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廖华俊,朱永东,闫冲冲,杨月英,董 玲,宁志怨,江 芹*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 合肥 230001)
‘皖马铃薯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以‘Ari’作母本,‘Sientje’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Ari’是欧洲优质栽培品种,中熟,株型直立,花红紫色,天然结实,薯皮淡黄色,薯肉淡黄色,块茎椭圆形,薯块大,单株结薯数多,产量高,休眠期长,抗晚疫病,抗旱。‘Sientje’,早熟,薯皮淡黄色,薯肉乳白色,块茎长椭圆形,薯块大且整齐,花冠白色,结实少,休眠期中等,中抗晚疫病。2009年获得杂交后代实生种子;2010年培育实生苗,移栽,选育优良单株,编号为‘B-3-10’;2011年开展微型种薯和生产用种薯繁育;2012~2013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2013~2015年参加安徽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参加安徽省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试验,并进行品质、抗性鉴定;2016年10月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皖认蔬201603)。
‘皖马铃薯1号’生育期68 d左右,属早熟品种。株型直立,生长势较强,株高45 cm左右;茎较粗壮,茎绿带褐晕,分枝少;叶绿色,复叶中等大小,侧小叶4对,小叶长卵形,叶缘波状,茸毛少;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3~5个,薯块大小中等、整齐,商品薯率可达90%以上;薯块扁圆形,黄皮黄肉,芽眼少而浅,表皮光滑。
2012~2013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品系比较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0 m2,人工挖窝点播,单垄双行种植,株距25 cm,3次重复。‘皖马铃薯1号’2年平均折合产量2 415 kg/667m2,较对照‘中薯3号’平均折合产量2 190 kg/667m2增产10.28%,在参试的5个品系中居第2位。
2013~2015年参加安徽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试验共设3个试点,即怀远县、长丰县、蒙城县。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0 m2,人工挖窝点播,单垄双行种植,株距25 cm,每个小区种植120株,3次重复。3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2 503 kg/667m2,较对照‘中薯3号’平均折合产量2 223 kg/667m2增产12.61%。
‘皖马铃薯1号’于2015年参加安徽省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试验,试验在安徽省蒙城县、长丰县、怀远县3个点进行。试验采用对比法排列,以‘中薯3号’为对照,单垄双行种植,小区面积150 m2,2次重复。‘皖马铃薯1号’在蒙城试验点产量2 513 kg/667m2,较对照增产12.94%;在长丰县试验点产量2 588 kg/667m2,较对照增产11.31%;在怀远县试验点产量2 506 kg/667m2,较对照增产12.38%。3个试验点平均折合产量2 536 kg/667m2,较对照‘中薯3号’2 260 kg/667m2增产12.20%。
2015年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接种鉴定,‘皖马铃薯1号’抗马铃薯晚疫病。
经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检测中心检测,‘皖马铃薯1号’干物质含量18.15%,淀粉含量12.67%,还原糖含量0.09%,粗蛋白含量1.98%,维生素C含量176.80 mg/kg;蒸煮食味好,品质优良,适合作鲜薯菜用。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播前深翻土壤,施足基肥。
种薯需进行消毒与拌种处理。采用人工或机械播种,株距20~25 cm,行距30 cm,4 200~4 500株/667m2,需种薯约150 kg/667m2。
播种前如土壤干旱,需浇水补墒后播种。出苗后,整个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干旱需灌半沟跑马水,雨后及时排水。第1次培土在苗期当株高10~15 cm时进行,封垄前进行第2次培土,培土应尽量培宽培厚。收获前1周停止浇水。以底肥为主,提倡平衡施肥。通常75 kg/667m2三元复合肥施于行中间,肥料应避免接触种薯。苗期、现蕾期根据长势科学追肥。采用金都尔进行覆膜前封闭除草。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早疫病、晚疫病。
产量和价格适宜时及时收获上市。
‘皖马铃薯1号’休眠期60 d左右,产量较高,适宜二季作区春、秋2季种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