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陈泉生 孟凡磊
摘 要:崇明芦笋产业经过30a的发展,已形成种植面积近667hm2,年产值超亿元的规模,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栽品种。该文从崇明芦笋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芦笋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了崇明芦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崇明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实现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崇明芦笋;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67-03
芦笋(Asparagus Officnalis var.altilis L.)又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独特的风味,且营养全面,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十大健康蔬菜”之首。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至今欧洲、亚洲大陆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带仍有许多野生种。我国栽培芦笋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郊区零星栽培,当地鲜销。20世纪60~80年代台湾省的芦笋种植已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后,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台湾芦笋的经济效益出现下降,种植基地逐步向内地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芦笋栽培面积超过6.6万hm2,2003年已达10万hm2,成为名副其实的芦笋生产大国。2007年初,由于国际市场芦笋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2008年,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欧美等国的芦笋进口量急剧减少,但国内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使芦笋这一外销产品由出口创汇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目前,我国芦笋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hm2左右。
1 崇明芦笋种植与生产现状
崇明自1980年引进芦笋以来,经过30a的发展,2013年的种植面积已达到667hm2以上,占上海地区芦笋生产面积的80%以上,每667m2平均产量从500kg提高到1 500kg,每667m2产值由5 000元增加至12 000多元,年总产值达1亿多元,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1 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全县基本形成以港沿镇合兴园艺场、崇明县农业现代园区、绿瑞蔬果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现代化设施芦笋规模化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芦笋种植面积667hm2,较2001年的90hm2增长了641%,总产量12 000t,较2001年增加了10 245t。
1.2 设施芦笋“四新”技术得到实施 在芦笋栽培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崇明先后引进优质高产杂交一代芦笋品种,开展保护地育苗、避雨栽培、留换母茎采收、病虫害绿色综防等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及集成应用工作,为绿芦笋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并由此制定了芦笋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1.2.1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崇明自1980年开始种植芦笋,先后引进mw系列、UC系列等杂交系列品种,筛选出适合崇明生产的UC-157F1、UC-800F1、绿塔、格兰特等杂交一代品种,实现了从杂交二代向杂交一代的替换,使芦笋的产量、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1.2.2 改进育苗技术 芦笋作为多年生作物,常规育苗采取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第三年采收的方式。但由于常规育药的育苗、养苗时间长,起产期迟,前期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而改用“当年2~3月保护地育苗、5~6月移栽,第二年春季采收”的育苗技术,缩短了育苗和养苗期,提早1a采收,且产量、品质基本不受影响,深受菜农的欢迎。
1.2.3 应用避雨栽培技术 芦笋茎枯病是制约芦笋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市县科研技术部门的科技攻关,采取大棚保护地栽培,减少了台风、暴雨等高湿天气对病害的影响,使芦笋茎枯病的发病率从86.41%~100%下降到5%以下,病情指数由87.6~100下降到5以下,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目前崇明地区94%以上绿芦笋种植采用避雨栽培技术。
1.2.4 推广双季留母茎采收技术 为提高芦笋产量,相关技术部门根据芦笋生长发育规律,在吸取浙江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研发出双季留换母茎采收技术。通过采取选留母茎、涂茎防病、打桩拉绳、薄肥勤施、扒垄土消毒等措施,使芦笋采收期由最初的80d延长到200d,基本实现了绿芦笋的周年生产。该技术已在全县芦笋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并推广到江浙地区,深受生产者欢迎。
1.2.5 推广病虫害绿色综防技术 在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基础上,重点应用绿色防控材料,如采取防虫网阻隔夜蛾类等大型害虫的成虫,用色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用专用性诱剂诱杀害虫的成虫,用杀虫灯诱杀趋光性害虫等,实现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确保了上市芦笋的质量安全。
1.2.6 其它技术措施 通过将芦笋留换母茎采收、芦笋特早熟栽培和芦笋秋季延迟栽培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使绿芦笋始采期从4月初提早到1月下旬,终采期从6月下旬延迟到10月下旬,采收期由80d延长到200d。新鲜芦笋利用0~3℃低温进行冷藏存储,确保11月至次年1月的芦笋上市,实现了绿芦笋的周年生产和供应。
1.3 市场销售体系基本健全 芦笋主要通过上海江桥、北郊2个大型批发市场和20多个常年从事芦笋运销专业户进行销售,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市场为网点,集体和个体经销共存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最近几年,全县生产的12 000t左右的商品芦笋90%以上销往上海市场,并通过上海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
1.4 产业化经营形势良好 为确保崇明芦笋的产业化发展,绿明果蔬专业合作社、家扶家蔬果专业合作社、合兴园艺场等10多家规模化生产基地联合组建了上海绿笋芦笋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合作联社以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产品“白狗牌”芦笋进行统一市场营销,试运营后,不仅成功开拓了长沙、武汉、青岛、福州等芦笋销售市场,还探索了一条“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产销运作新机制,在芦笋销售市场确定了合作联社定价话语权。绿芦笋生产由传统的生产决定市场向市场引导生产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endprint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芦笋加工能力薄弱 芦笋加工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全县年产芦笋近12 000t,仅崇明合兴园艺场、上海家扶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具有对绿芦笋进行短期贮藏、保鲜、简单地商品化处理的能力。据国际市场调查,芦笋加工利润十分丰厚,面对效益如此巨大的“黄金产业”,由于加工产业落后,只停留在鲜销和为外省市企业提供原料方面,严重阻碍了崇明芦笋产业的发展。
2.2 市场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一是芦笋品种更新换代慢。芦笋是多年生作物,种植一次可采收10a以上,部分基地和笋农不忍将原有品种淘汰,导致栽培品种退化,市场竞争力下降;二是农民种植的盲目性。近几年芦笋产销形势较好,经济效益较为稳定,但由于连续的无序发展,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2.3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崇明近667hm2芦笋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一般单户种植面积在0.33~3.33hm2,农民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发性生产状态,与现代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农户之间不具备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2.4 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 芦笋生长的特点决定了芦笋在田间培管过程中,田间操作以人工为主,存在作业量大、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机械化田间管理滞后和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崇明县芦笋产业发展的瓶颈。据港沿、城桥等相关种植基地的调查,1h工资已由3~4元提高到8~10元,每667m2劳动力成本由1 000 ~1 500元提高到2 500~4 000元,经济效益从6 000~8 000元下降到3 000~4 000元。经济效益的下降,表明人工成本已成为芦笋生产中的主要成本。
2.5 菜农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我县虽然已形成了一整套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但由于农户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对肥料、农药的安全使用,新品种的引试,以及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土壤的保育等认识不足,导致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助力度,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采用招商引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地加工企业来我县投资办厂,鼓励本地民营企业积极创办芦笋加工企业。形成适合市场需要的新鲜、速冻、冻干、冷藏和罐装等产品,实现芦笋的周年供应,形成产业聚集优势,进而把芦笋产业链延长,全方位推向国内外市场。
3.2 建立新品种引试基地 推广优质芦笋品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改杂交二代芦笋种子为杂交一代、改露地栽培为设施栽培,以点带面,进行推广应用,通过3~5a培育,逐渐淘汰劣势品种,示范推广适销对路品种。
3.3 强化技术服务体系 加强市、县、镇、村技术一条龙服务,将芦笋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贯彻到每一个基地、每一个种植户,实现芦笋生产的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特别是将芦笋产业与崇明生态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政府部门根据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管技术体系,以实现芦笋产业的良性发展。
3.4 落实惠农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崇明芦笋产业的稳步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对从事芦笋生产的年轻人员在培训、科研、技术、基地建设、资金、保险、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扶助,确保其经济效益,以实现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培育专业合作联社,实现规模化生产 将现有30多家以芦笋种植为主的合作社和1 000多户芦笋种植户联合起来,形成芦笋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统一品牌、统一供应、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实现产、加、销一体的产销模式,实现产量、质量、效益的最大化,确保芦笋产业的稳步发展。(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