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辰溪县4种传统稻田养鱼模式对比分析

时间:2024-05-24

陈军富 刘明书 向朝云 刘明福 周智理

摘 要:该文对辰溪县4种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辰溪县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小鱼苗预养式(模式1)的综合表现最佳。

关键词:稻田养鱼;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5-0081-03

辰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是一个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的农业大县。水稻、油菜是全县种值面积最大的2种作物,秋冬季种油菜、春夏季种稻养鱼,“油-稻+鱼”、“稻+鱼”是辰溪县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

位于辰溪县北部区域的田湾镇田湾村,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是辰溪县主要稳定的优质稻花鱼(稻花鱼:当地群众对稻田鱼的称呼)生产基地。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稻鱼共作技术体系,如坚持自然生态养鱼、不使用“可能含有害添加剂的商品饲料”等做法,值得去挖掘、整理、总结。为此,本试验对辰溪县4种主要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辰溪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选定田湾村4种传统稻田养鱼模式(表1),由群众按传统习惯自主实施,通过全程观察、调查的方法直接开展对比分析。

1.1 小鱼苗预养式(模式1) 面积6.7hm2,调查代表户汤家云、面积0.12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5550尾+草鱼120尾,20g/尾,插秧前30d投放入秧田旁边冬闲田预养(便于和育秧一起管理),插秧后7d投放入稻田。投料:每hm2插秧前投喂商品料20次×26.25kg;插秧后投喂农家食料20次,每次每hm2用油菜饼粉15kg+米饭11.25kg。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1.2 小鱼苗先年入田养鱼主导式(模式2) 面积1hm2,调查代表户石飞、面积0.42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450尾(单重25g)+草鱼30尾(单重250g)+鳙鱼150尾(单重125g),鲤鱼在先年10月入田(整田时转出、插秧后再放入),草鱼、鳙鱼在插秧后入田。投料:每7hm2每次投喂菜枯粉9kg+馊饭9kg,揉成小团投入深水区,7~10d1次,直到水稻开花;破胸或浸泡过的稻谷2袋(每袋1.5kg,选用鱼能取食的筛网袋),置于深水区中,7~20d1次(吃完补充)。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1.3 大鱼苗后入投料式(简称模式3) 面积1.3hm2,调查代表户谢德保、面积0.27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4275尾+草鱼75尾,65g/尾,插秧后7d入田。投料:每hm2投喂油菜饼粉7次×52.5kg,用打孔蛇皮袋装固定于水中供鱼取食(吃完补充);芽谷2次×52.5kg;剩饭10次×7.5kg。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1.4 大鱼苗后入不投料式(模式4) 面积1.3hm2,调查代表户谢德保、面积0.14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2250尾+草鱼45尾,65g/尾,插秧后7d入田。投料:不投喂任何饲料、食料。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鱼产量及增重量,以模式2最高,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式2>模式1>模式3>模式4;稻谷产量,模式2比对照减产20%,模式1、模式3、模式4与对照持平。模式2以养鱼为主导,田中水位较深,水稻种植密度较小,且不使用任何农药,所以鱼产量较高、水稻产量较低。

2.2 农药、化肥的用量 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4种模式的农药、化肥用量大为减少。由表3可知,4种模式均较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其中模式2不使用农药,模式1、模式3、模式4减少农药使用2次、减少农药用量33.3%~50%;减少化肥用量方面,模式2化肥用量减少50%,另3种模式化肥减量20%。有研究表明,稻田养鱼具有除草、控制病虫害(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蟲害)、松土和增肥的功效,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和改善稻田环境[1-6],当地普及推广的稻田养鱼模式,已成为增收和防治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生产模式。

2.3 经济效益 由表4可知,模式2增收最多为36538.5元/hm2,模式1居第2位为24043.5元/hm2,模式3居第3位为19594.5元/hm2,模式4最少为13185元/hm2。

注:计算式及相关价格:增加收入=稻花鱼收入-稻谷减收+肥料减支+农药减支-鱼苗成本-食料成本,稻花鱼40元/kg,稻谷2.8元/kg,菜枯粉1.2元/kg,大鱼苗22元/kg,小鱼苗0.7元/尾,小鱼苗商品饲料4元/kg,对照区农药2250元/hm2、肥料180元/hm2。

2.4 鱼的品质 采取取样品尝、面上调查与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鱼的食味品质。取样品尝:于当地稻田养鱼收鱼时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取4种模式所产鲜鱼(分4次进行,每次1种,间隔2~3d),分发给6位同事(包含其家人共30人以上)品尝;面上调查:在田湾村以外的多个区域开展调查,广泛收集群众对不同稻田养鱼模式鱼的食味品质评价信息;追踪调查:对历史上不同稻田养鱼模式的品质信息进行追踪调查。取样品尝结果以模式1的品质最好,由好到差排序依次为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面上调查及追踪调查表明,投放小鱼苗比投放大鱼苗要好、投喂食料比不投喂食料要好、肥田比瘦田要好。3种调查方法结果相一致,如表5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3.1 稻田养鱼模式 (1)从增收上看:模式2增收最多,但生产过程长、耗工多、管理要求较高,只适合在水稻单作区以养鱼为主的专业户采用,退而求其次,增收居第2的“小鱼苗预养式”是适合大面积应用的最佳模式。(2)从品质上看:“小鱼苗预养式”食味品质最好,投放小鱼苗的2种模式要优于投放大鱼苗的2种模式,食味品质最差的为投放大鱼苗、不投喂食料的模式4,这与面上(全县)调查结果相一致;因为小鱼苗能很快适应稻田环境,在田中伴随水稻生长长大,更适合食物由少变多、灌水由浅变深的稻田变化环境,加以人工投喂补充农家食料,便会生长得更快、更健康、更美味。(3)从稻鱼共作关系上看:4种模式中,以“小鱼苗预养式”稻鱼共作关系最为紧密,小鱼苗随水稻播种时投放入秧田旁边的冬闲田中适应当地环境,水稻插秧后7d转入稻田中,伴随水稻一起生长长大,收稻时收鱼,稻鱼全程共作,诠释了传统稻田鱼概念—稻田鱼就是在稻田中长大的鱼。(4)从稻田养鱼产业发展趋势上看:郑振宇等研究提出的稻田种养发展趋势是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高质化方向发展[7],这一发展趋势观点得到广泛公认,“小鱼苗预养式”鱼的品质最优、增收多、稻鱼共作关系更紧密、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更加符合发展趋势要求。

3.2 几点启示

3.2.1 设置深水区 在田中间设置约占田块面积10%的深水区,整田时深耙1~2次即可形成位置低10cm以上深水区,供鱼活动、喂食需要;与开挖鱼沟、鱼凼比,具有耗工少、耗时少、投入少的“三少”优势(投入可忽略不计),更加有利于鱼在深、浅水区之间自由出入,与水稻及稻田环境形成更为谐调、紧密、全面的共作关系。

3.2.2 投喂农家食料,不使用商品饲料 将饲料严格区分为农家食料、商品饲料2大类,坚守只投喂油菜饼、米饭、米糠、芽谷等农家食料,不使用可能含有害添加物的商品饲料(插秧前小鱼苗除外),斩断“饲料鱼”根源,以此来传承和保护当地稻花鱼的声誉。因为如此,当地稻花鱼一直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好的市场销路。

参考文献

[1]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J].农业考古,2006(4):222-224.

[2]高志,陈菁.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6,16(9):222-224.

[3]胡亮亮,唐建军,张剑,等.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268-275.

[4]肖筱成,谌学珑,刘永华,等.稻田主养彭泽鲫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效果观测[J].江西农业科技,2001(4):45-46.

[5]谢坚,刘领,陈欣,等.传统稻鱼系统病虫草害控制[J].科技通讯,2009,25(6):801-805.

[6]吴敏芳,郭梁,张剑,等.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生产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46-449.

[7]郑振宇,王文成,李赵嘉,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种养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学,2019(4):11-16.

(责编:张宏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