最高的平均寄生率,其子代蜂生命力较强,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1]彭进友,乔秀荣,韩义生,等.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4(1).
[2]魏建荣,苏智,王传珍,等.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接蜂比例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06(01).
(责编:张宏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