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本刊记者 鲍锋
一页浓墨重彩的华章
——海南省“十一五”发展成就述评
□本刊记者 鲍锋
2010年的大幕已徐徐落下,2011年的朝阳正冉冉升起,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过去的五年,是海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创新最具活力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的五年,是海南发展史上一页浓墨重彩的华章。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之一。
建省20多年来,海南一直在谋求快速发展。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海南并没有落到实处。泡沫经济让海南沉寂了多年,无意义的争论又让海南徘徊了几年。直到近五年,海南才摸着石头过河,找到了发展新路子,“硬道理”真的开始硬起来。
过去五年,大项目为海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基础上,海南近几年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800万吨炼油、140万吨甲醇等大项目已建成投产。200万吨烯烃、60万吨对甲二苯、2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100万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孚宝500万吨储油、中石化香港公司200万吨成品油等项目正在建设中。以造林、纸浆、造纸上下游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建成后将形成140万吨纸浆生产能力,160万吨造纸、高档纸制品生产能力。以自主品牌与引进高档品牌相结合,海马汽车已具备年产15万台汽车发动机能力;海马三厂建成后,将形成3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
过去五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33.2:25.5:41.3至2010年转变为25.2:27.2:47.6。一批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工艺,成功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建成投产,生物柴油研发生产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新型产业受到政策强力扶持,中航特玻高端特种玻璃生产基地落户后,与“英利光伏产业园”、汉能集团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海南天聚太阳能电池片扩产项目等共同构筑了一条光伏产业链;全球I T巨头惠普公司将海南作为转战亚洲的重地,与相继进驻的一批I T名企托起海南信息产业腾飞的翅膀。我国第一个临海航天发射场在文昌破土动工。海南(澄迈)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新城投资建设已初具规模。
过去五年,海南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热带农业基地。
海南是农业大省,这几年充分利用热带农业特色,与全国农业形成优势互补,成为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种制造基地、天然橡胶林基地……农业科技110基地建设顺利;编制了《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评定和管理试行办法》,推动建设3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了以农村沼气为载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总数已达3211家。
过去五年,海南经济总量翻了一番以上。
“十一五”初期,海南G D P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千百亿跨越”。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0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60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3倍和1.13倍。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亿元,是2005年68.6亿元的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累计投资1408亿元的2.8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比2005年的8124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比2005年的3004元增长73%。2010年上半年,海南有8项经济指标增速全国第一,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升为全国第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前11个月,全省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122.94亿元,同比增长40.5%,其中自筹资金为520.32亿元,同比增长31.1%,增速全国第一。
在被边缘化七年之后,2009年12月16日,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隆重上市。2010年海南资本市场更是活力四射,截至10月末,海南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024.2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45.28亿元,增幅位于全国前列。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向人们昭示,过去的五年,海南已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海南的基础设施过去相对超前,但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提速,海南软肋已显现。譬如,机场显得越来越小,豪华大巴的速度显得越来越慢,电力越来越不够用,甚至,居民生活用水也开始紧张……
“十一五”期间,海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
交通方面,海南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东环铁路建成通车;西环既有铁路提速改造顺利完成;海口美兰、三亚凤凰机场扩建成功;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建成,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文昌清澜大桥、洋浦大桥等大型交通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新建了一批万吨级泊位港口码头。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西部机场建设等项目,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将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之列。
能源方面,结构更加合理。华能海口电厂和东方电厂一期等建成投产,海南一号能源工程——昌江核电开工建设,南方电网与海南电网跨海联网工程建成,结束了海南“电力孤岛”历史。
水利基础设施方面,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体系得到强化,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建成了大隆水利枢纽工程,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已开工。大广坝水电二期(灌区)工程进展顺利,其中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大广坝戈枕水利枢纽工程已竣工投产,这将基本改变海南西部干旱缺水现状,开启东方、昌江、乐东三市县百姓生活的幸福之门。
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方面,全省16座中心水厂、6个区域性垃圾处理基地和22个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投产。
2010年发生的特大水灾给海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海南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水毁工程的修复,一大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陆续开工。
发展经济,说到底是为了改善民生。如果把海南发展当作一幅优美的画卷,它的全部底色就是四个大字:改善民生。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提高本省居民的收入水平,“小财政、大民生”的执政理念,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共识。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实际上远超这个比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不断得到提高。
五年来,海南在改善民生方面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空前。省委、省政府把保障房确定为2010年“一号民生工程”,三至五年内,全省居民每户都将得到一套保障性住房。
——教育优先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免费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高等教育发展提速,海南大学“211工程”进展顺利。教育扶贫移民模式为农村发展“造血”,自2008年起,陵水、保亭等6个民族自治县和五指山、东方等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市县,已有2万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大山,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就业再就业工程”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3%。全省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万个,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万人。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56万人,参保率为96%;建立“县乡村一体化”医疗体制,初步构成农村“15分钟医疗圈”;全省已全面推行新农合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政策,统筹地区100%覆盖;与广东等五省区医疗异地结算合作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李嘉诚基金会捐助的海南农村卫生扶贫项目;与香港言爱基金会共同建设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实施“亮睛工程”,一大批白内障患者得以重见光明。
——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形成。保险面覆盖城乡居民,2010年已覆盖全省60岁以上农民;退休人员的待遇得到提高。
——率先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省规划的1345.78万亩生态公益林已全部纳入中央、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最大程度提高了生态保护区农民的收入。
——文明生态村如星火燎原。目前已创建文明生态村1万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45.4%。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等六大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殚精竭虑,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什么是发展?致富于民、藏富于民是最大的发展。什么是政绩?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政绩!什么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008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经济特区的使命。在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鼓舞下,过去的五年,海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并结出丰硕之果。
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洋浦保税港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以政事分开、社企分开为重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正在加速,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积极稳妥进行,社会组织在培育扶持中壮大,在依法管理中规范。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改革态势强劲。省图书馆、博物馆、歌舞剧院、体育馆等一大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依托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构建起“一区三带九重点”,南北互动,东西相融,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以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为依托,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交流。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航天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展顺利,高新科技文化产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全省上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司法公正;在全省各行各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窗口行业开展文明规范创建活动,评选、表彰了2007—2009年省级文明单位。
海南国际旅游岛在2010年的中国,无疑是最热的概念和名词之一。
曾几何时,海南旅游业名气很大,但“只赚吆喝不赚钱”。进入“十一五”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写进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赴海南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1605万人次;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09年,达到2250万人次。2010年,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海南再次成为“政策洼地”和市场热点。博鳌、神州半岛、石梅湾、清水湾、海棠湾、龙沐湾……高水准的旅游地产项目在海南海岸线上闪亮登场,从整体上提升了海南旅游基础设施的档次和水平;一批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旅游景区主题休闲公园等建成,推动海南旅游从以低端游客为主向以高端游客为主转型,由大众消费市场向中高档消费市场转移。
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海南大力整治旅游环境。省委书记亲自率机关干部扫大街,抓厕所,推动了全民参与治理“脏乱差”,优化美化了旅游环境。2010年首届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圆满成功,打造了一个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利用国际旅游岛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海南正在加快推进实验区建设,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突破口和示范区。跟踪落实国家关于国际旅游海建设的若干配套政策,加强与各部委的工作对接。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中介组织在发展中规范。
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海南生态省建设很给力。千里海防林带已基本合拢。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限期治理制度。逐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和公益林地。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现代旅游服务业正在崛起。旅游法规建设、市场监管得到加强,净化了旅游市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建成了一批高档品牌酒店、景区、景点,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出特色鲜明、中外闻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和资本优化,树立了海南独特的旅游形象。运用创新营销手段,借助国内外媒体,推销海南旅游市场。著名的高尔夫球职业公开赛、环岛自行车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已成为海南体育赛事品牌。中国海南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三月三”、世界小姐赛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培育起海南节庆会展品牌。
海南“十一五”的辉煌成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强台风、特大洪涝灾害等一道道难关险隘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带领860万海南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转型跨越之路取得的。
回眸“十一五”,精彩纷呈;展望“十二五”,前程似锦。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明天的海南必将建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