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猪咬尾症发生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24

郭红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咬尾症发生频繁,特别是在饲养密度大、饲养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咬尾症发生几率越加增高,而且一旦发生难以制止,成为猪异食癖的一种[1]。咬尾症为应激综合症的一种,是猪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营养物质缺乏、饲养环境不适宜、机体代谢障碍和管理不当等是诱发猪咬尾症的重要原因,而在实际中通常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结果[2]。猪咬尾症可发生于饲养阶段不同时期、不同日龄及不同品种,有神经质的猪群更易发生。损伤的猪尾部通常发生类肿胀,反复咬伤轻到尾巴变短,重则整个尾巴脱落,常引起继发化脓性感染,若咬伤后引起脊髓感染则造成整个后驱麻痹而瘫痪,导致患病猪发育不良,猪群生长发育减缓,饲料效率降低,甚至死亡[3]。另外,被咬的猪身体外部通常留有伤疤和脓肿而影响胴体品质,降低了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因此,探讨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全面提升生猪健康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咬尾症发生的诱因

1.1 营养不均衡

日粮是猪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全部来源,应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猪生长发育及不同生理阶段需要。但当日粮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或者饲料配置不合理,如能量蛋白比例不均衡,某些氨基酸缺乏,维生素、纤维素或微量元素不足等,均可导致日粮营养不均衡而诱发猪只咬尾[4]。日粮中蛋白质、纤维素、赖氨酸,以及铁、铜、锌、钙、碘和锰等微量元素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NaCl 等盐类缺乏,猪表现易常兴奋,不耐应激,相互咬斗而发生咬尾。另外,在饲料加工调制过程中,搅拌不均匀、原料缺乏或搭配比例不合适,浓缩料或预混料添加量不足, 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使用假冒原料或劣质的饲料原料等,均能造成营养物质缺乏而诱发猪只咬尾。研究显示,单纯的日粮营养成分缺乏并不一定引起猪咬尾现象发生,如果咬尾症和其它不良因素已存在,那么日粮营养成分不足或比例不当则会进一步加剧咬尾程度[5]。

1.2 饲养环境不适宜

饲养环境也是影响猪咬尾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生活环境单调、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过多、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饲养密度过大等均会诱发咬尾症[6]。猪有探究行为,通过看、听、闻、尝、啃和拱等对环境进行探究,特别是仔猪对周围新东西非常好奇,会用鼻拱和口咬的方式来探查环境中新东西。猪处在单调的环境中容易被其他猪摆动的尾巴所吸引,而极易发生咬尾现象。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如果通风不好,猪呼吸排出的气体、粪尿未及时处理及生产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气体积累,造成CO2、H2S、NH3等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导致猪神经系统紊乱,诱发猪烦躁不安而发生咬尾。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相对湿度过大,促使猪皮肤发痒而产生不适感,引起猪相互啃咬[7-8]。此外,圈舍内光照过强,猪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也会发生咬尾。

1.3 饲养管理不合理

饲养管理不合理是引发猪咬尾症的主要因素,当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组群方式不合理、料槽和饮水器数量不足、猪并栏、免疫、运输等方法不适宜均可导致咬尾症发生。猪只饲养密度过大,其活动受到限制,相互之间接触频繁,为争夺采食和饮水位置常发生咬斗和冲突[9]。组群方式不科学可造成同圈舍内猪个体差异大,大小和强弱过于悬殊,大猪欺负小猪,体质强的猪欺负体质弱的猪,在打斗中常发生咬尾。圈舍内料槽和饮水器数量不足,猪在采食或饮水过程中,一些体质较弱、地位较低的猪挤不进或被挤出来,在焦急等待过程中会从后面进攻前面采食的猪,造成外伤[10]。猪在转群后,要熟悉料槽、水槽等新环境及设施,争夺位次,常发生打斗而引起咬尾。另外,猪在运输和免疫时未进行灭蚊、灭蝇和灭鼠等处理,猫和狗等小动物可随意进出,这些因素造成的应激也易引发猪的咬尾症。

1.4 疾病因素

寄生虫也是引发猪咬尾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猪患有疥癣和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时可引起皮肤刺痒,猪只变得烦燥不安,在舍内围栏和墙壁上磨擦,导致耳后和肋部等处出血或出现渗出物,从而吸引其它猪只发生咬尾[11]。当猪体内患有寄生虫如蛔虫时,容易攻击其他猪发生咬尾现象。猪主要通过嗅觉来分辨同伴,猪患有胃肠炎、贫血、佝偻病、胃肠炎、狂犬病等气味发生改变,促进咬尾行为的延续,有时还可发生咬蹄、腿、颈和跗关节。饲料中添加喹乙醇、痢特灵等药物也会引发猪咬尾现象。

2 预防措施

2.1 提供充足的营养

日粮营养水平必须要满足猪的生长发育需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制定并供给全价配合饲料[12]。在饲料配置过程中应考虑饲料的可消化性与品质、适口性、加工调制的科学性、饲料混合均匀度,以及定时定量喂料等。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常量元素的合理供给,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和粗纤维的含量。严禁使用霉变饲料、原料,以及各种违禁药物以及添加剂[13]。当猪咬尾发生时,应对日粮营养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时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避免咬尾症持续发生。保证饮水清洁卫生,饮水充足,避免猪争斗抢食及饮食不均。另外,日粮中不可长期添加“痢特灵”等药物,不可长期使用抗生素。

2.2 科学饲养管理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饲养密度,为其提供正常的活动、休息、采食和饮水空间,避免咬尾症的发生。一般饲养数量每群应控制在10~12头,对2~3月龄猪来说,每头占地面积应为0.5~0.7 m2,4~6月龄的每头占地面积应为0.7~0.9 m2,每头肥育猪占地面积应不小于1 m2[14]。此外,夏季应尽量减少猪的饲养密度,冬季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度提高饲养密度[8]。合理分群,根据猪大小、体重、强弱、性别和品种等进行分群,最好将同窝仔猪放在一个群中,保证猪群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换,避免破坏已建立的群体次序。栏舍内要求放置充足的水槽和料槽,保证猪有适宜的采食和饮水位置,避免猪因抢食和抢水而出现咬尾现象。采取全进全出策略,转群和混群时避免发生拥挤,尽量减少应激;新购买的猪尽量做到合理组群,如发现有擦伤的猪则应及时分开饲养,防止猪群中其他猪的啃咬。

2.3 改善饲养环境

猪对周围环境异常敏感,猪舍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和舒适环境,规模化的猪场必须备有粪便处理、温度、通风以及光照调控等设备[15]。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不同的饲养环境,避免舍内过热、过冷和潮湿,减少有害气体含量,进行通风换气,避免贼风侵入,保证猪群处在一个冬暖夏凉、温湿度适宜、安静和干燥的环境中。另外,要满足猪的自然行为,在圈舍内放一些轮胎、垫草、棍棒、橡皮球、轮胎等,让其玩耍和探究以分散猪的注意力。

2.4 定期驱虫

在猪饲养过程中应定期对其进行驱虫处理,可根据当地气温、寄生虫种类及发生规律来进行。从仔猪出生到出栏整个过程,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分别在猪的30~40日龄、70~80日龄和100~110日龄各1次[16]。另外,还应驱除猪体表虱和疥癣等,种公猪则每年应进行驱虫 2~3 次,母猪应在临产前 1~2 周进行驱虫 1 次,防止体内外寄生虫对猪产生应激而诱发咬尾现象。

2.5 仔猪断尾

仔猪断尾是有效控制猪咬尾症的一个简单易行方法[17]。仔猪出生后,用钝口剪钳在离尾根1 cm处把尾巴剪断,并在断尾处涂上碘酊防止感染[18]。另外,也可在出生后1~2 d内给仔猪打耳号时,在仔猪尾下1/3处连续钳两次,之间距离为0.4 cm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在钳后7~10 d猪尾可脱掉。研究显示,与21日龄未断尾的哺乳仔猪相比,在2日龄时断尾会显著降低咬尾频率,断尾可以有效缓解仔猪间咬尾现象,并减少仔猪咬母猪尾的次数[19]。

参考文献:

[1]孙培明.一例典型猪咬尾症的综合分析与讨论[J].中国猪业,2015(1):55-58.

[2]王静.猪咬尾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280-283.

[3]SIHVO H, SIMOLA O, MUNSTERHJELM C, et al. Systemic spread of infection in tail-bitten pig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2012, 146(1):73.

[4]田萍.集约化养猪场猪咬尾症的发生和防治[J].家畜生态,2004, 25 (4):227-229.

[5]EWBANK R. Abnormal behaviour and pig nutritio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induce tail biting by feeding a high energy, low fibre vegetable protein ration[J].The British veterinary journal,1973, 129(4):366-369.

[6]关红民.规模化猪场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6,35(4):63-68.

[7]TEMPLE D, COURBOULAY V, VELARDE A, et al. The welfare of growing pigs in five different production systems in France and Spain: assessment of health[J]. Animal Welfare,2012, 21(2):257-271.

[8]GEERS R, DELLAERT B, GOEDSEELS V, et al. An assessment of optimal air temperatures in pig houses by the quantification of behavioral and health-related problems[J]. Animal Production,2010, 48(3):571-578.

[9]丰培金,孙艳侠,丁秀文.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J].家畜生态,2000,21(2):44-47.

[10]王景春, 鄂禄祥, 柳志余, 等. 浅析猪咬尾的原因及防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1(6):14.

[11]沈良慧. 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防治[J].农技服务,2014, 31(3):122-123.

[12]田启会.猪咬尾病的诊疗体会[J].畜牧兽医杂志,2014, 33(3):117-119.

[13]关红民. 规模化猪场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6, 4(35): 63-68.

[14]徐长利. 猪咬尾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6):102.

[15]李宗才,马丽艳,李学兆. 猪咬尾症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8):238-239.

[16]王占志, 周兆刚. 一例猪咬尾症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2, 8(3):61.

[17]李式亮, 陈富强. 猪群咬尾发生的原因及防制措施[J].畜禽业,2013(3):43-44.

[18]丁洪双. 猪咬尾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 30(3):153.

[19]王丽娜, 李志娟, 束刚, 等. 断尾及添加玩具对仔猪行为和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J]. 2014, 9(50):72-7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