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摘 要: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适应畜牧业发展需求,培养动物繁殖综合技能型人才,对动物繁殖实践教学在教材、教学重点、实验动物选择、新技术、教师技能训练、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力求使实践教学更符合生产岗位需要。
关键词:动物繁殖;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159-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训为基础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全面、直接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其更重视和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的“三实”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1-2]。而部分学校,由于教师实践锻炼不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中重基础、轻生产,理论课时过多,实践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3-4]。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生产、教学经验,探索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了更符合生产岗位需要的动物繁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 教材改革先行
构建符合生产岗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改革原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以适应生产化教学需要。为此,我们针对动物繁殖技术的最新发展,结合临床生产经验,建立了以动物繁殖过程“发情、交配或授精、妊娠、分娩”为主线,以动物繁殖工的工作过程“采精、精液品质检查、精液稀释与保存、发情鉴定、输精、妊娠诊断、分娩助产”为依据,穿插介绍“发情控制、妊娠控制(胚胎移植)、分娩控制”等繁殖控制技术,最后介绍繁殖技术综合运用“繁殖管理”的“采精与品质检查、精液稀释与保存、发情鉴定、输精、生殖激素功能与应用、发情控制、受精与胚胎移植、妊娠诊断、分娩与助产、繁殖管理”的项目课程体系[5],并出版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2 突出课程重点
动物繁殖课程的技术核心是人工授精。而动物繁殖工的人工授精技术岗位包括动物采精、精液品质检查、稀释与保存、发情鉴定、输精等。为突出课程重点,我们安排了稀释液配制与采精、精液品质检查、冷冻精液生产、发情鉴定与输精的4次16课时人工授精相关技术实验,占课程实验的2/3。
动物繁殖课程是研究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过程的课程,精液冷冻保存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的关键,掌握精液的长期保存技术和认识早期胚胎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部分学校由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安排相关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疑问,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配制稀释液和组织超数排卵程序,进行山羊或犬的精液冷冻保存和山羊或家兔的胚胎采集实验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 突出生产性
课程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加强与生产的联系,提升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所谓生产性,就是要在模仿真实生产条件下进行实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动物繁殖生产,知道动物繁殖工的工作流程与岗位要求。如传统的精液品质密度检查多为单纯的精液密度计数,而生产中的精液密度检查多用精子密度仪(比色测定法)检测。为此,我们在精液密度检查实验中,一是将精液密度计数与比色测定中的标准曲线建立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精子密度比色测定的同时,还能了解比色测定时精液稀释倍数的确定及透光率与精子密度的回归关系;二是与牛的细管冻精有效精子数测定结合,了解精液有效精子数测定方法,做到课程实验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稀释液配制也要求学生结合精液保存试验,在课前了解动物精液保存方法、常用稀释液组成,在配制不同的稀释液后,对采集的精液进行稀释与保存试验,课后定时检查精液保存后的活力变化,分析不同稀释液的保存效果,了解精液保存试验的方法。
再如,發情鉴定、输精、胚胎采集实验,就需要课前指导学生实施发情控制技术,使实验教学时有处于不同发情阶段和适时输精的动物、确保能采集到胚胎而不是流于演示等。
4 合理选择实验动物
随着城市规模及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农业院校的校内实训场地多数被占用,不可能饲养大量的实验动物。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动物,尽量丰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并力争达到生产化教学,是摆在相关教师面前的难点。为此,在组织实践教学时,既要考虑实践教学的生产性、学生的可操作性与参与度,又要考虑实验动物的来源及实验项目的代表性,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实验动物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发情鉴定、输精实验,若以猪、羊为实验动物,操作简单,技术性不强;若以牛作实验动物,直肠检查技术要求高,学生参与度不高;而随着宠物养殖的兴起,犬的发情鉴定、输精实验,特别是犬的阴道涂片法发情鉴定和犬的子宫体输精实验,学生操作性强,并对推动犬的人工授精技术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效果较好;当然,对于牛的直肠检查与直肠把握输精技术,其实让学生在离体生殖器官上模拟操作之后[6],再在活体上练习,学习效果和学生参与度就大为提高。因此,在发情鉴定与输精的实验动物选择中,以犬和牛为主,以猪、羊为辅。
同样,胚胎移植技术是其他生物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繁殖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关键技术是胚胎的采集与检查,如选择牛作为实验动物,实施非手术法采集胚胎,学生的参与度低且成本高;以羊作供体,超排准备时间较长,期间易被其它课程实验干扰;而以家兔作供体超数排卵准备时间短,采集的胚胎数量多,实践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采精技术的实践教学,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假阴道采精与手握法采精,分别选择公羊和公犬比较具有代表性,因公牛较凶猛而危险,而公猪的采精在猪生产课程中有实践教学。
5 突出新技术的应用
受学校实训基地规模、实验动物数量的限制,很难做到生产条件下的实践教学;受交通成本、防疫要求限制,也很难在实验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到合作牧场参与生产。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构建生产性的动物繁殖实践教学体系,其关键是充分利用动物繁殖理论,运用繁殖控制技术,使实验时有相应生理阶段的实验动物[7]。随着动物繁殖技术的发展,我们已有能力控制动物繁殖的各生理阶段,通过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又推进了学生对繁殖控制技术的理解与掌握,为就业后解决生产中的动物繁殖技术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动物发情鉴定、输精实验前,对母犬、母牛分别实施诱导发情技术和定时排卵输精技术,使犬阴道涂片发情鉴定实验时有处于不同发情阶段的母犬,比较阴道脱落上皮细胞的角质化程度,以及有适时输精的母犬和母牛;在胚胎采集实验前,组织实施超数排卵技术,并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正确实施超数排卵程序,以确保实验的成功与生产性效果。对于妊娠诊断实验,则可安排在发情鉴定、输精实验后5周,对母犬和母牛分别用凸阵腹壁探头和线阵直肠探头进行B超妊娠诊断。通过实验,使学生能真切看到胎儿早期在B超妊娠诊断时的图像特点,又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
6 突出教师的专业技能
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效果,关键看教师的技能。教师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保证。目前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虽然年轻并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但没有参与过牧场一线生产岗位锻炼,缺乏解决各类生产问题的能力,离真正做到生产性实践教学还有较大的距离[8]。因此,对于生产中常用的动物繁殖技术,只要教师能多深入牧场了解动物繁殖技术的应用,并虚心向一线技术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在实践教学中敢于边教边学,不怕失败,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技能。
7 调整实验课时安排
原来的动物繁殖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2个环节,实验教学以2学时为单元;对精液冷冻保存和胚胎采集与检查则在集中安排2d的实训。这样的安排,在教学中感到实验课时太短,不符合生产岗位要求,如稀释液配制与采精分离、发情鉴定与输精分离,而且后者需要二次发情控制,需要较多的实验动物;而2d的实训课时较宽松,且不能紧随理论课之后安排。因此,我们对实践技能课时安排也进行了调整,以4学时为单元,紧接在理论教学之后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分别安排稀释液配制与采精、冷冻精液生产、精液品质检查、发情鉴定与输精、胚胎采集与检查、妊娠诊断与繁殖管理(分析影响妊娠的因素)6次24课时,其中冷冻精液生产虽时间较紧,但通过稀释液由学生课前配制,并适当缩短0~4℃平衡时间,能确保解冻后精子活力。
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能接受动物繁殖工各岗位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特别是能完成精子和早期胚胎的采集与保存,提高了动物繁殖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达凯.高职教育实验、实训、实习刍议.实验技术与管理[J],2008(9):111-113.
[2]李运生,章孝荣,曹鸿国.动物繁殖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3(9):167-169.
[3]江青东,程会昌,于新和,等.“2+l”模式下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牛综合能力培养初探[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85-86.
[4]胡建宏,李青旺,田秀娥,等.《動物繁殖学》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2012(6):125-128.
[5]傅春泉,徐苏凌,王宏艳.农业高职课程职业性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畜牧兽医专业《动物繁殖》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0(8):116-118.
[6]傅春泉,徐苏凌,楼月琴.谈牛直肠检查技术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9(2):44-45.
[7]傅春泉,陈龙,季春雷.定时输精技术在规模奶牛场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3(4):34-37.
[8]王国华,郝荣超,杨国忠.《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8):83-85.
(责编:张宏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