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坡位对混交林中香樟生长特征的影响

时间:2024-05-24

陈谊星

摘 要:该文以21年生马尾松、香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坡位对香樟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樟下坡位胸径分别比中坡位、上坡位增大了2.05cm、2.41cm,树高则分别增长了1.90cm、2.56cm,香樟下坡平均木总鲜生物量、干生物量均分别比中坡和上坡大约提高了119%、270%。试验将为香樟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香樟;混交林;坡位;生长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113-02

Abstract:Twenty-one-year-old masson and camphor mixed forest was investigated to anlyse the effect of sites on growth of camphor. The result showed: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camphor in downhill slop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2.05cm and 2.41cm by slope and uphill,height respectively increased 1.90cm and 2.56cm,fresh and dry biomass respectively increased 119% and 270%. It will provide basis for reasonable management of camphor plantation.

Key words:Camphor;Mixed forest;Site;Growth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能抵抗风寒、耐干旱,病虫害较少,具有较强的抵抗氯气、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气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其生态功能、观赏性非常高,是我国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1-2]。木材坚固,适宜制作优美的木质家具;可提制樟脑和提取樟油,可驱赶蚊子苍蝇,是生产樟脑的主要原料;香樟落叶养分含量高,可改善酸性土壤。研究表明,马尾松、香樟混交林可以改良马尾松林的土壤和生长状况[3-4]。本文以21年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香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不同坡位对香樟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为香樟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罗东林场,东经118°30′,北纬26°10′,内陆盆地,海拔为704m,年降水量1 400mm,年平均气温20℃,无霜期350d,气候温和,适宜香樟生长。土壤为山地红壤。林内生长少量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1995年营造的马尾松、香樟混交林造林密度为

3 300株/hm2;株间混交比例为1∶1;每年定期进行三次全面锄草、扩穴培土等抚育工作。2003年秋进行40%间伐,2014年秋对马尾松实行皆伐。

1.2 试验设计 2015年秋季,在林地上坡位、中坡位及下坡位各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测量9个样方内的树高、胸径,并调查林下植被及立地因子(海拔、坡形、坡度、坡向、母岩、土壤类型、A层厚度、土壤厚度)。计算平均树高和胸径,各样地分别选取1株香樟平均木(共9株),称量平均木树枝、树叶及树干鲜生物量。部分样品105℃烘干至恒重,通过计算含水率推算出林分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干生物量,并根据干生物量计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坡位对香樟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上坡、中坡、下坡对21年生香樟生长及生物量具有不同的影响(表1)。香樟经营密度为1 526株·hm-2,坡位对香樟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物量的影响大致一致,均表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香樟下坡位胸径分别比中坡位、上坡位增大了2.05cm、2.41cm,树高则分别增长了1.90cm、2.56cm,鲜生物量分别提高108.45%、222.54%,林分干生物量则分别提高109.17%、220.63%。方差分析表明,香樟下坡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鲜生物量、林分干生物量与上坡达极显著差异,中坡鲜生物量与上坡达极显著差异,下坡林分干生物量与中坡、中坡与上坡达显著差异。

2.2 不同坡位对香樟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上坡、中坡、下坡对21年生香樟平均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分配率具有不同的影响(表2)。香樟平均木总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下坡香樟平均木总鲜生物量分别比中坡和上坡提高119.31%、276.47%,平均木总干生物量分别比中坡和上坡提高119.71%、269.56%。香樟各器官平均木叶分配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枝分配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坡>下坡>上坡,干分配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上坡>下坡>中坡。

3 结论与讨论

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根本的测量指标,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表明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固定、分配、积累和转化规律可评估林分生产力高低[5]。本试验以21年生马尾松、香樟混交林为试验对象,通过测算分析香樟经营密度、平均胸径、鲜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情况,分析不同坡位对香樟生长情况的影响,为香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香樟经营密度、平均胸径、鲜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从大到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位>上坡位。上坡和中坡香樟各器官的鲜物质量分配情况从大到小均表现为干>枝>叶,下坡各器官的鲜物质量分配情况从大到小均表现为干>叶>枝。综上,香樟作为经济林,需要干粗枝壮,适宜种植于下坡;作为休闲场所,需枝繁叶茂,适宜种植于中坡,并根据香樟林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强度,定期间伐,维持最佳种植密度,提高香樟林的实用效应。

参考文献

[1]庄树渊.福建晋江常用园林树种综合评价分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4,43(3):246-250.

[2]韦小丽.不同光环境下香樟、猴樟苗木的生态适应[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3):208-213.

[3]李志勇,王彦辉,于澎涛,等.马尾松和香樟的抗土壤酸化能力及细根生长的差异[J].生态学报,2007,27(12):5245-5253.

[4]李志勇,王彦辉,于澎涛,等.重庆酸雨区马尾松香樟混交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林木生长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4):387-395.

[5]苏少川.闽北邓恩桉人工林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9(4):1-6.

(责编:张宏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