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24

乔金友,姜 岩,王 博,孟庆山,陈海涛,林 懿

(1.东北农业大学 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 2. 黑龙江七星农场,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0)



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乔金友1,姜 岩1,王 博1,孟庆山2,陈海涛1,林 懿1

(1.东北农业大学 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 2. 黑龙江七星农场,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0)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而大豆机械化程度及水平是保证大豆经济效益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我国大豆主产省区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依据各省区大豆总产量确定了我国大豆的主产省区;进而从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单位面积联合收割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及小型拖拉机配套比7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农业机械化现状,指出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统计分析

0 引言

大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大豆生产成本和产量,以及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强弱[1]。截至201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7 542万hm2,产量1 582万t,平均年需求量7 000万t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我国大豆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2013年我国大豆自给率不足20%。所以,客观认识并分析我国大豆主产省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问题,转变大豆生产方式,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大豆生产机械化发展策略,对促进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3]。

1 大豆主产区的确定

依据我国大豆品种分布区域和耕作制度,可将大豆生产区域划分为以下5个主要产区:以春大豆为主的东北产区,以夏大豆为主的黄淮流域产区,以春、夏大豆为主的长江流域产区,以及以秋作大豆为主的江南各省。通过查阅《中国农业年鉴》关于各生产时段的大豆产量数据,将不同时段大豆平均产量排名前10位的省区汇总列出,如表1所示[4]。

由表1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年以来,黑龙江、河南、吉林、山东、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北、湖北、江苏、四川、湖南和陕西13个省区都曾排入到了全国大豆总产量前10名的行列。黑龙江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大豆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的40%,大豆总产量也一直居全国前列,而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总产量排名不断前进。2010-2014年,大豆产量排在前6位的省区有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河南、吉林和江苏。考虑到这6个省区在以往的排名中均排在前10名,且6省大豆总产量点全国大豆总产量的82.5%,所以选取这6个省区作为我国主要大豆生产省区,研究分析其机械化现状及存在问题[5]。

2 大豆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结合我国大豆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据数据的可获取性、客观性及全面性,本文主要选择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单位面积联合收割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及小型拖拉机配套比等7个指标分析我国大豆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6]。以下各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00-2014)[7]、《中国农业机械年鉴》(2013-2014)[8]及《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9]。

2.1 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

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反映机械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达到的程度,即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实际作用的大小[10]。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省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表1 大豆各时段平均产量表

图1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6个大豆主产省区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多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安徽省在2001-2006年间略有下降,2007年开始迅速上涨,为6个省份中发展最快者;至2013年,吉林省的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为73.63%。2000-2013年,黑龙江省综合机械化程度一直位于分析省区的前列,2013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2.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49%;安徽省与江苏省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较低,安徽省为67.23%,江苏省为69.02%。

2.2 农机总动力

农机总动力是各动力机械的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是农业机械化相关文章和年鉴中经常出现和被使用的指标;但是在多省区横向对比时,由于各省区播种面积的差异,采用农机总动力没有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该指标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上配置的农机总动力值,可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功率级、不同种类动力机在大豆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研究了全国及各大豆主产省区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农机动力、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及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的变化情况。

2.2.1 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

2000-2013年,全国及相关省区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全国及各省区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上升。2000-2013年,全国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由2000年的3.34kW/hm2上升至2013年的6.36kW/hm2,增加了90.4%。在所分析的6个大豆主产省区中,河南省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一直位居第1,且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03年间,江苏省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居第2位,之后安徽省居第2位,而内蒙古与吉林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一直处于第4位与第5位,上升趋势虽与其他省份相持平。黑龙江省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在所分析的省区中处于第6位,到2013年黑龙江省的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仅为3.96kW/hm2,比全国水平低37%,比河南省低49%。但由图1可知:黑龙江省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2013年达92.97%,说明黑龙江省虽然单位面积投入较少的农机装备,却获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农业机械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图2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变化趋势

2.2.2 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机械总动力

图3为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省区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农机总动力变化趋势图。

图3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变化趋势

由图3可知:全国及各大豆主产省区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在2000-2004年发展缓慢,之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增长速度较快;安徽省、河南省及江苏省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上升较缓慢。至2013年,全国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已升至0.98 kW/hm2,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39%;吉林与内蒙古自治区该指标值分别为2.00kW/hm2和1.97kW/hm2,比全国水平分别高104%和101%。2013年,黑龙江省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为1.92kW/hm2,该指标值接近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水平。安徽省、河南省及江苏省2013年的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分别为0.84、0.97、0.79kW/hm2,与全国水平相持平。

2.2.3 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农业机械总动力

图4为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省区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变化趋势图。

图4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变化趋势

由图4可知:全国小型拖拉机总动力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2000-2013年,我国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农机总动力平均增加了0.29kW/hm2,上升39%。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位居第1和第2位;至2013年,两个省份的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分别为2.67kW/hm2和2.03kW/hm2,分别增长了52%和4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和49%。江苏省与吉林省的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处于下降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0.67、0.79kW/hm2降至2013年的0.57、0.68kW/hm2,说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动力机械以大中型为主。

2.2.4 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

图5为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变化趋势图。

图5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变化趋势

由图5可知:2000-200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省区的联合收割机总动力并无明显变化,且各省区差距较小。从2004年开始,大部分主产省区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国的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由2004年的0.079kW/hm2增长到2013年的0.402kW/hm2。在6个省份中,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增长最快,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至2013年,3个省的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分别为0.813、0.751、0.721kW/hm2,分别高于全国水平的102%、87%和79%。2011年前,黑龙江省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与全国水平相当;2011年后,明显上涨;至2013年,黑龙江省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为0.560kW/hm2,比2011年增加63%。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虽有所增加,但增幅较小,至2013年两省份单位面积联合收获机总动力仅为0.281kW/hm2和0.169 kW/hm2,分别比江苏省低65%和79%。

2.3 配套比

2.3.1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

2000-2013年全国及相关省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2001全国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处于最低点,为1.32;而2003年处于最高点,为1.74,2003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为1.60,相比于2000年仅上涨11%。河南省的大中型拖拉机的配套比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从2000年的1.79上升至2013年的2.40,高于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50%。安徽省大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在2002-2006年处于高峰时期,2006年达1.91;其后开始下降,2008年后转为增加趋势;至2013年该指标值为2.01,位于所分析省区第2位。吉林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稳中有降,但至2013年仍居所分析省区第3位,该指标值为1.98,比河南省低21%。2000年,黑龙江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为2.54,位于第1位,随后不断降低;至2013年,黑龙江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滑至全国第6位,仅为1.31,下降了48%,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8%。内蒙古自治区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虽有小幅上涨,但一直较低,2013年其值为1.65,仅比2000上升10%。

图6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变化趋势

2.3.2 小型拖拉机配套比

2000-2013年全国及各省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

图7 2000-2013年全国及大豆主产省区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变化趋势

由图7可知:全国及各大豆主产省区的小型拖拉机配套比整体呈上升趋势,至2013年全国小型拖拉机配套比为1.72,比2000年高22%。吉林省小型拖拉机配套比从2003开始始终位于所分析省区第1位;至2013年,该指标值为2.86,比位于第2的安徽省高29%。安徽省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变化较平缓,至2013年安徽省该项指标值为2.33。河南省的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至2013年为1.92。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小型拖拉机配套比处于明显上升趋势,至2013年比率分别为1.82和2.12,较2000年分别上升了90%和83%。江苏省的小型拖拉机配套比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72降至2013年的1.57,2013年该指标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

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3.1 我国大豆产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2000-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呈明显提高的趋势,尤其200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11]和实施的农机购机补贴等相关政策,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至2013年,全国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单位面积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总动力等指标都有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全国及主要大豆生产省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1)注重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忽视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很大距离。在查阅文献或分析统计数据过程中,发现文献或相关管理部门比较注重统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相关数据,关于实施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统计较少,更没有反映实施机械化作业对作物、土壤等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的数据。比如,实施机械化作业对土壤压实的影响,如何实施机械化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害,节约种子、农药等资源,如何实施机械化作业才可能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等内容,均没有具体统计分析数据。考核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目标单一,未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形成系统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2)单一追求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的结合程度不足。农机农艺相融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有较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与方法却没有合适的机械装备来实现,或者有先进的农机装备却因农业生产技术不到位而不能充分发挥农业具的作用等现象。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往往忽视管理工作,致使农业机机械作用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例如,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机具进地次数、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措施,但有些地区由于认识不到位而推广不利,或即使想推广但没有合适机具也只能望良法而兴叹。

3)追求农业机械投放数量绝对指标,忽视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的配置比例。从前述统计分析可知:2000-2013年全国及主要大豆产区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一直处于增加趋势,但拖拉机配套比却在降低。这说明,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强调通过提高拖拉机保有量加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提高作业机械的配置数量,造成拖拉机配套比低、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数值高而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却不高等实际问题,致使农业机械投资效率低,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机配置结构、充分利用有效农机投资及发挥农机具利用效率,是减少农机配置资源浪费、有效降低成本及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土地条块分割、碎片化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水平,一度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农民还是农业、农机管理者,都发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带来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低、土壤压实严重等现象。也是由于此原因,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拖拉机正在由小型逐步向中大型发展;但条块分割的地块限制了中大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地块面积小已成为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指导下,探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选用合适的中大型农业机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成为当前农业及农业机械化领域的重要问题。

5)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且全国各大豆主产省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2009年全国综合机械化程度32.10%,2013年为59.48%,虽然处于上升趋势,但综合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另外,各大豆主产省区机械化发展极不均衡。2013年,黑龙江省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90%,但有些省份仅为60%左右。因此,发展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目标。

6)现在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有待研发。我国农机工业虽然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在农业机械装备设计及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农艺技术的发展不断对农机装备提出新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不能完全满足农艺技术的需求,研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是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12]。

3.2 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1)建立各种作物生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土壤耕作、机械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作业环节的栽培技术,以及研究上述机械化生产作业的不同机器组合及不同机械化生产作业工艺组合对产量、效益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制定基于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的各主产区标准化种植栽培模式,以及从种子处理到收获、整地等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与管理结合,因地制宜,提出适于相应主产区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栽培技术模式,为构建高产、高效、环保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2)加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机装备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精准备农业装备,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机械装备设计要依据新的、先进的农业技术要求,注重研发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及多功能型农机装备。如精准农业装备不但可以有效节约农业生产资料,而且通过精准施肥、施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多功能农业装备一次进地可完成多项作业,在保证作业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机组进地次数,有效减少机组对土壤的压实,可以营造更好的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12]。

基于适度规模化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农艺技术要求,农机农艺融合,多学科联合,政府、生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技术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开展农业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多功能、自动化、信息化的大中型农业生产关键机具。

3)跨学科合作,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有效结合,优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系统。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宗旨,农机农艺融合,开展不同区域机械化生产工艺及规范、动力机和作业机的选型与改进、机器系统优化配备、技术集成试验与示范等内容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提出不同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技术规范,确定各地区最优农业机器系统配备方案。因地制宜、系统地制定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农业机械化、精简化技术体系。

4)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农业机械化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研究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与新特点,明确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及不足,研究制造适应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趋势的、客观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改原农机总动力等绝对指标为相对指标,研究确定新的更符合全程全面机械化所需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概念及计算模型,强调拖拉机配套比,强调农业机器系统与经营规模的匹配度,强调农业机器作业保护土壤资源、精准施肥施药水平等。制定包括技术性、经济性、生态性多方面综合的科学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论

1)根据各省区不同年代大豆总产量的平均值,确定了我国大豆主产省区为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河南、吉林和江苏。

2)采用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小型拖拉机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联合收割机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及小型拖拉机配套比等7个指标,分析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3)提出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提出4点促进这些地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

[1] 钟金传.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王向辉.我国高油大豆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4):36-40.

[3] 赵菁.大豆进口与大豆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 学,2005.

[4]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80-201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2014.

[5] 乔金友,王博.我国大豆产区生产能力评价研究[J].大豆科学,2016,34(6):1085-1089.

[6] 王博.我国大豆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7] 中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00-2014)[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014.

[8] 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2013-2014)[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业出版社,2013-2014.[9]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R].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2014.

[10] 杨敏丽.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11]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M].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4.

[12] 齐晓东.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78-83.

[13] 张强.我国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发展前景堪忧[J].高端农业装备,2013(2):33-35.

Abstract: Soybean as the main crops in China,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a's agriculture,and soybean mechanization degree and level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to ensur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soybean.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s soybean main production area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 soybean producing provinces and region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otal soybean yields in each province.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f the main soybean producing areas were analyze by means of developing trends of seven indexes, such as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tal power per unit area, large and medium-sized tractor total power per unit area,small tractor total power per unit area,combine total power per unit area, large and medium-sized tractor auxiliary ratio and small tractor auxiliary ratio.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were pointed out.

ID:1003-188X(2017)04-0001-EA

Research on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f Soybean Main Production Area in China

Qiao Jinyou1, Jiang Yan1, Wang Bo1, Meng Qingshan2, Chen Haitao1, Lin Yi1

(1.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2.Heilongjiang Qixing Farm, Jiamusi 156300, China)

soybean main production regi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tatistical analysis

2016-04-27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3-201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11)

乔金友(1969-),男,黑龙江林甸人,副教授,博士,(E-mail)qiaojinyou@163.com。

S233

A

1003-188X(2017)04-0001-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